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趣谈巴西的香烟和书店
作者:胡续冬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巴西:烟民的地狱
       想象中的巴西是一个烟雾缭绕的地方,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但凡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都热爱香烟。根据我在国内经济不发达省份闯荡的经验,一旦遇上什么麻烦,递几根香烟和土著人民一起分享似乎就OK了(不要忘了在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里面,死刑犯给刽子手发了几根皱皱巴巴的烟就可以被释放)。因此,我把装备精良的烟具带到了巴西,包括两个手动卷烟机、数包荷兰上等卷烟丝、德国过滤嘴和西班牙稻米卷烟纸,指望以此和巴西人民在欢悦的手工卷烟劳动中建立伟大的友谊。没想到,这一套在巴西利亚根本行不通。
       巴西利亚很少有人抽烟,在我来之后碰见的当地人里,似乎只有那几个玩音乐的哥们儿有着和我一样大的烟瘾,一部分人只在酒吧和festa(也就是party)的时候抽一点点,大多数人不但不抽烟,还对吸烟者表示出所谓的民主社会特有的打着宽容旗号的歧视:我可以不介意你抽,但你要明白这是“高级”的不吸烟的人对你这种“低级”的吸烟的人的伟大的施舍。
       我来了之后不久就发现买烟远不如国内方便。所有的学校,包括大学,是禁止卖烟的,校园再大,也见不到一个商店胆敢像中国大学里任何一个小杂货店一样亲切友善地摆着学子们喜闻乐抽的香烟。巴西第一次让我认识到烟草专卖的“专”字原来不是唬人的,即使最繁华的街区,也没有北京街头的烟摊,要买烟必须进大商店和超市里经过严格审批的香烟专柜。而在这些专柜里,你会发现一个近乎无厘头的现象——柜中只有为数极少的几种品牌,每种品牌都分红(浓烈)、蓝(淡)、绿(薄荷味)三种口味,每种口味又都有软硬包装两种,所有品牌的香烟价格统统一样,只有微小的价位差异体现在口味和软硬包装上,其规律性、逻辑性和整齐划一性倒是和巴西利亚城的规划风格颇为吻合。在巴西别指望看到具有本土特色的香烟品牌,就像我们可以用“白沙”、“大红鹰”、“骄子”之类的牌子拼出中国行政区划图那样。被专卖或者说被“专政”的香烟尽管都是在巴西生产的,但一律在万宝路、Hollywood、Lucky Strike、Free这四种美国牌子的旗下,尤其是第一种,俗称“巴万”,在当地极其流行。如果你被这四种牌子逼疯了,想要换别的牌子抽,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国际机场的免税店。
       一旦你在巴西买到一包烟,把它拿在手中,你就会看见最具有巴西特色的东西,并和全巴西的烟民一样。承受巨大的精神刺激——在每一包烟的背面,整面都是以巴西卫生部之名印制的劝告公民戒烟的图片广告,有的是心脏开刀的特写图片,上书“吸烟导致心脏功能紊乱”;有的是两叶解剖出来的黑乎乎的肺,上书“吸烟将彻底摧毁你的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随机附在烟盒上,没有任何规律。每幅图片均是极为写实的照片,一幅比一幅血腥、恐怖,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有两幅,一幅是一个畸形婴儿的特写,上书“孕妇吸烟将导致死婴或畸形怪胎”;另一幅是一根松软无力的男性生殖器特写,上书“吸烟导致性无能”。
       我那些烟民哥们儿告诉我,这种做法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这些生猛的图片干脆戒烟了,像他们这样继续抽烟的人买烟的时候也从来不敢去看背面,就当它根本不存在。当然,也有一些人从中找到了其他的乐趣。据说,在一些高中女烟民之中流行着这样的赌博——随便去买一整条香烟,然后打开看看里面有没有一包烟的背面有“性无能”那幅广告,如果没有,买烟者分烟请大家抽,如果有,大家先一起兴奋地怪叫一声娱乐一下,然后,其他人就要替买烟者付全部的烟钱。
