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人物]QQ帮主:一个IT骄子的骄人业绩
作者:刘世英 李良忠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马化腾,广东潮州人,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创办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1999年2月,腾讯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m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腾讯即时通信(Teneent Instant Messenger,简称腾讯QQ)。时隔不久,QQ的靓影风靡全国,成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最爱。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马化腾依旧一副文质彬彬的形象,他脸庞清瘦,永远显得有些稚气,像极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见过马化腾本人,再想想他的亿万身家,只能发出一声毫无新意却切中要害的感叹,真是“人不可貌相”啊!
       深圳大学:马化腾出道之地
       1984年,年仅13岁的少年马化腾随父母迁到了深圳,在这座中国最年轻的城市里,马化腾度过了流金溢彩的少年时代。马化腾在家人的翼护下读完了初中和高中,高考之后,他仍然没有离开深圳,就近上了深圳大学。比起国内许多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不惜负笈万里,离乡背井,马化腾太幸福了。
       马化腾曾经迷恋过天文,也曾梦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教育专家指出,孩子的志向往往取决于成长的环境。马化腾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理想,与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大力宣传科学是分不开的。但是现实又告诉人们,理想不一定会成为一个人最终的人生道路,许多人在理想破灭之后都曾无奈地感叹,“世界真无奈”。马化腾最终没有成为一个天文学家,大学期间,他选择了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至于其中是马化腾的自主选择,还是校方调配的结果,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马化腾的这一次选择非常成功,直接造就了如今这个春风得意的IT巨子。而马化腾自己则不无幽默地说:“毕竟天文太遥远了。”
       深圳大学在国内只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大学,但是身处深圳特区,发展速度相当惊人。短短20多年时间里就培养出许许多多的商界精英,例如产销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巨人集团总裁史玉柱、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江和腾讯董事长马化腾、腾讯执行董事兼首席技术官张志东等等。
       马化腾在计算机方面很有天赋,早期表现的一些特长连老师也自叹弗如,马化腾在校期间,经常利用这点天赋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编一些小程序把学校机房的电脑硬盘锁死,时常让机房管理员哭笑不得,作为中国第一代黑客的他也是各种病毒的克星,普通的病毒对他来说简直是手到擒来,让学校的老师也经常向他不耻下问。
       经历了几年的大学生活,这些含金量极高的天赋逐渐被打磨成形,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股霸卡:马化腾信奉实用主义
       1993年,马化腾从深圳大学顺利毕业,并凭借出色的计算机技术进入润迅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职务,从事互联网传呼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
       润迅公司成立于1990年。初期主要经营寻呼业,凭借“市场主导、技术先行”的经营理念,率先推出全国卫星联网、秘书台及粤港台等一系列服务,迅速成为中国南方寻呼行业的知名企业。
       年轻的马化腾在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上干得如鱼得水,出色的业务水平很快得到了领导的赏识和提拔,很快升任为部门主管。
       在润迅工作期间,马化腾很快明确了一个重要的理念——“实用主义”,这个理念使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一直顺风顺水,马化腾认为: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也许软件工程师会为某个“万能”的软件程序而感到无比骄傲,但是对于软件的使用者来说,方便实用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花哨的精美的程序于他们而言,一点使用价值都没有。
