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随笔]哈佛读书札记
作者:陈子善

《博览群书》 2002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辛巳年夏,应邀访问美国哈佛大学三月余,除了讲课。会友。逛书店和游览,几乎天天泡在燕京图书馆里,东翻西看,摘录抄引,得读书笔记数十则,其中泰半可补历年编著之疏漏,现略作整理,以餐同好。
       刘半农的《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序
       1998年11月,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拙编《刘半农书话》,书中搜录刘半农各个不同时期为自己和他人著译所作序跋四十余篇,三分之二为集外文。然而,仍有遗珠之憾,1932年7月,刘半农为周志辅辑《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所作的序文即为其中之一。全文如下:
       数年前偶于厂肆得旧时戏目一册,不知何人所录,目起光绪初迄于清末,前后三十年,都一千余事。复生长南中,未睹往日北地梨园之盛;又禀性拙樸,不娴艺事,时闻友人品论当世伶人工夫技巧,往往不解,独以此册足为北平社会旧史之一叶,意颇珍之,便于课业之余,稍稍整理,人事多忙,未能毕业。适友人周志辅君,抄摘民元以后报端戏目,意在汇订成篇,为近二十年来北平剧事荣衰之铁证。复念两目年代恰相衔接,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偏,便以所藏假付周君,并举整理未竟之纸片归之。周君便名书曰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仍别为前后两编,不以分划时期,且以示两目来处之不同也。周君深明音律,熟悉梨园掌故,偶有评述,都精微中肯,顾不以此自炫,独孳孳于文史考订之学,今编此书,即以其治学之手腕为之,取径既殊,斯其书所有异于时下谈艺捧角诸贤之所作也。
       民国廿一年七月二十日,同社弟刘复半农谨序
       文中所谓"同社",系刘半农与周志辅同嗜摄影,二十年代末,刘半农与周志辅等共组光社于北平,每年举行摄影展览,出版《光社年鉴》,刘半农还有《半农谈影》行世,故刘半农有"同社弟"之谦称。
       五四时期,新文学骁将包括刘半农,对"国粹"之一的京剧大都持否定态度,但刘半农此序对京剧的看法已有所改变,趋于平和客观,因此值得注意。
       台静农的《石阵铁书室印拓选存》序
       十一年前,编《台静农散文集》交人民日报出版社付梓,虽系笺笺小册,却颇受读者欢迎。黄裳先生称台静农晚年散文"朴实茂美","文字是淡淡的,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披着华丽的外衣,可是像一把吸饱了水的毛巾似的,随手披拂都是浓郁的感情的流溢。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境界。"不到二年,此书就已重印。
       但是《台静农散文集》缺漏不少。六年前再编《回忆台静农》上海教育出版社版,就在"附录"中收入新集的《酒旗风暖少年狂--忆陈独秀先生》。《题显堂所藏书画录》。《<刘旦宅先生画集>序》等十九篇台静农佚文。这次又在哈佛燕京发现台静农为台湾篆刻家王壮为《石阵铁书室印拓选存》所作序:
       "顽石丹心亦可哀,凄凉夜半奏刀时。此中多少纵横意,说与俗人那得知。"昔年于败纸中得氏诗,颇喜其沉至区区一艺,乃至于此,是殆庄生所说"道无处不在者"。壮为持钝攻坚若火月行天,风雨明晦时悲欣之感,为何如耶。世或赏其布铁浓分迹密而不起,其呕心血弊精神于蕞尔,欲求一奇而后快。难得兴会一至,如破鸿濛,然挟风雷俱下,华严境界弹指毕现,是非往者所能期,更非俗子所能起也。虽然壮为平生甘苦,获大名于海内外,而顽童须白,垂垂老矣。十年前举所刻万千方,选其可意者五百余行世,炳然为艺苑光。顷复十年,所得既多,别择一如前,且多系以跋语,语尤清隽,足与铁笔纵横,互相映发,形又艺苑之别裁也。戊午秋台静农书台北龙坡
       《石阵铁书室印拓选存》1981年由台北华欣文化事业中心印行,精装一大厚册,收录印拓二百六十六方之多,为王壮为后期治印之精萃。台静农本人除了书画双绝,也是金石名家,国画大师张大千晚年所用印章就大都出自台静农之手。这篇作于1978年的短序对王壮为治印艺术的品鉴赏析,可谓的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