       巴西的书店:高价不胜寒
       每到一个城市,我都喜欢逛三种地方:农贸市场、美女云集的穷街陋巷和书店。对我而言,这三种地方都是消磨时间的极好去处,无论是淘稀罕农作物、淘美女还是淘书,都能带来淘金般的快感。但是在巴西利亚,农贸市场只有区区一个赛阿萨,穷街陋巷因为治安问题又不敢去,唯一能够满足我的“淘物癖”的只有书店了——郁闷的是,在葡语目前还很不灵光的情况下,我的“淘”仅限于发现能从英文或者西文识别出的书名和人名为止。
       巴西利亚的书店的确不少,几乎每个QUATRA(街区)都有一到两个书店。令人赞叹的是,大多数书店虽然从表面上看颇像中国城市中那些新派居民社区里的社区书店,但其分类的周详和每一类别里的纵深跨度绝非中国的社区书店所能比。在随便一个社区环境很不精英的书店里,你都能够发现大学学科一样严谨分类的书架,而在人文类的书架上,任何一家最简陋的书店都能找到奥尔特加·伊·加塞特、阿多尔诺、本雅明、赛义德、詹明信、德勒兹等人佶屈聱牙的理论著述的葡文译本。
       我最喜欢去的一家书店在城中心的购物广场CONJUNTONATION·AL的二楼,面积虽然没有国内的风入松、国林风之类的“书店波霸”大,但里面的阅读环境极其舒适,每隔几个书架都会有一大张沙发供顾客安坐读书,并有免费的小杯咖啡任意索取,这与国内的“书店波霸”们把读者像牲口一样圈到带栅栏的水吧里胁迫其消费酒水的做法截然相反。我在这家书店里颇发现了几本在国内只闻其名未见其真面目的好书,譬如哈罗德·布卢姆的雄著《天才》和两个意大利学者合著的《人类虚构地名志》,后者以词典的形式,搜罗了人类有史以来仅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纯虚构的地名,甚至还勉强拼凑出了一张由虚构地名所构成的古怪地图。
       非常遗憾的是;在所有的书店里,由中文翻译过去的书甚至是关于中国的书都极其有限。除了《道德经》、《孔子》和《孙子兵法》(这里按照西方的惯例翻译为《战争的艺术》,奇怪的是,这本书在巴西受欢迎的程度似乎要远远高于前两部,我听到很多人跟我讲话时引用被他们读成“松脐”的孙子的名言)之外,只有一些华裔家庭妇女写的《小胸脯之美》之类的东西和达赖喇嘛的传记偶尔可以在书架上看到。最令我气愤的是,几乎每家书店都有一本名为《汉字》的看图识字漫画书,这也是我唯一见到的书名是汉字的书,为一巴西日侨所著,但里面教的说白了全是kanji,即日本汉字,和中国汉字的字形与意义差别都极大。糟糕的是。所有买了这本书的人都坚信他们学到的是中文而不是日语,尽管他们学到的“手纸”意思是信而不是擦屁股的东西。
       虽说巴西利亚的书店有诸多可人之处,但有一个特点令我时不时扼腕长叹,那就是:书价高得离谱。180页左右印刷简陋的书一般都要40雷亚尔,相当于人民币110元,印刷稍微精美一点的,价格就直往100雷亚尔左右猛蹿。我只在此买过一本书,我的葡语老师要求我买的教材,薄薄的一本,70个响当当的雷亚尔,买得我心痛不已。可以想见,在人均工资水平只有500雷亚尔的巴西利亚,买书只能是中产阶级的特权,穷人们永远与精英们嘴里炫耀的知识无缘,连旧书店里平均20个雷亚尔一本的书他们也买不起。我想起小时候,国内的新华书店一般都悬挂着两条亲切可爱的名人名言,一条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条是“知识就是力量”。对于巴西的书店来说,书籍的确也是进步的阶梯。不过这阶梯的台阶实在太高,草根阶层一生都难以迈上;知识的确也是力量,不过,最好还是换同一个句子的另外一个译本,那就是“知识就是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