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家书话]人奇才奇文更奇
作者:淮 茗

《博览群书》 2002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应该说,这是一本迟到的学术著作,原因当然不是因为作者的懈怠,而是人们对传主黄摩西本人的期待,毕竟此时与这位一代奇才的去世已经有遥遥八十多年的时间距离。但凡研究文学史者,很少有人没读过黄摩西的《小说小话》或没听说过他的《中国文学史》。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位传奇人物一直了解不多,知之不详,这固然与资料的缺乏有关,但更多的是重视程度不够,不重视往往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遗忘。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缺少这位奇才的文学史或学术史不仅显得单调,而且也是残缺的或缺乏深度的。好在王永健先生以其多年的努力,终于对这位近代传奇人物进行了全面而传神的勾画,读者不难根据该书翔实的资料和贴切的论述做出自己的评价。
       时代的动荡与文化的巨变在那些敏感的心灵上往往会烙下过于复杂的印记,历史的特殊机缘使近现代成为一个奇人辈出的时代。乱世出英雄,这是着眼于政治的解读,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同样也可以说乱世出奇才。这种奇并非仅仅穿戴言行上的与众不同,虽然这种易于辨别的外在形式更能将奇人与一般人区别开来,事实上书中也记述了黄摩西生活中许多传奇故事般的逸闻趣事,但作者更多的是从文化层面进行剖析。确实,近现代史上的这些奇人有不少是很有分量的文化人,从当时就被尊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到当下仍有商业卖点的辜鸿铭,无不如此,在他们的放荡不羁、特立独行背后有许多令人不得不深思的东西。就一般人来说,新与旧、先锋与保守,往往呈现出单一的状态和倾向,但这些奇才却不然,传统与新学、消解与创造往往在他们身上达到一种奇妙的融合,并行而不悖。这正如笔挺的西装后面拖着一个长长的辫子,—般人的这种装扮只能属于精神失常者,但在这些奇人身上,却透出一种诗意的韵味。作者开篇就从奇这一角度切入立论,应该说是把握到了传主的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毕竟后现代状态下循规蹈矩的平淡生活和传主的生活年代距离太远了,追述其生平如同进入童话王国,如同置身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
       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和作家,确实很难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衡量。从黄摩西的身上,可以看到魏晋名士的身影,也可以找到西方启蒙者的精神。他才华出众,能诗善文,追慕仙道,愤世嫉俗,狂放不羁,完全是一副旧派文人的做派。但同时在他心里,又萌生着自由和民主的火种,萌生着对大同社会的向往。对国学的沉迷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领时代潮流的先驱者,在他手里出现了第一本国人独立撰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新型辞典。既能承前,又可启后,这正是传主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特点。该书讲到了传主的文学创作成就,更多的笔墨用在对其学术成就的评述,将黄摩西定位为一位得风气之先的学者,特别强调了其创新和作为学者的一面,这种把握是有眼光的,这种定位无疑也是准确的,同时也有助于改变以往人们对传主的片面印象。其中《中国文学史》部分还列有专章,澄清了文学史开创阶段的一些误解,也满足了人们详细了解这部著作的愿望。自然,全面而翔实的论述是建立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从书中大量征引的文献资料中不难想象作者背后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书后还将今天已不易见到的黄摩西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作为附录列出,这无疑也是方便读者之举。
       (《苏州奇人黄摩西评传》,王永健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