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特稿]戏说中国家长批判
作者:顾 军

《博览群书》 2002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现在,我们对自身已经有了很多的批判,如《现代人批判》。《流行文化批判》。《中国教育批判》。《王朔批判》。《金庸批判》等等。这些批判已经将我们社会的文化。生活。流行。新人类等狠批。大批了一溜够,能够幸免的已不多了。今天,又有人开刀,不过这次口诛笔伐的目标不是什么形而上的理念,也不是曾经很兴头的个人或一小撮,而是为人父母者--"家长"(对不起,我实在找不到其他的代替词组,只好将就用这个带有极浓烈专制色彩的词了)。中国的批评家们可以相视会心一笑,又有一项中国批评界的空白被填补上了!《中国家长批判》的横空出世可真应了那句商业名言:"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们做不到。"
       当今的传媒,很少没有拿教育开刀。开涮的。也怪教育界自己不争气,昨天是乱收费。今天体罚学生。明天是教材粗编乱造,接着是试题出得匪夷所思--净是长虫和王八打架--绕脖子。中国的学校教育已经到千夫所指。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我这样说决没有贬低舆论对教育关注的意思,这是学校里的事,老百姓当然会关心。哪家不有个孩子上学,教不好谁也不干。但是,教育还分三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大概是不敢明着搞"应试教育",都搞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了,可南边省市又出了个弑母的孩子。于是乎轮也该轮到家庭教育了。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在劫难逃"。
       应当说,我对于在一些领域。一定程度上实行"矫枉过正"的策略是赞成的。但是《家长批判》一书的内容还是让我意想不到,尤其是那振聋发聩的十大"原罪",这样火药味十足的字眼真使我目瞪口呆。"原罪"指的是一切罪恶的本源,是一个宗教术语,来源于圣经中的七宗罪。由此可以理解家庭教育的"原罪"应当说是家教中一切的罪恶本源。但家庭教育中的罪恶,或者说罪恶的家庭教育,这种想法一出现就让我不寒而栗。惊恐之余,半夜里又翻开《家长批判》拜读,终于在编者序的最后几行看到两个字:"性恶"。原来编者是从这一独特的视角看待我们的家庭教育,这可真够酷的。将天下父母含辛茹苦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定义为罪恶,难怪会振聋发聩!
       我连忙研读这十大"原罪",从众多的对家庭教育的描述中发现一个问题:作者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用心极力的贬斥,好像只要是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是一种天大的错误。劝告家长们不要和现行的高考"玩";别盼着孩子们成为被现代社会认可的"人才"。我自认为是个糊涂小不懂,但是,我却发现在作者名字的后面似乎都有一个冠有我们现行社会最流行的人才称谓的括号:学者。专家。教授。知名青年思想家。我真心真意的尊敬这些作者,并为他们的成就折服。但,想必列位也是上过大学的,不然这些闪光的名词和形容词是怎么加上去的。现在家长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数应该是经历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基础教育的。回想一下,当时正是改革开放经济起飞的时代,大家豪情满怀要把损失夺回来,社会上一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贡献大"。经过二十年的社会变革,当初的学生已经成为现在的家长,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看到了一条改变生活的公式:刻苦=知识=高校=高学历=高职=高薪=高成就。家长这样的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是被实践检验过了的。随着"知识经济"。"知本家"的出现,"学而优则仕"已经从单选变成了"则白领。则商。则出国。则MBA。则CEO"中的多选了。那些多少曾受过"读书无用论"影响的家长们,现在能知道读书和教育是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决定人的发展,勒紧自己的腰包让孩子去上名小学。名中学。名大学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干吗非得给家长扣上"原罪"的帽子不可。如果,我们的家长早都是教育学硕士博士,现在那些择校什么的名堂也就不会存在了。
       在这里,我只想为作家长的辩白一下。我不是专家。或资深的业内人士,也没有上过正规大学,现在还在为生活。为学历。为工作而奔忙--学习。因为我深深的懂得应该努力地。刻苦地读书,而且只有会读大学里规定要读的书,才能多拿一些凭凭。证证,才会有好的将来。这就是咱们专家们和教授们定下的规矩和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