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社会]阿米什:拒绝现代文明的村落
作者:刘 宁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那一个令我们惊喜万分的地方,就在美国威尔明顿市与费城之间的兰卡斯特县。那里有一片神奇的村落,叫做阿米什(Amish)。
       流落到北美的阿米什人,原是十七世纪欧洲门诺教(Mennonites)瑞士人的后裔,讲德语。十八世纪的时候,他们最早移民到美国的兰卡斯特,也就是我们此次造访的这片土地,门诺教的创始人是个清教徒,名字叫阿门(Ammen),他的门徒来到美国,人们根据其名字从德语翻译成英语,也就被称为阿米什(Amish)了,意思是阿门的信徒。这些门徒后来越来越发展壮大,也就从原先带有强烈宗教色彩的组织,渐渐演变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阿米什族群了。
       如今阿米什人在北美已经超过二十万人口了,主要分布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伊利诺斯、印第安纳、密苏里、俄亥俄等州以及加拿大部分地区。因此也可以说,阿米什人一方面是生活在现代美国的一群乡村另类,另一方面其宗教信仰也的确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关于美国阿米什人的故事,过去我在传媒上是看过一些报道的,说那里的人不用电灯不开汽车不进城市,完全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生活。
       但我对此一直不敢相信,主要是无法想象,更无法理解。
       毕竟,在美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为物质化的国度里,怎么可能会有一个如此断然拒绝现代文明生活的村落存在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与好奇,那天我们刚跨入宾夕法尼亚洲境内不久就急不可待地一心寻往兰卡斯特地区,要看个究竟。
       兰卡斯特的地势非常平坦。从车上一眼望去,四处都是无边无际的玉米林子,驾车沿乡间小道推进,就真有点像一条蚯蚓在青纱帐中滑行。
       我不时把脑袋伸出车窗,想看清经过的那些村于是否竖立着电线杆。
       因为据说阿米什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使用电。坚拒用电,那是他们认为坚守清教简朴生活的最好方式。
       我当时私下猜想,只要找到没有电线杆的村子,那里就必为阿米什人的聚居地无疑了。
       阿米什的村落没有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至今保持着三百年前的传统生活方式。并且据说他们觉得自己比其他纸醉金迷的美国人,活得好多了,只有美国的阿米什村落才是人间天堂,美国的其他地方都是恶魔主宰了的糜烂地狱。
       由此,阿米什人认为万恶电为首,拒绝使用电力也就成了阿米什村落的最突出标志。
       我们先是按着宾州游客服务中心发给的一张简单的指示图,由主要公路转入到乡间小道,找到了兰卡斯特地区一个名为“农屋之旅”(Farm and House)的乡下大院子,喜出望外,以为那就是阿米什的村落。
       谁知购票进入看,才知道那只是一个模拟的阿米什农场,里面只是展现了一两间阿米什式的房子,房子里面摆设了一些阿米什人的服装和家具,然后有一个导游领着大家逐个房间参观介绍,旅程十分简单。
       幸好,那个导游的讲解还比较清晰和耐心,这对于英语不好的我,就有了许多帮助。
       从他讲解的阿米什习俗中,我断定阿米什人主要是为了阻隔一切由电视、电影、电台、电脑、电话、电报来的外部世界信息,防范花花世界对本族人的精神污染,才断然采取斩脚趾避沙虫的极端做法拒绝用电的。
       他们没有电灯,只用蜡烛和煤气灯,因为太晚睡并不利于健康且容易胡思乱想;他们不开汽车,只坐马车,因为马车不会进入人欲横流、乌烟瘴气的现代都市;他们不用微波炉、电烤炉、洗衣机等等,而坚持由女人的巧手来完成一切家务,特别注意传统烹饪的手艺;他们明白以冰箱来保证食物不变质是必要的,但使用的却并非普通的电冰箱,而是以特高价专门请电器公司特制的一种燃烧天然气的冰箱。
       由此可见,阿米什人拒绝的并不是真的现代物质文明,他们惧怕的是各式渠道给阿米什村落传播进种种“精神鸦片”,惧怕的是科技文明和工业文明带来的现代物质生活方式会影响及改变阿米什传统的清教徒意识。
       因此,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社区里,开设自己的学校,培养自己的医生,甚至创办自己的报纸。
       总之,他们祖祖辈辈,时时刻刻地注意与外部世界保持着谨慎对峙的距离。
       有了以上的认识,后来我便决意要放弃游客服务中心提供的一般参观路线,坚持特立独行,另辟蹊径,进一步寻找和深入到真正的阿米什村落去体验和考察。
       我首先了解到阿米什村落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喜欢在田野中央建立一约几米高的塔身圆顶仓库,仓库旁边往往牛马成群;其二,则是乡道如阡陌,纵横交错。
