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时空]常识上的舞蹈
作者:邓 广

《博览群书》 2003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游手好闲是一种我向往已久的自由状态、边缘状态,由于很久以来没有完全付诸实践的勇气,所以现在还处于不自由的边缘状态。《游手好闲地思想》既然是黄钟的选择,他必然要经受考验。黄钟致力于一种精致的微观政治分析学技术,强有力地解构了昨天生活延伸至今又行将死灭的话语体系,这个体系是如此的言行不一,使得它的社会功能只剩下欺骗性,它带给人们的只有虚无感。黄钟坚持日常生活逻辑、简单人性考量、利益比较,揭开现实权力运作的假面,发展出一套适应新时代的思想方案,在这个意义上,黄钟是大时代的建设者。我们看到一个歌者黄钟,鼓吹他热爱的价值理想;我们看到一个行者黄钟,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消极自由。
       故事新编、爱国主义系列重新讲述了诸多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黄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这些故事做了别具意味的读解。颇具创见的是,他运用他所擅长的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法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重新审视了这些历史事件,让那些曾经升腾为意识形态话语崇高客体的人物、事件重新回到现代社会理性的解剖台上,发挥出它们对于今天时事和社会运作持久的意义。与吴思的《潜规则》不同,吴思讲的多是明清的故事,黄钟讲的多是外国故事和近代史上的故事。吴思讲述了官场实际运作的规律,黄钟在故事的讲述中没有过多陷于细微末节而是突出了基于事实的常人逻辑。
       以消除隔离为号召的户籍改革专辑、反腐败专题、高考歧视专题,体现了黄钟对于当下社会的关注。他一方面从宪法性文本出发,揭示出许多具体法规、办法、条例与宪法规定的矛盾之处;另一方面以公开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比较,指出被我们视为当然的平等、公正下面隐藏着因人为地制造的差别而形成的某些弱势群体。
       《游手好闲地思想》无疑有一根细细的红线贯穿全书,这条红线对于你我并不陌生,但黄钟的叙述为之增添几许生动活泼的亮丽。它回顾了传统专制社会和近代转型社会对待自由、公民权利的态度变化,所论证的对象其实也十分简单。黄钟长期供职于传媒,他牢牢记住了马克思的教诲:“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它为周围左近的被压迫者辩护”。
       《游手好闲地思想》使我思考它的成书背景。近七八年来,思想随笔的写作队伍不断壮大,从王小波开始可以开出一个长长的名单。这支思想随笔的写作大军在逐步年轻化,网络媒体的易接触性使得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作者得以放声歌唱、得以名满天下。这些思想随笔中的大多数取材于书籍和时事,所讲述的精神气质方面也逃不出黄钟那根细细的红线。所不同的是不同的作者会有独具特色的叙述方式,别开生面的切人角度和不同的关注问题。聪明人写聪明书。思想随笔很适合今天我们的读书口味,它花样品种多,有咸有辣,有麻有烫,南北东西各有各的绝活,它的做法不复杂,吃起来更简单。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思想随笔的每一位作者都可称得上当今时代的智者,聪明的读书人,他们的作品又人见人爱,作者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我想,黄钟和其中的多数人本应该拿出更加深邃的作品,思想随笔和寓言文体对于这个忙乱的社会毕竟有些轻佻、有些讨巧。当代汉语思想界不乏智者,却缺少精湛一门手艺的工匠,当然更缺少大家。相比之下,精湛一门手艺的工匠现在最为迫切,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应对时代的学术作品。学术作品的劳动生产率比思想随笔低很多,学术作品描述的问题比思想随笔复杂曲折得多,学术作品提示的解决方案也比思想随笔晦暗不明许多,当然多数情况下既无写作的快感也无阅读的快感。
       由此,我要对《游手好闲地思想》提出一些批评,这些批评也是针对王小波追随者们的思想随笔。思想随笔的作者们虽然澄清了许多主流意识形态多年前树立制造的误解,生生地把已经存在多年的僵化思维定势打破,但是对于今天中国的自由主义理论没有新的贡献,甚至可以说是无的放矢。这些随笔、故事、寓言的局限在于,它充其量不过在图解那些为人所熟知的道理,这些道理没有出现在僵死的教科书上是事实,但它们早在民间流传、在生活中显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心灵也是事实。时代的智者们不应该把自己局限于与僵尸共舞的悲壮场面,而无新的危险。更重要的是,年轻的作者们不愿意面对当代中国自由的困境,不愿意分析现实的多种面向,不愿意面对自由的边界和条件,更不愿意面对自由的危险。我希望能在黄钟的新作中看到他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于自由的担当和责任。
       (《游手好闲地思想》,黄钟著,海南出版社2002年5月版,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