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文化观察]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作者:张田勘

《博览群书》 2004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9.11恐怖事件使人们对文明和文化的冲突更加关注。尽管各种文明和文化的冲突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文明的冲突》的作者塞缪尔·亨廷顿并不认为9.11是文明之间的冲突。
       我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各种文化和文明之间需要沟通,取长补短,惟其如此才会极大地减少冲突。然而,开药方容易,但实施起来却极为困难。姑且不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仅仅是从literacy这样的严格意义上谈文化,就有许多值得思考的事件。这样的事情在国外生活时会比比皆是。
       从词汇丰富得到的优越感
       我们的同胞曾不无自豪地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丰富最优秀的语言之一,其标志是词汇量大,形容词丰富,读音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可是,细想起来,这些 所谓的优点是所有语言都具有的特点。正因如此,持各种不同的语言的人都会以此为标准,认为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是世界上最好的。由于这样的自说白话,便有了文化的冲突。
       艾伦是我遇到的为自己的语言而自豪的第一位长者,75岁,地道的英国人,地道的伦敦口音,参加过二次大战,官至少校,汉语会简单的“你好”、“再见”。但正是这位长者对我表现出了难以理解的文化优越感,而且是在很微小的语言词汇上面。他说,英语比其他语言包括汉语优秀多了,别的不说,它的形容词就多得不得了。记得那天是在一起喝下午茶,谈话间便说到了语言,他情不自禁地面带自豪之色说,英语的词汇是世界上语言中最丰富的,比如说形容词“很好”就有许多个:good,wonderful,excenent,grand,fantastic,bfiniant,deligfful,great,de· licious,nice,perfect,fine,kind,kiendly等等。
       一听这话,作为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自尊心自然受不了。任何语言都可能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汉语,词汇更丰富。如果说漂亮,我们可以说英俊、美丽、亮丽、迷人、勾魂、标致、美艳、艳丽、俊秀、秀美、清秀、绝色、国色天香、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等。这根本不足以成为证明自己文化优越的证据,只是自说自话而已。但是我没法或不愿意向艾伦谈及这个问题,因为一是出于礼貌,二是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常识问题。如果各自强调自己的语言才是最好的,就可能造成冲突,尽管是文化的冲突,但可能造成个人之间的矛盾。
       词与曲结合证明文化的优越
       此后,没想到的是,以自说自话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文化是优越的而他人文化是低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歌词与谱曲。德国学生皮尔就在一次听歌曲和谈流行音乐时对我提出了这个问题。皮尔35岁,是学工程的,但特别喜欢流行音乐。有一天,在对我谈了列农、猫王、甲壳虫以及《泰坦尼克》的主题歌后,皮尔冷不丁哼起了一首传遍全球的流行歌曲,“kiH me softly”。
       听着这首旋律优美且歌词动听的歌曲,我情不自禁地说,翻译成中文这首歌也会很好听的。什么,中文!中文也能谱成曲?不会rE?皮尔以吃惊的口吻对我说。中文的那些音节很难发的,怎么会谱成曲呢?我说也许有一定难度,但并不是说不可能用中文谱成曲。当然我们中文原创词谱曲的歌很多也很容易。皮尔听后还是以不解的神情看着我,反复地、喃喃地问:中文也能谱成曲?这时轮到我以看一种怪物的眼神看皮尔了,为什么不?
