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特稿]非典的城市民谣
作者:傅 谨

《博览群书》 2003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阅读一个城市不像读书,倒更像阅人。读书不必过于讲究时间空间,当然有怪癖者除外;阅人却需要非常时期的见证。战争、疫病和种种灾难,固然是城市乃至于人类的大不幸,但一个真正伟大的城市,却能够在非常时刻绽放出乎凡的日常生活中无以得见的神采,显出它平时无以表现的伟大。
       非典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阅读北京,透过往年春天讨厌的沙尘暴,重新认识这个城市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春节接广东朋友电话,说那里因非典恐慌,传说有预防作用的板蓝根和白醋涨到天价,而且抢购风一起,大米食盐也未能幸免,心下颇不以广东人的大惊小怪为然,想不到两个月后,非典进京,且传染的烈度有甚于广东,恐慌也有甚于广东。我们很难期待北京人面对危机会有什么异于常态的豪情壮志,然而几乎是在恐慌发生的同时,甚至是民众真正开始接触到北京非典流行程度真相的4月20日之前,北京人就开始用民谣营造出了城市精神的另一个层面。
       也许每个城市面对灾难都会有自己的应对方式,继广东、香港之后遭遇非典的北京,应对非典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就是无所不在的幽默感。因为已经有过广东非典流行的经验,面对非典北京人本应该更理性更坦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曾经用以嘲笑广东人的所有语言,都可以加倍地用在北京人身上。最初有关非典的民谣,就以民众对非典多少显得有些非理性的恐慌为材料,如“与SA贴有关的十种死法”:
       1、戴口罩预防时间过长闷死
       2、在家里熏醋引起火灾烧死
       3、喝大量预防中药毒死
       4、听到同事中有人染病吓死
       5、因出差疫区返回后被朋友家人躲避郁闷而死
       6、被误诊为SAKS、瞎治而死
       7、在网上散布流言被骂死
       8、在公共场合打喷嚏被扁死
       9、不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每天步行上下班累死
       10、当然是得了SAKS不治身亡
       最后是因为总是怀疑自己得了SARS被送人精神病院。
       其实,自从非典疫情爆发以来,对非典的恐惧,一直是民间幽默笑话的好题材。随着疫情的公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单位采取了预防措施,民众的自我防护意识也空前高涨。因为非典型肺炎的影响而不得不过着非典型生活的北京人,因此如此描述自己的日子:
       北京“四多”:’
       喝中药的比喝茶的多;
       发热隔离的比发牢骚的多;
       听见咳嗽喷嚏出冷汗的比碰到拦路打劫打哆嗦的多;
       带口罩的比带胸罩的多。
       如果说这“四多”还只是对非典时期北京人生活的轻松调侃,那么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就已经不再满足于这种还算平实的叙述手法,更夸张的语言大量出现在民间流传的笑话中:
       北京市目前非典恐惧症患者已达250万例,具体症状为:
       乱吃药,戴口罩,皱着眉头不会笑。抢油抢粮抢中药,昼夜消毒不睡觉。
       某高校领导在校园酒家用餐,听人喊“38度”“38度”,忙起身问“谁38度”,答:“金六福”,更着急地问:“那个系的?”
       未得非典人识别方法:
       白白胖胖(在家待的),腰腹渐壮(营养补的),眼睛犯花(电视看的),双手粗糙(消毒洗的),精神恐慌(非典吓的),腋毛稀少(试表蹭的)。
       民间流行的这些与非典有关的幽默笑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略带恶作剧的“告诫”:
       最新消息:非典型肺炎主要传播途径是流通的货币,为了您和您家人的健康,请整理好您全部现有现金用塑料袋密封!我将上门回收,并收取少量费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此次SAKS病毒以距地面60公分以上为活动区,60公分以下不能存活。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公民外出尽量爬行!
       每天打开"windows",确保电脑的空气流通;给自己的QQ头像带上口罩进行交流,防止病毒的感染;当手机接到疫区的来电,接听后赶紧将手机泡在酒精中消毒……经医生诊断:上述行为医学上称“非典型神经质”。
       当然,事实上更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严肃认真的告诫与提醒,人们前所未有地相互关照,互致问候,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等所有私人化的通讯手段,竟相传播各种各样来自世界各地的预防非典方法,北京东直门中医院推荐的“八味方”几乎在一天之间就传遍了全城。假如说在正常的日子里,人们并不特别在意同事、朋友的健康状况,现在则不同了,疫病让人们感受到他人的健康与自己的健康是如此相关联,此时的关切,有着不容置疑的真诚。但就在各种偏方四处传播的同时,也有趣味性的所谓秘方:
       大蒜二头,大葱三根,捣碎后与臭豆腐四块,温水调和,至粥样。一半内服,一半外敷于双面颊,可以为自己制造一个约10平方米的隔离区,有效预防非典。 非典极强且无规律的传染性,使人们对相互见面产生了非理性的近乎病态的恐惧,在这个城市,因为人是最可能的传染源而成为最可怕的接触物,网络和手机短信适逢其时,成为人们在尽可能保持物理距离的前提下缩小心理距离的、超距状态下相互交流信息的特殊工具。而短信不仅用来相互问候,更被用来传递各种与非典相关的小幽默。有网站撷取了一批流行的手机短信:
       最大众的短信:遭遇非典才知道自由呼吸的可贵,隔着口罩才知道面目真实的可贵,非常时期的思念显示出我们友谊的珍贵!
