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家书话]影视美学:在世纪的起点与阶梯上
作者:郝 雨

《博览群书》 2002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影视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无疑是上个世纪后期美学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它表明门类美学家族中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成员,而且由于影视艺术有着最尖端的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密切支持,因而使得影视美学的研究也就具有着强大的学术活力。但是,作为完善的成体系的影视美学理论的科学建构,应该说至今也还远远没有最后完成。而金丹元的《影视美学导论》一书,于新世纪之初被推出,也的确可以说在新世纪开始的时候,又把影视美学的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从根本上来说,影视美学的提出之始,就天然地面临着一个基本命名的巨大障碍,那就是,电影与电视无论如何都是界限分明的两大艺术品种。虽然合流之说早已有之,而且在技术上也已创造出了“家庭影院”等看似影视合一的形式,但是,两种表现方式尤其是两种观赏场合永远都不可能完全“合流”到一起。假如真的有一天公共电影院完全被“家庭影院”或电视机所取代,那就只能说是电影艺术的灭亡,而决不是什么与电视的“合流”,况且“家庭影院”归根结底也只是电视在屏幕上的放大而已。因而,把电影与电视这两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却从根本上有着巨大差异的艺术品类统一建立一门美学理论体系,那就总会要在实际的分析和阐述中遇到无法有机融合而显得两层皮的理论缺陷。所以,时至今日,影视美学的创建者们也就总是要在谈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建构时,首先把“影视美学”这一基本概念的合理性,重重地写上一笔。金丹元的《影视美学导论》一书自然也不例外。相比较而言,金丹元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似乎更有说服力一些。他主要从两个大的方面把握了影视美学建构的合理性,其一是“影视审美的同质属性”,其二是“影视互动是大势所趋”。毫无疑问,第一个方面的论据是否充分应该说是影视美学能否成立的关键之关键。著者认为其同质属性起码有七个方面的表现:1、综合性,2、视像性,3、逼真性,4、运动性,5、蒙太奇,6、群众性,7、技术性。这无疑找到了影视美学的最重要的支持。紧接着著者又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分析了影视美学的基本内涵及研究范畴,为“中国特色的影视美学体系”的建立开拓了道路。
       从根本上说,影视美学首先是美学的一种。所以,关于影视美学的研究也就不能只是一般的影视理论和影视批评的研究。站在美学乃至哲学的高度研究影视艺术并建立一套相对独立的门类美学体系,是金丹元的《影视美学导论》的非常自觉的追求和实际达到的水准。尤其可贵的是,著者在讨论和阐述影视美学的各个层面的问题和观点时,并不简单地套用现有的美学概念,而是在进一步研究和反思大美学中的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独具一格的影视美学体系的建设。如关于影视艺术美的本质问题,这当然是影视美学中的最核心的问题,金丹元的《影视美学导论》就是从“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开始的。该书不仅全面回顾了关于美的本质讨论的大致历史,而且提出了“必须给‘人的本质力量’以新的解释”的观点。他在更全面地领会马克思等人的有关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并非只能在生产实践中得以体现,更不是一个政治术语。大凡在人的行为活动(也包括无意识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属人所特有的本质,那么在对象上所复现的自我、肯定的自我和所能观照到的本质力量,当然都注定是人的本质力量。如除了理想、智慧、才能、品格、思想等等外,还有诸如感情、爱欲、意志、人格、感觉等等。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去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不仅更全面,也更切合实际情况和客观真实性。”这样的解释是否已经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笔者也并不完全认同,但这种勇于探索和思考的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金丹元的《影视美学导论》正是从此而进入影视艺术美的本质研究的。这也就使他的“假定性与影视美的本质”的讨论有了更为坚实的哲学基础。而他的全部讨论,就都是在“影视艺术的美又是艺术家在假定性中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样的基本判断中深入展开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影视美学又毕竟是关于影视艺术的美学,所以,其基本概念和术语又必须具有影视艺术的特色。在这一方面,金丹元的《影视美学导论》应该说是非常出色的。书中的“影视感知、影视语言与符号”等概念的阐述,既有较高的哲学层次,又有极强的专业特点。从而使得影视美学的科学化和体系化有了更为扎实的基础。
       (《影视美学导论》,金丹元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