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时空]中国味道的美
作者:万 宇

《博览群书》 2003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新千年前进的脚步伴随着不断的失落。中国回忆的不断失落。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园林、乌衣巷边野草花的寻常巷陌,“纸墨精妙,开卷自有一种异香”的线装书,这些正在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记忆,成为不断失落的中国细节与文化碎片。邓云乡先生曾经以江南园林、绍兴老酒、线装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细加品味,诗意之外又相当中肯。中国线装书的古典样式,繁体字、直排、中国纸、线订、营造了一种氛围,朴素自然、温润敦厚。在这种氛围里或许更能感受得到中国文人式的自在逍遥。那飘逸、轻灵的丝和线、绵软坚韧的宣纸质地在我们面前闪现,似在牵动着什么,在坚持着什么?是旧家幽微的书香,还是传统文化涌动的潜流?
       中国的版本学——伴随着中国图书不断发展完善的古老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与研究样式,见证了读书人寂寥而丰富的精神生活,并伴随着图书从案头清供走向喧嚣的书坊市井。早期只供少数人“雅玩”的图书与版本学研究经由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与普及,最终走入了普通读者的精神视野,静夜展卷,心旷神怡,成为多少醉人的文化痕片。而在今天,这些美好的中国回忆不断失落,版本学似乎也变成了专供学者书斋中埋头研究的“文玩”,与普通读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的隔膜。著名版本学家黄永年先生在“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序言中说:“我认为,江苏古籍出版社如今出版的这套《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很有创意,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并且将版本这门学问从学者的书斋和图书馆的善本部中解放出来,直接面对广大读者。”在我看来,这套丛书的最大意义在于使广大读者重新拾回这种中国味道的美,陶醉于那静雅的气息、疏朗的书叶中所弥漫的中国版本的美。
       黄裳先生所著的《清刻本》属《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断代谈清代刻本。黄裳先生为著名藏书家,对版本颇具赏鉴之功,并著有《清代版刻一隅》,广受好评,确为本书作者的不二之选。针对清刻本过去一直不为藏书家所重视的尴尬情状,他大力推崇清刻之美,在版式印刷、纸墨、装帧上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配大量书影,使读者可以欣赏这书卷之美。清刻本去今不远,因此今人编书目时多不予收录,也无人加以研究,印书影图录时更无踪迹,“其康、雍、乾、嘉诸刻本,不论校刻若何难得,皆不足当藏书家之一顾”。作者搜集了大量珍贵清刻本图版,并逐一评点阐释,使普通读者也能领略“清刻之美”。文中将清刻本定义为——雕刻业“光荣的结末”,相当贴切准确。
       全书从版本学的视角重新梳理了清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史,从版刻艺术的角度重新阐释了清代三百年社会经济的消长变化,“只要我们依时代顺序把不同时期的出版物进行对比,一切都看得清楚”。切人角度新颖,立论可信。经由作者的梳理,丰富的版本不再杂乱无章?版刻艺术、内容风格等方面的时代线索逐渐明晰:
       清初,承晚明的遗绪,直到康熙中叶,刻书风格一般接近晚明。其中,家国之叹、生民之痛,一一化为诗篇,一时不但诗文集,就连选诗总集,也形成了一时风气。同时也是清初刻书情状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书坊的业绩、功效不容忽视,与同时大量涌现的私刻诗文集,同为时代声音的记录。
       经雍正、乾隆,雕版进入了全盛时期,精雕、名刻层出不穷。康熙中叶前后出现的大量诗文集,上述的家国沧桑之感逐渐湮灭,而雕版却日益精致起来,反映了为艺术而艺术的版本风尚,刻书的内容也多是诗酒酬唱、留恋光景。 乾嘉之时,朴学之风大盛,考据家辈出,在雕刻业别起翻刻宋元旧本之风尚。其中代表人物有黄丕烈、顾广圻、鲍廷博等人。鲍以文刻《知不足斋丛书》,用宋体字巾箱小册,所收皆精校重刻不经见的秘册。鲍氏早年刻宋本,据旧本重刊宋遗民汪水云诗,旧本残失处仍留空白叶,不失原书面目,可见其刊书态度忠实。黄丕烈所刻《士礼居丛书》,都据古刻旧本,敬谨翻雕,是一时名重的书。 从嘉庆起,雕版风貌逐渐落人草率寒窘的格局,直至清末,再也没有能恢复逝去的光辉;因此,今天所见的遗存也主要是雕版业集中地区的产物。道光季年,雕版业已呈衰颓之势,到太平天国起事,更遭到临近毁灭的厄运。江苏、浙江、安徽一带出版中心不复存在,书籍文物荡然无存。道光、咸丰两朝的刊书流传最少。
       全书用清刻本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另外工种解读历史的可能性。
        从版本角度谈到了宋体宇版的兴起。清刻一般可分“写刻”与“宋体字刻”两大类,由于图书的需要量激增,手工业作坊的不断发展,使操作过程日益变得规范化,过去那种三五有名书手包办写样的方法已经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必须设计出一种规范的、易于仿行的书体,使并非书法家的写手也易于掌握。这就是大量宋体字刻书出现的原因。
