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序与跋]《中国文化小通史》序
作者:王春瑜

《博览群书》 2005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曾掀起一股文化热,报刊上竞相刊登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争辩文章,堪称轰轰烈烈。其背景应当说是对中国文化造成空前浩劫的“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的产物。我们这一辈亲身经历“文化大革命”的人记忆犹新,在十年动乱中,多少名胜古迹(包括庙宇、教堂、古塔、园林等)被拆毁,多少文化人惨遭迫害!当时,除了八个所谓革命样板戏,一二部样板小说外,茫茫中国大地上,文化成了废墟,成了沙漠。其实,问泉哪得浑如许?为有源头浊水来。由于“左”的思想作祟,在不少领域,文化被严重削弱。以历史学来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起,越来越“左”。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主导下,中国通史几乎成了农民战争史,文化——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世风、民俗等,不是以三言两语打发,就是砍得一干二净。“文革”“左”祸,本来就是十七年“左”的思想不断积累,最后恶性膨胀的结果。“文革”迫使人们去重新认识、思考文化。但是,像历史上每一次文化论争一样,众口热说,杂音并陈,泥沙俱下。有些学者拾西方人的牙慧,引进文化的种种定义,玄之又玄,谁也搞不懂其真实含义究竟是什么;也有一些学者,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脱离中国历史实际,一味空谈。我在拙著《明朝酒文化》的序中,曾形容这些人是类似《红楼梦》中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这些空谈,只能导致人们晕头转向,茫然不知所措。当时有位著名历史学家曾经无奈地说:“文化,不说我很清楚;现在越说我越糊涂了。”这是耐人寻味的。
       其实,研究问题,应当从事实出发,而不是从概念(包括定义)出发。事实上,所谓文化无非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也有学者用大文化这一概念,将二者都包括在内。在我看来,中国文化史,就是中国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物质文化,指的是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商业运营等;精神文化,指的是文学艺术、吃喝玩乐、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础,但精神文化能够促进或阻碍物质文化的发展,二者是有机的整体,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构思了中国文化史的框架,约请史学界的同道,来共襄此举。现在人们都在奔小康,时间紧迫,因此,倘若编出一部洋洋百万字甚至几百万字的中国文化史专著,虽然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能读完全书者,又有几个?我以为,面对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中国文化严重流失,懂历史者越来越少的现状,编一部简明扼要的《中国文化小通史》是必要的。简明不等于降低学术质量。值得读者庆幸的是,本书的撰稿者,都是名副其实的专家、学者,有几位更是全国知名的断代史权威。因此,我敢说本书的学术质量是上乘的。有几位作者,不仅是我的老友,也是我主编的《中国反贪史》《中国小通史》的执笔者,与他们的合作,一直给我留下温馨的回忆。我曾经在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过杂文集《铁线草》,感受到该社的热心、负责。感谢该社又出版了我主编的《中国文化小通史》。这是一次愉快的合作。
       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丧失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遗产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愿将这部《中国文化小通史》,献给那些热爱祖国文化遗产、关心民族命运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