       马化腾的“实用主义”理念首先在他所开发的“股霸卡”上得到验证,在他担任润迅公司开发部主管时,正逢中国人炒股炒得如痴如狂的时候,马化腾眼光独到地从中发现了商机,当即与人合作,开发出针对股民的“股霸卡”,结果这个软件一炮而红,当年在赛格电子市场几度脱销。
       轻易地小发一笔之后,马化腾在圈子里名气大增,在众圈友的眼里,他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电脑专家。因为工作的原因,马化腾所认识的圈友大多都是小有实力的小“boss”,他们需要马化腾为自己编写一些实用的小程序,而马化腾也通过这些源源不断的外块,很快地小有积蓄,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近朱者赤。开发“股霸卡”给马化腾带来了另一个机遇,不知不觉间,马化腾自己也一头扎进了股市。有着敏锐而坚韧个性的马化腾似乎特别适合在诡异莫测的股海弄潮,很快创下了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的辉煌战迹。这个小小的部门主管奇迹一般拥有了百万身价,财富之门向这个幸运的年轻人轰然洞开。
       兼职也疯狂:超级网虫“马站长”
       小有积蓄的马化腾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依旧不显山不露水地呆在润迅公司,这一呆就是5年。如同当初他炒股一样,他耐心地等待着一个奋起的机会。对他来说,贸然行事并非他喜欢的风格。他在等待,他在寻找,等待合适的时机,寻找合适的项目。
       这段时间,马化腾唯一做出的一项投资就是建立了慧多网深圳站。在真正的Intemet普及之前,慧多网是许多网迷提前体验网络乐趣的途径,马化腾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早就接触了慧多网,不经意间,居然成了一个“史前网虫”。马化腾说:“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
       终于有一天,他主动联系慧多网方面,要求成立慧多网深圳站。自己投资5万元,在家里牵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从此成了慧多网深圳站站长。
       确切地讲,这时候的马化腾并没有利用慧多网干出什么大事业。冲动只是出于爱好,就像美食家偶尔也想小试一把厨艺一样。所以他白天仍然在润迅公司当他的软件工2002年时的创业团队左起,马化腾、陈一丹、许展哗、曾李青、李志东程师,业余时间几乎全投入到他的网站上。
       这段时间里,马化腾“忙得不可开交”。辛苦的结果是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名声鹊起。那时的慧多网并不像现在的英特网一样遍地黄金,马化腾忙乎的结果是认识了更多的朋友,其中包括网易的老总丁磊。
       就在马化腾悠然自得地冲浪慧多时,国际互联网正在养料充足、气候宜人的环境下如同藤蔓一样肆意生长。绿色的浪潮飞速漫过辽阔的太平洋,在亚洲这块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上找到了广阔的生长点。一个伟大的网络时代来临了,流行于国内的一些小型互联网万流归宗一般纳入了席卷世界的大潮中。
       ICQ:无可奈何花落去
       由以色列人首先开发的ICQ当然是国外最早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款即时通讯软件,它的出现开创了即时通讯的先河。
       ICQ一经推出,便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并且成为人们越来越喜爱的通讯方式。甚至在当时互联网还
       不太发达的亚洲地区,市场用户量也奇迹般地占到了70%,而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则更是占到了80%。但是时过境迁,ICQ在中国已经辉煌不再,根据调查显示,国内如今的IM软件排名中ICQ已经跌落到第八位,若以如此速度没落下去,ICQ撤出中国之期指日可待。
       ICQ的没落首先在于其实际拥有者的保守经营方式,经营者没有意识到ICQ的出现实际上引发了一场现代通讯业的革命,在其出现之初,没有将视野投向广阔的世界市场,所以只是象征性地在全球推出了英文版。在ICQ被全球接受之后,经营者仍旧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含金量,直至如今。
       OICQ:从聊天中寻找商机
       马化腾最初的创业想法其实并不复杂,和许多成功人士的最初想法一样——“探索、提升自己的价值”。当时,马化腾手中已经有了百万的原始积累,已经不再需要为生计而奔波,可以使自己把精力和爱好更有目的地转移到自己更热爱的行业上。
       马化腾热爱互联网,但当时润迅开发部主管的职位却与自己对于互联网的兴趣发生了冲突。
       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与大学同学张志东合作,在深圳注册了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公司最初的启动资金就是两人多年辛苦挣来的血汗钱。不过比起许多白手起家的前辈,他们的起始点却要高出许多。比如马化腾自己,早几年就是百万富翁了。当然他们的身家也不算丰厚,20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的经济早已腾飞,谚语道:“十万元不算富,百万元刚起步。”所以摆在他们面前的,还是一条雾霭重重的艰难曲折路。
