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时空]灵魂贴近林语堂
作者:王兆胜

《博览群书》 2003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林语堂称自已是“一团矛盾”,也有人说“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难书写的一章”。何以故?因为在思想观念、心灵世界和文体风格上林语堂都表现出丰富性、矛盾性和神秘性的特点,所以,用学理、逻辑和概念往往很难解读林语堂,而“灵魂的贴近”可能是最好的切人点。林语堂的“灵魂”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自由、闲适和性灵。从此方面说,用“闲话”的文体可能最容易接近林语堂的灵魂。
       我写《闲话林语堂》一书的理由可能很多,但最基本的一个是为了向读者展示比较丰富、比较真实、比较鲜活的林语堂这个人。因为在我看来,迄今为止,不论是一般欣赏者,还是学术研究者,对林语堂的认识和理解都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林语堂的作品在中国大陆流布不广,且主要集中在散文和一二部小说,这就大大限制了人们对林语堂更为全面的认识。又如人们对林语堂误解和误读的情况颇多:有人迄今还简单地用阶级斗争观点来评说林语堂;也有人不假思索地以鲁迅的完全正确性来否定林语堂;还有人非常主观地以个人的好恶来消解林语堂的价值意义,自己不喜欢闲适和性灵,那当然也就讨厌林语堂倡导的这些“玩艺儿”;更有人以一己成见污损林语堂的文章人品,将林语堂说成是没有价值和不值一观的人物。
       当然,非学术性的因素是容易改变的,这只是时间的早晚问题。最应注意的还是学术上的误读大量存在。像有的学者就这样认为:林语堂由于过于乐观和快乐,所以缺乏悲剧意识,这就带来了林语堂的“浅”与“薄”。这可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它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林语堂的价值判断。我认为林语堂不仅不缺乏悲剧意识,相反,他有着更强烈的悲剧意识,只是其表达方式与众不同而已,那就是不简单地停留在对世界、人生和生命的悲剧式感受上,而是在此基础上用审美化的人生冲淡它。林语堂有名的一句话是:既然人生本质是悲剧式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善待它,去努力地创造一种快乐的生活。也可以这样说,林语堂的生命画布是悲剧底色的,但他却倾其一生用整个生命在那上面涂抹着快乐的色彩,这也是为什么林语堂的作品总有一种水也洗之不去的悲感渗透于字里行间。
       我的第二个理由是为了林语堂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前几年我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好评。但这部书的遗憾是从学理角度切人的,较为完整的体系不可避免地对林语堂进行了更多的取舍,甚至分割,这就影响了对林语堂更为全面、真实、更为感性和准确的认识和理解,就是说,理论的探讨最致命地损害了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完整性和形象性,“去粗取精”的方式在获得了系统和提升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丧失了研究对象的原汁原味。眼前的这部书可能较好地弥补我之前林语堂研究的局限性,给人一种比较原生态的感受。在对林语堂的认识上,这本书较前又有了新的突破,有的是进一步深入,有的则完全是新的结论。比如,林语堂的“自恋和恋母情结”在这之前也有提及,但缺乏分析,更缺乏足够的依据,本书对此进行了单独论述,尤其对它的内涵和价值意义有了新的理解和评说。又如对“林语堂与钱”、“林语堂与周作人”、“林语堂与辜鸿铭”、“林语堂与郁达夫”以及“林语堂与明清小品”等的关系,本书都给出新的见解。表述的自由与随便也是值得提及的,这是《闲话林语堂》一书最为重要的特点之一。虽然在《林语堂的文化情怀》中我尽量用清新活泼、感悟灵动的语言写作,但还难以摆脱某些所谓的“学术规范”,本书则显得更为自由活泼了,就如同一个异地旅行者,我一个人游山玩水,尽了自己的心意,哪个地方有意思,有趣味,我就到哪里去,直到心领神会、心满意足了再换一个地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对我们以往的学术研究开始怀疑起来,许多做茧自缚的研究,自己都不快乐,还希望别人快乐和从中获益吗,更何况林语堂这个人反对过于严密的逻辑和推理,也反对一味忙忙碌碌和不知人生为何物的生活方式,而是酷爱直觉、悟力、想象力、性灵、常识和闲适,酷爱人生和生命的一个人。换句话说,对林语堂这样一个自由潇散和诗化人生的人来说,“闲话”可能比“正论”更有力量透人林语堂的灵魂深处。
       林语堂更多的站在老庄的角度来认识宇宙,那是人类难以被认知的一个无边无际的存在。对个体生命来说,长不过百岁,在时空中都是那样微不足道。由此,林语堂形成了对人类生命尤其是个体生命的悲剧式感受。但林语堂认识到,既然人生和个体生命在本质上太微不足道,那么我们就应该创造一种积极快乐的人生观,善对人生、充分享受人生的每一时刻,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主人。也正是因此,人要遵循天地之道,与天地自然相谐和,培植敬畏之心、知足常乐,宁静守一。林语堂倡导的就是这样的人生观: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就好比一台戏,优秀的演员明知其假,但却能够比在现实生活中更真实、更自然、更快乐的去表达自己,表现自己。人生亦复如此。
       由此,我们就能明白林语堂为什么那么歌颂母亲,为什么对人、对物、对一棵草木都写得那样款款情深。林语堂曾引用过耶稣的话:我可怜你们,因为你们无知。林语堂也非常赞赏苏东坡的话:“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以如此情怀面对这个世界,就能慢慢形成一颗熨平一切人生苦难的怜悯、包容之心。这个世界的一切苦难都与人类和平而宁静的心灵之丧失有关。关于这些内容,林语堂都做过非常详细而又独特的表述,并告诉我们:一种最好的文化不是过于外在化、狭隘化、功利化的,而是心灵的、广大的与和平的。
       林语堂的文章有真诚、有气势、有活力、有灵气、有趣味、有境界,读他的文章就好像一个老朋友在向你说心里话。像《迷人的北平》、《诗样的人生》、《个人的梦》、《孤崖一枝花》、《秋天的况味》、《读书的艺术》以及《苏东坡传序》,都是我百读不厌的作品。
       佛家有言:一孤灯而照千年暗。如果一个人的内心通明了,心灵变成一条不冻河,变成可以承载一切的大地,一切束缚都会被解除,他将真正获得自由和快乐。 (《闲话林语堂》,王兆胜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阗2年1月版,2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