       最严厉的短伯:哥哥你上班,口罩要捂严。上楼爬楼梯,午饭速食面。两眼别乱看,眼神也传染。别拉小姐手,我知道了可没完!
       最朴实的短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在北京挺好的,非典我早就预防过啦!
       最罗嗦的短信:最高指示:饭前便后要洗手;出外归来要洗手;乘车之后要洗手;摸东摸西要洗手。
       最故事化的短信:一老太耳背,近日常听人说非典,老太嘟囔:怕费电,别开灯。
       所有幽默都离不开与性有关的领域,甚至像生活在感染非典的可能之中这种与性毫无关联的状况,也被赋予了某些很容易引起与性相关联想的黑色意象: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非典戴口罩并不能完全防范,因为肺在胸部,所以戴胸罩才是必须的。希望无论是男是女,外出一定要戴十六层口罩和十六层胸罩。
       最让人乐翻天的是一则有关非典的虚拟广告:
       朋友,想度假吗?请迅速拨打120免费电话,赢得医院七天包食宿超值游!现在拔打还赠口罩、时尚消毒套服、救护车接送等,前十名还可享受免费隔离待遇I
       这些民间流传的小笑话小幽默,其长其短都质朴无文,但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热闹少不了文人墨客。有这样两首非典词形象地描写了此时的北京:
       卜算子,咏典
       风雨送春归,非典迎春到,已是市场低迷时,犹有口罩俏,俏也不争春,只把疫来报,待到五一长假时,唯有药店笑!
       虞美人.非典
       萨斯病毒何时了,患者知多少,小搂昨夜又被封,京城不堪回首月明中,粮油蛋莱应犹在,只是不好买,问君能有几多愁,最怕疑似非典被扣留。
       它们的精彩之处固然在于对众所周知的诗词名篇的巧妙借用,但是在这种颇具后现代精神的戏仿和借用背后,更重要也更关键的,是面对灾难时的超然和达观的心态。如果说民间的流行永远代表了真实的民众心态,那么,在北京进入非典造成的非常状态以来,大面积流行、大批量产生的可以称之为非典民谣的幽默笑话,突出体现了这个城市与灾难共生抗击灾难的勇气。当然,非典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比这更平民化的顺口溜。比如: 病毒传得挺快,心情变得很怪, 担心你被染坏,劝你不要太帅, 说话三米以外,人多场合闪快,出门口罩要戴,睡觉被子严盖,心情保持愉快,少接吻多吃菜。世事变幻太怪,萨斯传播真快,出门口罩得戴,睡觉被子别踹,多吃水果蔬菜,聚餐十分有害,股票清仓全卖,债务能赖就赖,减少出门在外,保持良好心态。
       月色浓浓如酒,春色轻轻吹柳,
       桃花开了许久,不知见到没有,
       病毒世间少有,切忌四处乱走,
       没事消毒洗手!