       宋体字本书也有不同的时代地区风格,到了清代的内府刻书所谓的“殿本”,各地官书局所刻的“局本”,不同的出版中心也都出现了自己特异的风格。精、粗、美、恶各不相同。风格也时时在变,确实是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的曲折反映。 书中亦谈及清代版刻的装饰风格。书牌形式、四周花边、边框等变化多种多样,有些版本多色套印,堪称雕版艺术晶。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进行版本研究,对于读者的欣赏与接受,对于保持与开掘图书的中国样式,也同样有着重要意义。一部古典名著,一册精刻旧本与一册铅印新书给予读者的感受是不同的。精美、简洁之中国书叶能给人以清朗的心境。访古书者,见佳本秘册,常云“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或“老眼为之一明”,等等自有其道理。版本之美;则要根据书的内容、风格精心营造。行距、字距,字群与插图等装饰的分离与结合,同时还要给目光留出些歇息的空白,就像鸟飞倦了要落下来歇歇脚,这些地方往往是思想行走或飞翔的空间。这些在现代图书的版面设计中受到了有意、无意的忽略。
       清刻本中有不少这样的探索,刻印者已经不仅将书册作为传播思想的工具,同时也作为一种“文玩”性质的东西来制作欣赏了。金冬心(农)曾经刻过许多方砚台,还做过灯影,加上他的绘画,大部分都是为了生活,只有刻自己的小集子,用力最多,印数又少,完全没有功利目的,以“自我怡悦”的形式探索版刻之美。世间不少艺术品都是这样制作出来的,这些只供自己和朋友欣赏的物事有朝一日成为传世的艺术珍品、文化遗产,恐怕连制作者本人也没有料到吧。
       这些字体秀挺,雕工精妙,精妙非常的版本,丰富了世界图书的版本之美。日本书籍装帧艺术家杉浦康平这样理解中国图书:“拿起一本书,首先感到的是书的重量,西方的书就像大理石一样坚硬厚实,中国的书却像羽毛似的轻柔。接着是抚摸特殊材料的书籍封面给人特别的感觉……翻动书页,纸张又会发出声音,字典纸的响声是哗啦哗啦的尖声,而中国古代用的宣纸如同雪落的声音,寂静又优雅……”
       中国版本和西洋书,在内容和形式上虽有很大的差别,但搜集版本的中西爱书家的趣味趋向,有些地方却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中国藏书家对于一本纸墨精良、宇大如钱的宋椠精本摩挲不忍释手的醉心神往情形,恰如西洋藏书家对着哥顿堡的四十二行本《圣经》,反复数着行数,用鼻嗅着古羊皮纸的香气点头赞叹的情形一般。古今图书版本,其貌虽殊,其理则一。同样,不仅中国的图书存在着版本问题,世界各国的图书都同样存在着版本问题。欧美各国都有为数不少的版本学著作,如欧洲各国对摇篮版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此外,欧美各国还有许多著录写本或印本的版本目录,这种目录自始至终以描述书籍形态、考辨版本制作及流传情况为职志,偶或兼及文字内容的必要说明,这与中国的古籍善本书目重视对边栏、版心、行款、字体、纸张、墨色以及经何人收藏、何人题跋的记录,其命意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现代的图书基本是受西方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洋装书”,但中国的传统书籍艺术(以线装书为代表),却从未销声匿迹,如潺潺长流水,虽历经劫难,仍生生不息,比如一些硕果仅存的传统刻印社(如扬州的广陵刻印社,南京的金陵刻经处、线装书局等)与某些特殊的图书印制。从另外一方面看,在现代印刷技术盛行的时代,雕版艺术凋落殆尽。我们到底怎样继承中国传统书籍艺术的精华呢?是不是只用竖排、繁体、加线框就了事呢?另外,中国传统的纸张能不能以新的面目进入现代书籍艺术,怎样展示中国图书艺术独有的美,这些都是留待我们解答的问题。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而且愈精愈好。”因此,我们也就需要这种中国味道的美吧。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分为宋本、元本、明本、清刻本、少数民族古籍刻本、坊刻本、家刻本、活字本、插图本、新文学版本等专册,力求反映出我国版本研究的最新风貌和水平。并从形式上也颇得版本之美的真味:大18开本,封面封底仿传统洒金笺样式,封面清雅,天头宽大、版式疏朗,无论案头清供,还是枕畔消磨也罢,舒服得很;
       我国古籍版本资料特别丰富,而版本学科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急需博综各家、澄清歧见,建立系统严密的版本学的思想方法,从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类型、版本鉴定、版本源流、版本对勘和版本目录等多角度正本清源,揭示版本和版本学的实质,构建其学科体系,并消除与普通读者之间的隔膜;当然,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版本文化丛书"10册(奚椿年著《中国书源流》、陈红彦著《元本》、黄裳著《清刻本》、姜德明著《新文学版本》、薛冰著《插图本》、江庆柏等著《稿本》、黄镇伟著《坊刻本》、王桂平著《家刻本》、李际宁著《佛经版本》、史金波、黄润华著《少数民族古籍版本》),将扩大人们的版本学视野,使普通读者也能沉醉于这种中国味道的美之中。
       (《清刻本》,黄裳著,董宁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版,21.00元,中国版本文化丛书之一;《清代版刻一隅》,黄裳著,齐鲁书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