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特稿]立党、执政应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者:尚 木

《博览群书》 2003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七一”之际,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同时强调,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必须以鼓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及“广大理论工作者在理论的研究、宣传和贯彻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本刊邀请几位中青年学者,就“七一”讲话的若干重要观点撰写文章,以飨读者。
       关于“七一”讲话的若干思考立党、执政应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七一;讲话引起我一些思考,愿与大家交流,并乞指正。
       一
       讲话中,以立党、执政应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论,反复强调“为公”,“为民”,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指出其对党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中国共产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不仅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学习贯彻这一思想,同样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一类的话,”至少对于经过十年浩劫的许多人来说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脱口而出;曾记否;“我们应当相信群众,我们应当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如果怀疑这两条原理,那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广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等等,等等。不过,当时也许并不明确,语录中的“我们”指的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共产党,是立党者,是执政者。
       两相对照,不禁使人有老话重提之感。当然,也有另一些人,对这些话是陌生的,甚至不以为然,不感兴趣。究其缘由。大概有如下几点。其一,二十多年来,国情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许多人看来,有远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要谈。其二,也有人认为,说这些老话,无非是门面装潢,应景文字,充其量也不过是对别人提要求,而自己并没有诚心诚意身体力行的打算。一方面是关切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口号震天价响,另一方面,是一些人的利益正在遭受严重损害,却总是得不到解决;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状况,难道不令人无奈和厌恶吗?其三,这些年来,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界影响较大的讨论中,关于“人民利益”的话语不多。与那些所谓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平等、契约、民主、制衡的理论比较,这些主张似乎道德意味浓厚却没有什么理论深度。因此,无论是热衷于西方政治学说的新潮人土,还是仅仅从经典著作中了解和诠释马列和共产主义的人;甚至弱势群体者自身,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说法,都很可能被他们视为没有真实内容和实际意义的背景声甚至“噪音”了。
       那么,被一些人讥为“噪音”的老话为什么又被重提?我以为“七一”讲话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此情真意切地阐述,如此集中反复地强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现有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改革和发展的推进,已然与人心向背密切相关。而立党者、执政者重新回答和确认“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正是解决人心向背问题的关键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表明,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作用的观念,既不能来自理论家头脑的凭空想象,也不是出自所谓绝对理念的逻辑推演,而是基于主观与客观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统一;同时与领袖人物对历史发展趋势和社会根本利害关系的准确把握密切相关。从“十六大”后不久,提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到“七一”讲话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胡锦涛同志结合自己对中国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认识,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和本质,是顺理成章、事属必然的。其育说虽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的重申,却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其一,这主要是对立党者、执政者自己的要求。其二,是行在前,言在后。今年以来,无论是在抗击非典,抗洪防洪等重大斗争中,还是在其他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决策制定、措施采取,都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其结果、,不但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真心实意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坚定信念,而且自己也从活生生的事实中见证了准此以行对于解决严重问题的非其他途径可堪比拟的巨大力量。
       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阐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中,国古已有之传承至今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道德自我要求,也体现了当代政治家“以百姓之J岫心”的坦荡脚怀。‘共产党人并不到人类文明的历史河床之外追求自己的事业。“以百姓之心为心”不是简单的道德同情心,更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取向和伟大的政治智慧。果如是,则此主张和原则的论述实施虽有欠充分具体,其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渐改善,行之有效,亦不难预期。
       二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然也是对普通干部和党员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但其首先和根本上,应该是对立党者、执政者的要求。而在我的感觉中,这也是总书记自己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其作为新一届领导人对全社会全体人民的郑重承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对中华民族百年忧患、对现代化全球化潮流冲击感同身受的普通百姓,对此不免感慨系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举世瞩目。但是,方方面面的不尽人意之处仍有待举国上下端正态度,调整策略,用扎实勤奋的工作去加以解决。人,似乎可以理解为神和猴子之间的存在。用鲁迅的话说,有的人是辛苦麻木而生活,有的人是辛苦辗转而生活,有的人是辛苦恣睢而生活;而中国人的脊梁+则是为民请命埋头苦干的人!“七一”讲话将其希望形成的社会局面概括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正是古圣先贤见诸载籍的理想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何以“和邦国、统百官、谐万民”,以此。