       非典时期北京流传的民谣,很少像最后一首那样带有花间气息,多数场合,非典民谣重点在趣味性,至于文字的安排,只是适当地顾及而已。不只是无暇顾及,更关键是无须顾及。孔子所说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在这里要改成“言而无趣,行之不远”。
       这些大量流行的民谣,无疑是以幽默的心态,对自己生活的城市(很自然地也包括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手足无措的窘境的自嘲与调侃。这样的自嘲与调侃发展到极致,就是贫嘴张大民式的苦中作乐,比如:
       “非典”带来的23个好处
       1.大家都注意个人卫生了,从小没养成的洗手习惯终于可以养成了;
       2.因为(1)的原因,春季流行的感冒,肠炎等常见病反而减少了;
       3.国药的地位空前提高,积压多年的草药全部买光了;
       4.那么多的口罩、消毒液及卫生用品生产厂家得救了;
       5.医护人员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了;
       6.公共场所的卫生状况少有地得到改善了;
       7.个人隐私权空前地被尊重——大家没事不来往了;
       8.野生动物生存权得到保护,没多少人敢拿它们去宴请了;
       9.很多同学单位放假了,盼了多年的带薪大假终于来到了;
       10.当街亲热的人少了,因为怕传染社会风气得到端正了;
       11.让座的人多了,只要你上车咳嗽,马上3平米之内没人了;
       12.通讯企业发财了,人们都憋在房间里靠电话联系了;
       13.家庭和睦了,因为不在家没地方可去了;
       14.男人烹调手艺提高了,闲着实在没事仗着霸主地位也把住厨房了;
       15.读书风气回来了,麻将赌博都没有人参加了;
       16.电视收视率提高了;
       17.伴随着生化病毒的蔓延,网络病毒也骤然增多,上网的人多了;
       18.自行车热销了;
       19副食品热销了;
       20.社会治安状况明显改善,因为家里人多了;
       21.三陪小姐无所事事了这么提升了; 22.交通状况改善了;道德水平就这么提升了。
       23.床上活动增加了,计划生育工作要抓紧了。
       它还有一个韵文版。就像我们至今还无法找到非典传染和流行确切路径一样,流行的民谣的传播途径,也不易确知。如同所有民间文学一样,这些民谣在辗转流传的过程中,会自然地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新版本,且往往各有千秋:
       萨斯的好处和机遇中药地位提高了 新闻媒体透明了茫茫会海没有了 公款吃喝不见了政府效率快速了 卫生知识普及了医生倍受尊敬了 政务改革加快了通信行业发财了 电话短信忙暴了电视收视增长了 消毒产业兴起了洗涤用品脱销了 札尚往来省钱了野生动物保护了 宠物不敢乱养了游山玩水少见了 传染病法知道了锻炼身体重要了 口罩行业发财了防护机制建立了 电子商务吃香了上网人才猛增了 萨斯两字记住了卫生观念更新了 洗手养成习惯了隐私得到尊重了 大家没事不跑了交通终于通畅了 老弱病残有座了读书风气回来了 麻将桌上没人了家庭开始和睦了 想离婚的减少了社会治安改善了 三无人员回乡了三陪小姐无事了 道德风尚提高了当街接吻人少了 社会风气端正了……“杀死”肯定快走了如同某新闻网站报道的那样,“北京抗非典,笑话当疫苗”,以擅侃大山闻名的北京人在“非典”瘟疫面前,把无数笑话、幽默通过手机短信、网站论坛、电子邮件甚至报刊媒体,撒遍全国甚至全球。在中国文化圈的不同区域,非典引起的反应截然不同。如果说短时间的抢购风是各地无法避免的恐慌的直接表现,那么,再进一步的反应,就有了耐人寻味的内涵。就在5月初,所谓婴儿初生就说话,放鞭炮驱非典或哑巴开口说话,泄漏绿豆汤是防非典药方的天机后迅速死去的流言在中国的14个省份迅速传播,在几天之内就达到匪夷所思的高潮,它的传播强度不知超出非典多少倍,南方诸多中小城市燃放爆竹的火爆景象甚至远远超过了春节,大喝绿豆汤的疯狂更是前所未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足以说明在灾难面前人们是多么容易丧失起码的理性;而受非典感染人数最为集中,疫情最严重的北京,不仅没有出现类似的荒诞不经的谣言,反而以层出不穷的自我调侃身受非典之厄的笑话幽默见长,无论如何,这都算得上“有北京特色”的非典文化现象。有笑话说今年四月北京最流行的时尚就是:戴口罩,听约翰·列农的歌,穿一件T恤,正面印“非典患者”,背面印“NOWAR”,这种传言中的非典型生活方式更典型地体现出北京性格。诚然,民谣和爆竹、绿豆汤一样,都不能真正起到防病驱煞的作用,但是,正如危难时刻最容易看清一个人的品行,非典时期不同的流行,也清晰地折射出城市性格的深刻差异。
       我不知道历史将会因非典而记住北京一些什么,我希望历史能记下北京的非典民谣。当然还必须提及,北京流传的这些非典民谣,内容经常超出纯粹的调笑与对疫情的关注,与这些幽默的民谣一起出现的还有北京人因遭遇非典进发出的政治热情与责任感。它们虽然不像非典民谣那样传播广泛,却更深刻地体现出这个城市在中国当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意义。
       就像对人,有时你爱一个城市和讨厌一个城市,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长期以来不喜欢北京的理由,涉及到对北京这个城市过于政治化、因此缺乏日常生活的亲和力的不满,还包括对北京人太饶舌的反感,在很多场合,京腔京韵与假大空之间似乎有着天然的联系。然而非典时期,北京人却以这两种品质所衍生的非典民谣,顽强地显示出其它城市所没有的达观胸襟,体现出这个古老城市在任何灾难面前都能坦然处之的无与伦比的定力。
       朋友转发给我一组用PowerPoint制作的有趣的幻灯片,标题是“向坚守在重灾区的我们致敬——期待回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在非典城市里生活,我第一次产生了和北京人分享同一份感受的真切体验——虽然这是一份艰难,第一次拥有和北京人同样的期待。而北京人面对灾难特有的感受与期待,是如此令人敬重。我想我从此会开始喜欢北京,即使阳光还不够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