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批评与回应]明日黄花春去也
作者:胡显中

《博览群书》 2002年 第0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衡量长短,要用尺、寸、米、千米……等单位;衡量轻重,要用斤、两、千克、吨……等单位。衡量与评价一个社会应该用什么办法?因为社会是一个及其复杂的体系,是由千万人所组成,形成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因此不是一两个或几个指标所能完成,而需要一整套指标,这就构成指标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指标体系》一书对于我们认识当今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无疑是有益处的。尤其是该书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陆学艺和该书第一作者朱庆芳二位在当今学术界颇具知名度。因此,当该书在书市出现,我便毫不犹豫地解囊购买了,并搁置其他写作计划,立即展读该书。不读则已,一读便顿感失望,深感古人所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首先,该书是2001年出版的新书,主编所写的总序是完成于2000年12月28日。可是,该书所引用的材料绝大部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例如:《某地1991~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第101页、《某地区生活满意程度计算表》所列均是1986~1995年的资料(103页)、《某省1987~1995年电视机销量》(106页)、《某市工业人口占总人口比》(1985~1995)(109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历年比较》(1991~1997)(143页)、《1995年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水平排序》(169~171页)、1995年地级以上市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得分排序(175~178页)、1996年各地区社会保障水平排序(195~197页)……
       为什么作者只引用一些几年前的旧资料呢?请看该书第246页,作者写道:“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指标课题组于1987年首次用16个社会指标对世界120个国家进行综合评价……以后课题组每年评一次,已评了8次。”这是作者自己泄露了秘密,该书实际写作时间是1995~1996年之间,可是到了2000年底付印时,却懒得修改一遍,完善一下,仍然用早已过时的材料来应付读者,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负责态度吗?
       其次,由于材料陈旧,事过境迁,许多研究结论自然也就成了明日黄花,与当今中国的现实完全背离,南辕北辙。最明显的例子是第233页,作者断言:“当前居民生活困难的主要问题仍然是物价上涨过快。”
       为了证实这一论断,作者引用1994年10月对2万居民问卷调查的结果。当我们在2001年读到这个论断及引用的资料时,不禁哑然失笑,笑什么?笑作者太草率,太粗心,太不负责任,这样明显与现实背离的研究对我们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再举一例,该书169~171页所列各省市自治区社会发展水平排序是1995年的资料,当时尚未成立重庆直辖市,当然不可能被列入,那么,今天来看,这分排序表能说明什么?没有重庆市的位置,四川省的排序肯定也不符合今天的实际。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为研究对象,而社会是在不断变化中,尤其是我国社会正处于双重转轨的重大转折关头,社会面貌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水平都瞬息万变,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怎么停留在5~6年前的,早已过时的资料及结论上呢?
       社会学不是历史学、更不是考古学。千年前的出土文物在今天有其不可代替的研究价值。可是,对于社会学来说,几年前的东西只能是明日黄花。
       最后,资料之间应该有相关性,该书第248、251、255等页都出现这样两组数据:① 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18%;② 非农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比重47.8%。
       研究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这实际就是农业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问题,而且这两者之间应该呈正相关关系。该书作者所引用是1998年的数据。可是,该书第一作者朱庆芳女士在《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5期上发表文章附表3、4所引1995年这两项指标是这样的:
       ①农业净产值占GNP 21%
       ②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47.8%
       把这两组指标对比就令人产生怀疑:从1995~1998年三年时间,农业产值占GNP比重从21%下降到18%,下降了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可是就业结构却丝毫未变,从1995到1998年都是47.8%。
       众所周知: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农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十分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但这只是变化的快慢问题,不是也不应该是变与不变的问题。按照该书作者在《社会学研究》1998.5期和该书第11章所列的两组数字,我国农业的就业结构三年间没有丝毫变化,始终保持47.8%。这显然于理讲不通,于事实也肯定不符合。
       最后寄语作者:慎出书,严把关,对读者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声誉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