       为政之最可忧者,莫过于民之贫;为政之最可惧者,莫过于民之怨。十个指头有长短。任何社会,总有人富一些,有人穷一些。但是,如果男人因黑暗而潦倒、女人因穷困而堕落,老不得其所终,幼不得其所教,师长不得尊敬,疾病不得医治,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必然无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足。多少文明的存亡兴废向人们昭示了这点。某种意义上;苏联的解体就是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毫无疑问,二身而系社稷之重的领袖人物,居位食禄的朝士们,还有那些虽不在其位却需思其治国安民之理的思想者,对国家民族所承担的责任是无可推卸的。如果说,“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平民百姓和普通知识分子来说,主要只是一种人生境界、理想追求,那么,对于他们,却是必须长在于心的责任伦理。“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是具体的亲民的。“七二;讲话中“乐民之乐”、“忧民之忧”,“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等等词语所渗透出的信念、情感、精神,“非典”乍起时的“揪心”之语,以及“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作为决定国家大事准则的确认,使人感到讲话者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真正在自己的心灵和意识中,将自己的个体生命和广大人民的群体生命溶为一体,不仅是身处其中,心亦处其中。
       这一切,应该不是我求之心切、望之意殷而造成的错觉。我期望这一切能坚持下去,在社会上形成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明天的生活抱一份更好的期待。
        三
       能否自始至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时事事处处都“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涉及如何恰当估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主张的作用和如何切实实行这一主张的问题。
       事实表明,国法党纪,以及相应的制度、机制只能约束、惩办违法纵纪的行为,却无法要求和保证人们以更高的觉悟自觉的作人、做事。礼者防于前,法者惩于后。封建时代由于皇帝是立法者,社会力量对皇权的约束只能寄望于伦理道德。儒家对礼的阐述就是围绕如何按照文化价值立身行事。在现在的主、客观条件下,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落实,仍然离不开共产党员的修养,特别是领袖人物自身对这一点的自觉认同。在党和国家领导群体中,如果有人在某些时候,某些问题上,没有坚持,或者事实上没有坚持却自以为坚持了“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比如。革命战争年月里,中央数次“左”、右倾的错误,比如,毛泽东之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的错误,除了别的原因外,未能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却浑然不觉,是其中重要的甚至关键的因素。事实表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凡是取得重大胜利和成就,一定是坚持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而出现错误和挫折,又往往与未能坚持这一点密切相关。事实早巳表明,切实实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张和原则,是革命取得胜利和建设取得成就的政策性乃至制度性的保障之一。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改革,民主和法制的建设,也应该在这一基本原则的指导下,并围绕这一原则妁落实来具体展开,使其落实也能在制度和程序上得到保障、。
       而共产党员、广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对这一原则的自觉认同,则是这一进程的起点。它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愿不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还是半心半意甚至言行不一——骨子里不是为公,而是为私,不是为民而是为己,为自己的那个小团体。其次是能不能——真正做到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工作水平。其他且不论,仅就关于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确认,就不是仅仅真诚和善良的愿望所能解决的。当年搞所谓“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搞取消商品经济,消灭一切私有制的公有制,执政者主观上未必不是从最广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再比如,改革开放伊始,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必须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现在则进一步确认:“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显然,通过实践的经验教训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我们对什么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了更加如实、更加科学的体认和考量。
       为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张更好的实行,我以为,除了必须建立相关制度,重要的一点,是否应当从“德”和“能”两方面提出要求,把能否诚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选拔干部的首要标准。被选拔干部如果没有这样的自我要求和誓言宜示,就没有资格进入各级领导的行列。如何认识把握什么才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不仅需要不断地反省自己是否在坚持一心为公为民,不仅需要不断地学习、调查、研究和思索,而且需要实践和实践的检验。还是以这次抗击非典为例,是片面强调别的理由,还是始终坚持把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哪一种想法和做法,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抗击非典的胜利结果表明,最广大人民的包括根本利益在内的任何利益实现的前提,是人民正常健康地生存,否则,任何利益的实现无从谈起。而人民是由人民中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组成的,而每个生命是平等的,是同样宝贵的,至少在和平建设的时期,谁也没有以牺牲一部分人(哪怕是极少数人)的生命换取另一些人(哪怕是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权力,而立党者、执政者只有尽全力、以至不惜任何代价保护和挽救每叶个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责任和义务。如此言,亦如此行,故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前提,但它本身只是一个原则,而并非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更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有时候,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尽管是诚心诚意“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可能发生失误,遭遇挫折,甚至暂时失败。但是只要得到人民的理解,认可和支持,最终仍然一定能克服任何艰难险阻,走向胜利。就此而言,人民的看法和评判具有更重大的意义。因此,从相关法律制度、机制和程序上进一步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动员和保障最广大人民对涉及自己切身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国家大事以及立党者、执政者的工作发表看法,提出建议,表达意愿是十分重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帮助立党者和执政者进一步真正做到,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否也应成为提高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政作民之所好,则民好之;政作民之所恶,则民恶之”,共产党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都是已证明并还将证明这点! 果如是,则共产党幸甚!共和国幸甚!中华民族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