       我发现前面路段的旁边,竖立着一些提醒人们注意马车的路标。然后,我们终于听到了马蹄声,并渐渐看到了那种保持十九世纪式样的马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路面上。我们跟随那些马车,悄悄进入了一个很大的阿米什村落群。
       这个村落群的人们,虽然生活在离费城只有四十五英里的乡村,与现代大都市仅有咫尺之遥,但他们毅然拒绝工业文明,祟尚并坚守着一种简单而自然的乡村生活方式,据说二百多年来一直不曾改变。
       这样一种信念般的意志,本身就值得尊敬。所以当时身在那片土地,我也就要求自己尽可能地对他们以及他们的生活和生活态度表现得毕恭毕敬。
       阿米什人之间在路上相遇,是无论何时何地以及相互认识与否,都一律会彼此进行热情问候的。那一种真诚的礼貌与友爱,让我们外人看了都会感到羡慕和感动的。
       阿米什的住家一般都是两层楼的别墅,花园与一般美国人无异,不同的是他们房子楼下的正中都设计为车库,但其车库比一般美国家庭要高和深,看上去就像一个桥洞似的。
       车库里面停靠的自然不可能是汽车,而是安置着高的大马和双轮的马车,所以那空间大小就与赛马场的马房相仿,而且比较注意空气流通。
       阿米什人因为不用电,所以就没有洗衣机和烘衣机,家家户户至今门前都晾挂着自家女主人手工缝制的衣服,这在美国绝对已是极难看到的了。
       他们男的常常都爱穿一身白衬衣配吊带黑西裤,干净整洁。但他们却不得留须。因为唇上蓄须者乃是十七世纪、十八世纪欧洲军人的形象,阿米什人反对任何战争,所以他们不喜欢军人的模样。
       至于阿米什女子大多长得白皙清秀,高鼻梁,深眼窝,脸蛋红润,加上一袭合体的维多利亚时期传统的深色连衣裙,一看而知就是那种百分之百纯种的欧洲人后裔。已婚的女人与大姑娘的打扮也有所不同,当了别人老婆的就得把头上配戴的一方纱帽由黑换成白,而死了老公的人也必须守寡至少一年才允许动其他念头。还有一样规矩是最让一般的美国人不好理解的,那就是:如果哪个女人说过一句想离婚之类的话,则全村的人都要鄙视她一辈子,并从此无人与此人说话。
       那么是不是阿米什的女人都很不幸呢?不是的!
       相反,看样子他们一家家小日子都过得有滋有味。男耕女织,乐也陶陶。那完全就是十八世纪清教徒们最崇尚的乡村生活。
       接着,我们去到了一个阿米什的小学参观。
       也许那阵子正值暑假,我们看到的学校空空如也。而所谓学校,其实也就是一间小平房,外加室外的一个带有单杠的小沙池和一个孤零零的洗手间。
       我走进学校,扒开课室的门缝往里张望,那室内的条件虽然不错,但那学校的规模却跟我们中国偏远山区里的希望小学也差不了多少,就仿佛张艺谋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那个班。十来个学生,各个年级合在同一个班上课。
       阿米什人自有其一套符合生活逻辑的教育观,他们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要让人更好地融入大自然。更好地皈依上帝,故此一个阿米什孩子接受八年的课堂教育已经足够,读大学什么的纯属多余。只有社会才是一所最好的学校,男孩学习农耕畜牧,女孩熟习缝纫烹饪,都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进行。
       至于一些特殊的学科,阿米什也有其专门的培训方式。譬如医学,他们就有自己培养医生的独门“传帮带”方式,阿米什的医生开的,配方都是草药。阿米什人的寿命普遍长至九十多岁。
       此外,他们的小孩还很喜欢踩旱冰鞋,一旦十七岁即可驾驶马车穿乡过户地串门找朋友去了。
       然而,阿米什这种由来已久的教育传统,在最喜欢“多管闲事”的美国不引起官司是不可能的。在美国,如果一个未成年孩子被父母单独留在家中,那么邻居看到了也是可以去报警的。何况这种公然剥夺孩子们继续接受教育机会的“陈规陋俗”?
       果然,我从有关资料中发现,一九六八年十月,三位老实的阿米什男子就曾被一名讨厌的美国律师告上了法庭,被指控分别未能使自己十四、十五岁的孩子进入中学读书。违反了《美国义务教育法》中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中学教育的条例。
       幸而十五个月后,威斯康星州最高法院裁定,这三位阿米什男子拥有宪法保障的宗教权利,原是可以自由决定孩子免入高中的。
       后来,又有另一个美国律师于心不甘,继续将案子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试图翻案。结果一番折腾,联邦最高法院最后还是裁定阿米什人胜诉,让关心和支持阿米什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从这件事上,其实人们也可以一睹阿米什人的处世哲学,真的很像我们中国道家“大道无术”、“颀其自然”一类的思想。
       以柔制刚,仁者无敌。
       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何以阿米什人几百年来都那么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