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特别推荐]精耕细作真文章
作者:达 理

《博览群书》 2002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处在当今新奇又多变的世界,面对大群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如何使博大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一代代新人中延续并得到宏扬,这是个需要冷静思考并且热情推动的事情。《祖先的遗产》雪岗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8月版,12.80元一书就是这种“冷热”结合的产物。书中对于如何认识传统文化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表达了作者积极的立场。
       读《祖先的遗产》以下简称《遗产》一书,感觉到一股跃然纸上的真情。《遗产》讲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和继承问题。这是许多人讲了许多年的老话题,本书的价值在于能在“老”中出“鲜”,在“多”中出“精”,在“一般”中出“特色”。如作者所说:书中101个题目,“要把哪一个问题讲全面,讲系统,讲深刻,都需要写一本书才行。然而,文化又是无形的,要靠心灵去碰它,就看怎么讲,怎么去接触它、靠近它了。从这点上说,本书用不到两千字的短文讲每一个题目,似乎也够了。”作者在不到两千字的小小天地里,纵驰横骋,入深出浅,把每个题目讲得真切、透彻、服人,靠的是对事物准确的把握、深刻的思考和纯熟的语言艺术。作者准确地描绘和分析了所述事物的外形和内在;很独到地讲出了自己的见解,对读者有实在的启发;而且在如何使读者读得懂、愿意读这一关键点上下了很深的功夫。我们不妨在这片小天地里领略一番,体会其作真文章的功力。
       一、针对读者的特点,在有限的篇幅中,作者选择了“以简洁取胜”的途径,“从整体上讲”,“从基本特征上去讲”,首先让读者对各个题目所述事物的形态有个具体的了解,然后引出实质性的分析。先秦诸子的学说是古代思想文化的根,《遗产》把这部分放在全书首位。为使初涉者和知之不多者能走近古代先哲,消除神秘感,作者抓住了诸子思想中最亮点加以展示。如孔子的“人学”和“仁学”及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与“义”的学说;荀子的“天人之分”和礼法理论;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观点与“无为”主张;庄子的反教条与处世之道;墨子的平民意识和“非命非攻”思想;韩非的法治与“异变”论等。文中以诸子的言行为依据,对这些思想的介绍和分析很有个性,绝无偏激,恰到好处。精彩处更在于那些随情而至的点睛之笔。比如在谈到孔子学说的作用时说:“孔子摆脱了原始的宗教观念的束缚,创立以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人学,引导人们关心人间的各种事务,积极入世,从而也就为我们民族打开了一条求实务实的独特思想之路。”在讲到孔子的邻居认为他缺少成名专长时,借题发挥道:“历史证明了,孔子热心办教育,就是他的专长。在这项事业中,他不但成了名,而且成为万世之师。”在谈到孟子学说的意义时说:“爱国为民,坚持正义,为崇高的事业献身,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孟子为培养这种伟大精神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分析荀子对中华思想做出巨大贡献,历史地位却不高的原因后提出:“我们今天则应恢复荀子在思想界应有的崇高地位,更多地听取和重视他那些高明的见解。”在评述老子“无为”主张时说:“这一独特主张打开了人们的思路,启发了人们寻找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办法,……当人们对物欲横流和奢侈虚假风感到厌烦的时候,就会体味到老子思想的高远价值。”讲到庄子和老子的区别时说:“老子是严肃的学者,在郑重地宣讲他的思想,而庄子更像一个放言无羁、才华横溢的文人,在海阔天空地聊天儿。”在讲到韩非的“法术势”主张时评介道:“这个主张为后来封建统治者统一国家和巩固政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曾在历史上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在另一面,这种思想也给当权者利用权力动辄实行镇压或设立阴谋控制臣民开了绿灯,负面影响也是有的。”《百家争鸣》一文讲到先秦的思想大论争的历史价值时评论:“‘百家争鸣’给后世的更深刻的启示是,不同思想观点的争论,不但有利于辨别是非,而且活跃了人们的头脑,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提高了人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留给我们的丰厚多彩的思想遗产,我们民族的传统思想学会是多么单薄啊”这些评点,是在自然的叙述中引入的,句子凝炼,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二、中华传统文化悠久而广博,用科学方法对其进行检验,提炼出应予发扬和发展的精粹,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责任。