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家书话]等你在未来的街头
作者:万 宇

《博览群书》 2002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他们选择在流动中生活,在正经历着文化变迁的街道上弹唱、行吟,向匆匆来往的陌生人寄予着感情,表述着心灵,以街头音乐的方式生存着。他们是需要钱来维持生计吗?还是在等待一个会心的相遇?灵魂偶然的一个悸动?
       为什么美国会有如此之多的街头音乐活动?这些街头艺人音乐家?都是些什么样身份的人?是什么让我们将他们与破衣烂衫、肮脏、瞎眼的乞丐之间划上等号?他们有什么特别的文化意义吗?
       对音乐的理解和体认往往不能仅仅局限在乐理、技巧等专业技术范围内,广而言之,音乐不仅是一个研究的对象,而且是体认世界的途径,理解文化的工具,涉及文化传袭、民俗民情、经济运作、政治体制、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洛秦博士的这本《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他游走于美国各地的大街小巷,访问、采集了当今美国社会中各种形式的街头音乐活动,考察、研究了与之相关联的各种社会现象,并拍摄了大量实景照片,收集了许多风格迥异的音响,为我们撷取了街头音乐这一文化样本,本身就很有意义。音乐学者多以学术为重,以音乐厅、大舞台为艺术生涯的殿堂,对这些街头一闪念间的音乐灵光则无暇顾及和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的淡漠与遗忘。而相对于堂皇的音乐厅来说,这些街头音乐对于大众而言更是亲切可感的,也更有样本的现实意义,更体现时间的本质——相对的流动性质。面对着符号的使用与交换歧义日多,最牢固的既有观念正在崩溃,而理论逐一动摇。街头音乐让我们听得见现实世界的种种转变,使如今已经结晶、凝固、陷于罗网而垂死的社会理论得以再现生机。
       全书以悔意起笔,更见一种悲悯。从一位每日在大学街上弹唱的黑人歌手不堪寂寞而自杀的死讯谈及自己感动于他深沉悲哀的歌声,总想买一盘他的CD,但每次随着虽然放慢但依然匆匆的脚步,心里往往期待“下一次”吧。随着歌手肉体的消失,敬意已经没有机会表达了。“如果我买了,多了一份行人对他音乐的关注,或更多的是心灵的关心,也许他不会自杀?”他郑重地将这位无名歌手的形象放在封面上,我也更愿意把这本书看做是对冥冥之间音乐魂的一种献祭,一种告慰,如同永不消失的音乐声。
       用文字来描述、探究音乐,在我看来,实在是一件费力而愚蠢的事情。且不说描述音乐精微的转折在心灵中漾起的阵阵涟漪、感受音乐在无边的寂静中爆发的难以企及的巨大创造力之难,单就音乐的意义、快乐的本质来源于何方这些用音符说得已经足够清楚的问题,任何文字的描摹都是拙劣而粗糙的。为解决这一矛盾,《街》随书附有CD,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放入了唱机,意外的是这些音乐没有原本以为的热闹,非常地安静,甚至寂寞,静静地如同小溪流水,街角悄悄绽放的花朵。它们没有骄傲的舞台,无法用堂皇的高音来震慑他人的注意力,它只是别在音乐有心人衣襟上的一朵不起眼的香花。
       但文字对于音乐来说也有它独特的意义。文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直陈音乐对世界的“灵视”,尼采说“音乐是真理的表达”,弗洛伊德认为音乐是“待解读的正文”。在音乐中,科学是被湮没的,许多旧规则不再有约束力,为了对人说明自身,为了倾听到自己与世界的距离,满足新的灵魂、心灵和听觉的需求。街头音乐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它们不过是一群漫不经心的观察者或是平凡的灵魂为其他平凡的灵魂所演奏的。而文字赋予了他们更为直接的阐释,尤其是在这个很容易淹没在各种声音之中的时代。
       还是回到《街》一书,作者在文体写作上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以人物、地域为线索,在故事的叙述中将音乐人类学的许多概念、研究方法和范畴,以及音乐文化清晰地阐述、巧妙地串联,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串在一起描绘成一幅街头音乐地图,没有高头讲章的掉书袋气,文字清新,可读性强,非常具有感染力。学术性较强的专题研究和资料性较重的部分被安排在了附件部分,如《美国街头民间艺术节地图》、《街头音乐传统的缘起和发展及其在文化商品市场中的意义》,提供给有兴趣的读者一些继续深入的线索。在本书的许多叙述和讨论中涉及了当代音乐与文化的诸多领域和概念,如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音乐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传承、多元文化等等,促使读者从一个新的、独特的角度来进行思考,并能深切体味到作者人文主义的情怀。对于歌手自身命运的关注,对于音乐终极归宿的思索使作者的目光充满了忧伤与沉思,“我看到的不再是一块美元的小费、一段旋律的弹唱、一个乐手的个体形象,而是一个整体社会的故事。”《街头音乐活动是一种生活经历:音乐学院学生洁丝卡》因而感动人。
       今天,畅销歌曲、演艺事业、明星制度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完全改变了音乐的地位,音乐变成一项流水线上的工业,音乐消费是暧昧的并体现集体特征。音乐家从流浪者、家仆变成了“产业工人”。日常生活中的音乐与实际的生活经验完全割裂。音乐创作被技术精英垄断,采用越来越多的乐器,越来越复杂的技术,融入流行甚至靡靡之音,音乐失去活力。而街头音乐更像是新音乐的昭示或是古老音乐的复苏——一种真正自发、立即享受的音乐,逃脱所有固化的樊笼,以新方法使用乐器,“黑人音乐家只要拿起号角,就可以开始吹一些他以前从未想过的音乐。他即兴地演奏、创作,由内而发。那是他的灵魂,是灵魂的音乐。”我们似乎看到吟游乐人的回返。他们拒绝再现,即席而且感性,与录音、现代声音工具出现之后的再现及重复的音乐彻底决裂,他们的音乐是开放性的、未完成的,甚至不再是一种可以与其作者分割的产品。