       腾讯成立之初,马化腾并没有那种争霸天下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而是只想利用几年工作驾轻就熟的经验,把寻呼与网络联系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家十几个人的小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QQ只是公司一个无暇顾及的副产品。因为这涉及一个公开的秘密:自己经营网站不但不能赚钱,还要往里贴进很多钱去。
       为了让公司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来,腾讯的业务范围可谓四处开花,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所幸的是腾讯的几个创始人都曾在深圳电信、网络界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几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联网的人,这些看似繁杂的业务难不倒他们。
       但是做企业却不仅仅是做技术那么简单,刚开始的时候马化腾他们不懂市场,更不懂市场运作,他们把腾讯的产品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马化腾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运营商)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经常“感觉挺挫折”,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把他们击垮,每一次失败以后,他们都不断地互相鼓励:“经过很多次的不断尝试后,总会有用户接受我们。”因此腾讯公司后来的员工对老大哥们总是佩服有加,他们说:“当初创业者们有很强的承受失败的能力。”
       1999年2月,马化腾与张志东终于腾出手来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OICQ,这是腾讯公司走向辉煌的转折点。
       马化腾仿制ICQ时,很快发现ICQ并不是尽善尽美,尽管那时的ICQ成名久矣,但它不乏弊端:比如,ICQ的全部信息存储于用户端,一旦用户换一台电脑登陆,以往添加的好友就此消失。此外,它只能与在线的好友聊天,而且只能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寻找好友。而且由于这款软件是国外发明的,当时也并未相应地推出支持中文用户的版本。可以说,马化腾当时所做的全部是类似于史玉柱发家起步的“汉化”工作。不过马化腾毕竟是技术出身,而对软件实用主义的拿捏又是那么恰到好处的他,不仅针对ICQ的缺陷编写出了一套服务器终端信息保存的程序,并且,他还将前后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因此,OICQ一诞生,就具备离线消息功能,任何人都可通过在线用户名单随意选择聊天对象,它甚至提供个性化的头像——直到几年后,QQ最强有力的竞争者MSN messenger才终于拥有了类似的功能。
       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OICQ很快积累了大量的人气,用的人越来越多。此时的马化腾也有些笑逐颜开了。
       企鹅公主终成大家闺秀
       互联网当时在国内起步不久,新潮的大学生们恰恰是最热衷上网冲浪的人群,而OICQ的主要用户群恰恰也是这些可爱的小伙子、大姑娘。苦心人的三千越甲就这么轻而易举地吞了吴。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中国的那几年,人们的上网途径往往是网吧。同样是精明的商人,网吧的老板比马化腾更遵奉实用主义。一般来说,网吧里的电脑非常愿意下载各种休闲或游戏类的程序,然后任由网虫们大浪淘沙般自由选择,当然前提是这些程序必须经得起考验,否则过不了多久就被扫出了硬盘。这个极大的却不需要宣传的用户群,才是真正让企鹅公主走进千家万户的热心人啊。
       奇迹就这样出现了,那个象征着腾讯的胖乎乎的小企鹅不断地出现在个人电脑的桌面右下角。
       看看OICQ不花分文宣传推广所带给我们的精彩奇迹吧。
       1999年11月,OlCQ用户注册数突破100万。
       2000年4月,OICQ用户注册数达500万。
       2000年5月28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5月27日晚20:43分,QQ同时在线人数首次突破10万大关。”
       2001年5月9日,对美国在线(AOL)来说是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它旗下著名的即时通信软件ICQ注册用户数量突破1亿大关,这一辉煌成绩冲淡了美国在线一直以来对即时通信软件的疑虑,证明1998年花费2.87亿美元买下ICQ的决策并不是一个错误。令他们意外的是:2001年年底,中国国产即时通讯软件腾讯QQ的注册用户超过9000万,并且以每天39万的数量继续稳定增长。而由0到9000万,腾讯QQ仅仅用了三年,比ICQ少用了一半时间。
       2001年3月25日,腾讯推出了OICQ2000的最新测试版0325,企鹅公主突然悄悄来了一个大变脸,拗口难听的名字改了,原来连名带姓一起叫,OlC(姓)Q(名),现在oIc省了,就叫名儿,还来个叠音——QQ,听听,这小名儿叫得多顺溜!而且连发型衣着也变了,以前的小家碧玉改头换面成大家闺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