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者茶座]“哪一本非读不可”
作者:谷 林

《博览群书》 2003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是喜欢读书的,但是不以为文学、哲学、历史等中有哪一本非读不可;世间要是真有什么‘必读书’,那也只能说是词典了。”止庵在九月号的《博览群书》上发表了一篇《词典五谈》,文章开头便写了这么一节石破天惊的话。究竟词典是怎样让止庵情有独钟以至于“爱不释手”的,我虽则把他的“五谈”反复读了不下五遍,也还是没能耐简明扼要的撮述出来,那就只好避开不说它。我也自以为算得上一个喜欢读书的,但是粗略地料量一下,大约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地先度过半辈子;后半辈子多了点“机心”,加上记忆减退,对所浏览的每存疑虑,未敢轻信,动笔则犹豫不定,未敢率尔落墨,这才离不开词典——前后几乎各占四十年。而止庵恰好少我四十岁,提到那一段“向学”的年月,倒像是暗地约同于是不知不觉间一起举步的。
       止庵在这篇“五谈”中自述:“每逢写文章,手边必备几种词典,查阅再三,不厌其烦,即便此刻亦不例外。——本来打算写这篇文章时,随手记下查过哪些条目,一并发表出来;担心过于絮聒,此议遂寝”。我读了“五谈”之后,很想觅便去向止庵借取那些他“随手记下”的零星小纸条,看,这些自属搦管搞藻余剩的竹头木屑,却定必各具光照别有意趣而且多可启发思考者,即如现今发表出来的《词典五谈》中也还稍留指爪印痕,像他所写“北京话有个说法叫‘贫’,《现代汉语词典》释为‘絮叨可厌’,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写作‘频’,除世荣〈〈北京土语辞典》则云:‘其实该用频宇,但一般避生就熟,多用贫字。”’止庵接下去议论道:“我觉得其间不无因果关系,盖‘贫’(词汇量少)所以‘频’(絮叨可厌)也。”这晤止庵的妙悟。如果“学而不思”,纵然连查三本词典,也依旧不会找出这层“因果关系’来的。是之谓“读书得间”。
       我之开始“读”词典,如上所说,有个转折,始于一次不意的遭际。原来“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拘牛棚,与二陈公——陈原、陈翰伯挤在一桌。忽一日,说不清因何起兴,扯件闲事,我莽撞地开口道:“我们往常泛览,不查词典…”,一语未了,翰伯抬起头来,面向陈原一笑,打断我的话柄,插嘴道:“‘我们’倒是勤查词典的。”我大为狼狈,本来想说的什么,当下遂让一笔勾销,说不下去了。但虽则捱了词闷棍,实在受教非浅。
       就这样,我开始带发修行,半路出家—,当然是难成正果。
       止庵校订的“周作人自编文集”第廿五种《书房一角〉〉收有一篇《读字书》,文中有云:“读宇书,看《说文》,都很有意思,就只是人门为难耳。又云:“鄙人常喜人家署字典文法,不但能识字,亦复可以通史。英国有人著书,曰《英语里的历史》,此意亦妙。但是《说文解字》未足以任此……如能悠悠然待之数十年,或可有成,但亦或不然,此事正极难言也。”这些意见,以前看时未尝理会,得此“五谈”,始若有在莲座前饱聆说法的味道,于是翻检旧文重读,乃对其中历历诉来的“很有意思”、“入门为难”、“常喜人家”、“可以通史”、“悠悠然”、“极难言”诸般光景稍增领受——自非顽石点头,只觉得“过来人”的身份,可以出来作一反证耳。盖近日从报上先后读了两篇文章,都很有意蕴,但玉肌金创,好像扪到点瘢疤,试抄记如下:一篇写了“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一部分在中土不能留存的学术飘扬过海,在海外发扬光大,成为后日的西学”:另一篇中写了“订立这条法规是为了规范和监督买卖行为……记录在案,这样的话,遇到欺诈性商业行为就可以有稽可查”。抄下后又寻思,“飘扬过海”,意或注于“无风起浪”;“有稽可查”,句或仿自“幽他一默”。诚不能不辗转踌躇,但毕竟说明世间真有那么一本“非读不可”的书,止庵“五谈”,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