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书时空]“钱封面”的中国味道
作者:万 宇

《博览群书》 2003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图书的装帧设计越来越依赖于电脑的斑斓色彩,图像制作使我们因不断地遭受视觉轰炸继而产生了心理疲劳之后,我们似乎又突然发现了另外一种素朴的“中国味道”的美。姜德明先生的《书衣百影》、《插图拾翠》以及本文向大家介绍的《钱君匋装帧艺术》等书籍,为我们展示了已被逐渐淡忘的美。
        在图书装帧领域时有天才表现的丰子恺先生说:“我们的书籍设计,还有一个要求:必须具有中国书籍的特色。我们当然可以采纳外国装帧艺术的优点,然而必须保有中国美学的特性。使人一望而知为中国书。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兴起,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在当时也受到当时国外尤其是日本的装帧艺术的影响。但经过陶元庆、孙福熙、司徒乔、莫志恒、郑川谷等装帧艺术家们的努力,将外来影响与民族风格水乳交融地融合在一起,在当时印刷技术有限、成本限定的情况下,运用文字的变形、图案的纹样、抽象的造型与中国传统碑版、雕塑、壁画的相结合形成了特定的风格,使读者深受其感染,沉浸于艺术家们所创造的天地中,至今仍能为读者提供创意的欣赏与美感的享受。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钱君甸先生,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称谓来定位他。他是诗人、音乐家,同时也是篆刻家、书法家,在书籍装帧领域,他是著名的“钱封面”,设计的封面不下数千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如茅盾、郭沫若、叶圣陶、郁达夫、巴金等的小说,有重要影响的期刊,如《收获》、《文学阵地》等,不少都出自钱老之手。《钱君甸装帧艺术》一书由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4月出版,用纸考究,印刷精良,以大量的彩色图版及钱先生对《中国书籍装帧艺术发展回顾》、对《书籍装帧技巧》、《书籍装帧操作经验谈》的探讨,对《民族特征与时代气息》的推崇,全面展示了他半个多世纪的图书装帧实践的经验与思考,同时也不失为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在内地的书店架上并不是寻常得见的。钱先生早在1963年就出版了《君匋书籍装帧艺术选》,是我国第一本书籍装帧的专门画册。1987年又出版了《书衣集》,文中有谈装帧设计的专文,获“首届全国编辑出版理论图书奖”。这些无疑都是图书装帧领域中最美好的收获之一。
       封面设计在钱先生笔下“仿佛是歌剧的序曲,听了序曲,便知道歌剧内容的大要。所以优良的书籍设计,可以增加读者的读书兴趣,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书籍。”格调之高下,常常取决于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能力,艺术创造能力还得加上多方面的造诣和修养,仅仅具有一些绘画的技巧是还不能使封面成为一件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的。他对于其他知识广博的涉猎恰似闲花野草,看来闲闲几笔,却于诗外下功夫,不断地借鉴其他艺术样式丰富着书籍装帧的设计。他从“一开始就想把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音色等尽量和书面设计结合起来”,使色彩的效果赋予乐声的美感。“书籍装帧和诗词一样,要求含蓄,有诗意,不能开门见山,赤裸裸一览无余”,他也试图将诗词中精妙的比兴应用于设计封面的构思之中,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等多领域广泛的视角赋予他的设计以神来之笔。
       他早年在中国书籍装帧现代化方面属于开创性之列的业绩已有定评。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从事书籍装帧的人才荟萃之时,仍能别开生面,不断创新。将整幅的中国画来作为书面的局部装饰,用民间的印花布图案来做民歌集书面的构图等,开创了书籍装帧的取材推向更广泛领域发展的先河。有的只是用几块对比鲜明的色块,典雅的手书仿宋体刊名,再用拼音字母或阿拉伯数字(年月、期数)组成一个桥名的图案,有时只用一株麦穗、几茎小草或一朵小花,便给人以朴素清新之感。
       设计最怕没有个性。而他的封面设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就在于他的“中国味道”,“用简单的话来说,我们的书籍装帧应该有东方色彩,中国气派。”他不断地取法于中国固有的绘画、书法、工艺晶、服饰、建筑等各方面遗留下来的事物,无论是造型、结构、色彩、线条等,都可根据设计的实际需要,融会化合,成为具有现代民族特色的书籍装帧。“如果一个书面设计和一般商品一样,仅仅着眼在说明商品本身,如作商品宣传的根据,那也过于浅薄。书面设计最怕作为书籍的低级图解,如果这样,就失去了书面设计的艺术意味和艺术价值。”
       邓云乡先生尝以江南园林、绍兴老酒、线装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中国线装书的古典样式,繁体字、宜排、中国纸、线(丝)好像在营造一种氛围,温润敦厚。那飘逸轻灵的丝和线在我们面前闪现,似在牵动着什么,是旧家幽微的书香,是传统文化涌动的江流?在这种氛围里或许更能感受得到自由自在的逍遥。中国图书装帧设计中所追求的传统的浓厚的书卷气,在日益受到西方影响的现代书籍艺术的侵袭下所留下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少了,却从未销声匿迹,如潺潺长流水,虽历经劫难,仍生生不息,且时有取一瓢饮者。在现代印刷技术盛行的时代,雕版艺术之花凋落殆尽,而这种凋谢零落,也非一朝一夕。我们到底怎样继承中国传统书籍艺术的精华呢?是不是只用竖排、繁体、加线框就了事了呢,另外,中国传统的纸张能不能以新的面目进入现代书籍艺术呢?怎样展示中国图书艺术独有的美呢?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思考、实践。
       日本书籍装帧艺术家杉浦康平这样理解书籍的流动:“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用指头翻开书页,这时书的流动便随着阅读的速度而展开,阅读的速度又因读者心情、目的以及书的内容不同而发生微妙的美妙的变化。同时,流动还带动几个感官诱导出读者的触觉、嗅觉、听觉、味觉以及最重要的视觉等五种感觉的增强。”这种书籍的流动在钱先生和他们那一代书籍装帧艺术家们手中被赋予了独特的中国韵味,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资源,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实践中的。如何在他们提倡的“曲折”、“含蓄”、“非写实”与现代书籍装帧的理论与实践中求得一种永恒的中国味道,是我们作为读者、作为欣赏者最为期待的。
       (《钱君甸装帧艺术》“君匋艺术院丛书之二”,香港商务印书馆1992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