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居于领先世界的地位,但是为什么到了近代,被抛在后面﹖这就不能不从古代科技自身的局限上找原因。《遗产》中选取了十六个古代科技的题目,对此作了分析。这些题目实际上是十六部“专业史”,难得作者用一千多字便勾画出一幕幕宏伟的历史场景,并作了中肯的评析。《古代天文学》一文在讲述古代中国作为“天文学故乡”,取得了伟大成就后,又指出了官办天文的历史作用,同时认为这个作法“使学者们受到压抑,没有能对宇宙做更深远的观测和探讨”。对与此类似的古代地理学,作者也提示读者“传统地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与政治密不可分。这给我们今天的地理学研究以很宝贵的启示……但在另一方面,这种状况也对深入研究地表地里的自然状况有所束缚,限制了学者的视野”。《商市之说》一文对古代商业的分析十分精辟。在谈到古人“重农抑商”时,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这种思想的时代原因,认为不必为此“大惊小怪”,“古代商业虽然名义上受到压抑,而实际上却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支柱,还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样精辟的分析还有《水利之利》。作者认为,“水利属于实业,而我们所以把它提到文化层来讲,是因为古代的水利建设饱含着亿万人民的希望,凝结着中国人独具的大社会观念。”《历史上的儒学》一文俨然一部叙议兼容的“儒学小史”。作者对儒学的评价也从叙述中得出:“它的许多可贵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过巨大影响,这种影响至今还在;它的一些不正确思想,经过人为的强化,则成为消极的一面;还有的,在孔孟荀时代和封建社会初期是积极有益的,到封建社会末期又转向反面。所以我们今天对儒学就要有分析,会鉴别。全盘接受或一概拒绝,都不是科学的态度。”铺开场面,提练精华,把一个个大问题难问题,分解得明明白白。
       三、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遗产》作者有意识地打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传统文化放在古今中外的大世界中,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比较的结果,或得其真谛,或察其不足,使人们受到启发。古典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强项。《遗产》讲评古典文学,一开始便作了一个比较:“欧洲文学在古希腊罗马之后,在近千年中几乎是空白,到文艺复兴时期才重现辉煌。而古代中国,文学却高潮迭起,名作与文豪不断涌现。”书中对历次文学高潮的代表——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戏剧、小说和历代散文等,分别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它们各领“数百年风骚”的兴衰原因进行了比较和探讨,认为各种文学形式都“有上升期的不可阻挡,有繁荣期的辉煌,也有低落的尾声”。通过古代南北社会条件的比较,说明楚辞为什么产生在相对落后的南方而不是发达的中原;通过先秦与汉代的文学环境的比较,说明汉赋的社会原因和“贵族特征”,而当这个环境发生变化时,它也就衰落了。《唐诗的魅力》一文还提出了一个很普通,但不易被人们注意的问题:“唐诗受国人喜爱,久传不衰,它自身的优势何在?”通过唐诗与它前后各时代诗歌的比较,作者提出:“唐诗的成功在于它的内涵丰富深沉,而外形又通俗浅显、平易近人”。化深为浅,把深刻的内容用大众懂得的词句表达出来,才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在评介传统艺术和生活习俗的篇章中,作者也运用了多种比较方法,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在《中国舞蹈印象》中,讲到了对古代舞蹈的三个印象:一是官方舞蹈不如民间舞蹈丰富活泼;二是少数民族的舞蹈比汉族的舞蹈更发达;三是没有像西方舞蹈那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艺术形式。在《古代音乐之路》中,通过中西方唱法的比较,作者认为,传统歌唱的女声细腻真挚、动听传神,而男声包括一部分戏曲男声显示不出男性雄壮深厚昂扬的气势,甚至因高音吃力造成声哑或用假声,听着不舒服,需要加以改造。在《曲艺中的唱》一文中,作者又把曲艺的唱与现代某些流行歌曲作比较,提出:“曲艺中的一些旋律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是民族风格和传统艺术的结晶,深厚而又凝炼,不但能准确地表达某种情感,而且早已征服了观众,达到了非它不可的地步。”“旋律的经典化,正是传统曲艺的迷人之处”。《古建筑中的美》中把古代建筑思想与现在一些建筑作了比较,批评现在有的建筑自身造型缺乏特色,周围还加了不少平俗小建筑,显得杂乱无章,拥挤不堪。还有,作者拿中国象棋和流行的国际象棋相比,指出前者既有拼杀激烈讲究战术的长处,也有局限性较强、将帅只能被动防守的不足。
       《遗产》一书传播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提供了认识和鉴别传统文化的方法,而且在如何作真文章上做出了榜样。书中101篇短小、精致、实在、透彻的文章,篇篇精彩且各具特色。作者的笔耕无疑取得了两个方面的成功,读者也将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