       作者的思绪没有局限在音乐领域,他更深入地思考人类学的命题,关注这些街头音乐艺人的生活价值取向。坦率地说,对我这样一个音乐的门外汉来说,这也正是我个人偏爱的部分。是什么促使他们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呢?他们的这种方式对于我们的社会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他们的生活准则是体验生活、体验人生、体验社会来获得文化上、精神上和人格上的长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对人类自身的理解,这样宏大前提、这样的博爱境界所需要的是人文知识而不是‘二进位的数字游戏’。”《间奏曲》作者的看法也许过于偏激,立足他的人本主义的立场,他这样叙述一位街头音乐艺人安迪的感情和理智的转化过程,“感情的浪漫走向理智的现实,由艺术的激情上升为科学的理性,然后又从规范的数理转向宽宏的人文,由程序化的‘机械唯物主义’式的设计上升为对人、对社会、对文化的理解。”《间奏曲》这完全可以说是作者为人类设计的以音乐自我救赎的道路。
       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音乐能预示,因为它具有先知能力。在本质上,它一直都是未来时代的预示者。街头音乐为我们展现的不是一个驯服的、理性的可以推演的过程,而是如同身陷迷宫,是一个复杂的曲线图。矛盾时刻互相渗透,互相对立。他们梦想的生活是一种“音乐式的生活”,从中他们可以找到庇护所,以躲避巨大的、无可控制的机制。音乐变成了他们改变自身生存,填补意义空缺的一种方法,他们创造了一种不涉政治的、非冲突性的,以及有理想化价值的体系。逐渐构成一种相对于工具理性的社会暂时疏离的社会群体,有着独有的兴趣与文化,有着自己的英雄与战斗。他们将音乐视为喉舌,表达自己的叛逆、梦想与需要。无论他们的自我救赎是否彻底,是否能实现,无论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批判是否过于偏激过于理想化,他们首先是可以选择的,而且他们的选择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设问。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人类如何看待幸福含义,如何实现全方位的解放?是否可能把音乐中的分歧解读成暗示着一种影响及于全部经济与政治的变迁?它是否预示着一个结构性的变迁,更深远的说是全新的劳动意义、人际关系、人与商品关系的出现?
       引发我们提出这些问题的街头音乐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思考。
       作者采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的方式,对这些街头音乐艺人的身份、民族特征、音乐样式、生活态度作了深入细致的访谈,甚至与被访问者一起演奏,想来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而且很快乐的过程。文中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很多层面,诸如黑人音乐、“安第斯”音乐中的民族性问题;移民与移民音乐的意义;叙述街头音乐艺人生活准则、生活态度中的后现代话语。在有的章节里,甚至讨论起“生活是什么?”“幸福是什么?”《爱尔兰竖琴声中的故事》这样的问题,并以此为线索讨论街头音乐艺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无不显示了作者对于相关理论与问题的深入思索与驾驭才能。
       但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得清楚的,散在文中各篇,有些芜杂之感。而且,为了照顾写作中的故事性因素,以人物、事件为线索的组织方法,都使得叙述文字过多、线索多头,全书的理论色彩显然被叙事的强感染力削弱了。作为学术著作,理论上的开掘还值得期待。对街头音乐的调查也只局限在音乐艺人的角度,其他对象涉及得较少,诸如街头音乐的接受者——听众如何看待这种形式,政府如何进行管理,艺人们如何自律形成良好的秩序等问题都可以进一步展开,不知作者以为然否?我们期待作者更为精彩深入的作品。
       他视诗比行动更优美,手中紧握的只是美,一种曾经被视为丑的人性之美,一种拒绝了不义和不公的美,一种让人们珍藏的碎裂的青春重现光辉的美。《西海岸街头音乐活动的大本营》
       音乐的好处,就在这里,无论你出生在海滨还是高原,无论你老家的房子前面有没有牧草与孤树,无论你在行动上浪迹还是在思考上流浪,它都能为你再造一个家园,一个美的家园,你不知不觉地就认了这个家,音乐用魔力将你送上归家的路。技术的发展将把我们引入了一个可以轻松处理和支配音乐的时代,声学水平上的尽善尽美无法将我们带入到与音乐相遇的可能性中。那么音乐存在于何处?音乐自身在何时涌现?
       我们与音乐的相遇首先在于使音乐恢复对我们的权力,这权力不是暴力性的支配关系,而是向音乐提出中肯的请求,倾听音乐不是应承我们欲望的召唤,它只是在无从牵挂中响应音乐的邀约。
       你听,他它在未来的街头等你。
       《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洛秦文/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11月版,39.00元含CD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