       后来与皮尔接触多了我才明白,在皮尔看来,英语、德语这样纯拼音的语音与意义结合的语言才容易谱曲,而汉语这种象形语言太复杂,而且发音“奇怪”,甚至“诘屈聱牙”,怎么能与抑扬顿挫、优美动听的曲子有机地相配起来呢?我不知道怎样向皮尔解释所谓的语言与曲子的关系,还有歌词、音乐与文化的关系, 因为至少我认为这是一种常识:每种语言都可能谱成曲,而且会很优美动听。
       语言的意义是靠音节来体现的,所以有一个语音与意义结合的关系。汉语的“水”只有一个音节,而英语的"water"则有两个音节。反之,“战争”在汉语是两个音节,在英语"war”则是一个音节。这种情况只能说明意义与语音的结合在某一种语言和文化中是随机的和约定俗成的,无所谓优劣之分。正如荀子所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只是在把词与曲结合起来时是既要考虑词或句子的音节长度,又要考曲子旋律的节拍。只有两者的音节长度相似或差异不大,这样的歌唱起来才不会太难,才会吐词更清,听起来也才容易捕捉到歌词并容易理解。比如,在四分音符的节拍中,把两个、三个或甚至更长的音节的词按4/4拍来唱就比按2/4拍来唱更容易,吐词也更为清楚,因为前者舒缓而后者急促。更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在哪种语言中词语的声音与意义的结合是既有多音节又有单音节,所以才会在无论哪一种节拍中都可能随机地造成语音与旋律和节拍的有机结合,既有小桥流水,又有万马奔腾。
       然而,在皮尔的印象中中文的单音节和复杂的发音是不可能谱成曲子的。这不能不说只是一种感觉或语言与文化的习惯而已。当然,如果非要与他争个高低,说恰恰相反,只有中文的音节才好谱曲,那就会必然造成冲突,而且是地地道道的文化和文明的冲突。
       大文化造成小文化中的冲突
       纯文化的后面是政治和经济,把经济和政治放在大环境中看待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文化。正是由于大文化才可能决定纯粹的文化。
       某一天,与一位教英语写作课的年轻教师安妮聊天,安妮顶多也不过25岁,显然不是孤陋寡闻之人。她承认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但话题一转便强调,在全世界范围使用最广的是英语,因此功能最大的也是最有用的当属英语。不用举例,所有人都知道,互联网上90%是英语,而在全球范围,无论从网上使用还是实际使用,全世界有80%的地区或人们使用英语。当然这位母语是英语的教师还不忘了说,世界上最好的书是用英语写成的,英语的单词是最多的,近十万个。
       我知道,这一切都是事实,也不可否认。但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便开玩笑说,也许等下一个世纪,随着中国的强大,汉语将会取代英语而成为全世界的通用语。然而,平时挺随和很谦虚的安妮却一脸严肃,而且显然带着一丝轻蔑但又果断的口吻说:never!她的潜台词显而易见,就凭中国的贫困和落后,还想让自己的语言成为世界语,没门!我感到我的内心在流泪,脸色突然涨红,一脸的不:自在和耻辱。
        自尊心再次促使我强词夺理:如果二次大战是德国取胜的话,英语就不会是现在的世界语了,而是德语。安妮显然明白了她的无礼,换了一下口气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你们就必须要比德国、英国和美国强大。但是,在可以看到的将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承认安妮说的在理,我明白英语的世界语地位是由英国的船坚炮利和美国强大的经济基础所奠定的,我无言……
       寻找共同点
       尽管亨廷顿否认9·11事件是文明之间的冲突,但是有人公开认为文明是有高低之分的,上面几个小故事就是证明。而且意大利总理贝鲁斯科尼直率表态说,在历史上从总体上来看是:西方文明优于东方文明。虽然这一直率的讲话一出口就受到了广泛的抨击,但却是大有人赞同,比如上文所讲的艾伦、皮尔、安妮,他们都毫不犹豫地持这一观点。
       于是,在这样的“优秀文化”与“低劣文化”的冲突下,凭借“优秀文化”的优势来消灭“劣等文化’’的观念和行为就产生了。文化的占领不行,就会转为暴力,于是才有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才有了今天印度国内印度教派与穆斯林的冲突和成千人的死亡。
       虽然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的确是一种文化战胜和同化另一种文化,但却也存在着这样一种不可否认的现象,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在文化上也是如此。甘地的话更中肯:善于在多样性中实现一致,是我们文明美的所在,也是对我们文明的考验。
       我们需要在多样性文化和文明中寻求某些一致的地方,并希望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沟通和和平共处,或双赢,尽管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