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知识]谁有可能是家庭暴力实施者
作者:陈 敏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家庭暴力发生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角落。我国也不例外。
       1994年《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介绍,我国每年大约有40万个家庭解体,其中25%因为家庭暴力引起。
       2000年,全国妇联在联合国妇女基金会的资助下做过针对一般人群的关于家庭暴力的认知和态度的问卷。结果表明:我国有29.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其中90%的受害人是女性。按我国共有3亿个家庭计算,大约有9000多万个家庭存在暴力(不包括调查暗数)。
       2002年,中国法学会反家庭暴力网络在浙江、湖南和甘肃三省进行了一般人群的家庭暴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家庭暴力的发生率为34.7%。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受暴人数多达4.5亿(不包括调查暗数)。
       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对在北京海淀区,丰台区、顺义区和朝阳区看守所当年5月10日至6月10日期间在押的全部女性犯罪嫌疑人进行了关于家庭暴力和涉嫌犯罪的调查,结果发现:她们捕前遭受过家庭暴力的比率是35.7%。
       时至今日,家庭暴力现象依然普遍而且严重,家庭暴力受害人依然很难得到社会广泛的理解和帮助,也依然很难得到法律及时有效的保护。虽然现行法律和法规明文规定,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但这些法律法规在保护妇女的人身权利不受丈夫暴力侵害方面,显得十分的孱弱。这使得本应是温馨的港湾,是感受人生快乐和享受亲情的天堂的家庭,对一些女性来说,可能成为她们遭受暴力和情感折磨的“人间地狱”。
       那么,女性如何才能辨别谁是潜在的施暴者呢?
       研究发现,施暴人是那些缺乏自信而又自卑、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从征服受害人的过程中获得白信和安全感,他们不择手段,使受害人因恐惧而被迫听从其指挥,让往哪走就往哪走。
       下面是施暴人的7个典型特征。从下述特征中可以看出,虽然引发家庭暴力的表面原因,可能是嫉妒、缺乏自信和安全感、自我中心等等,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强烈的控制欲望,是唯一的、也是引发这些行为共同的动机。
       一、严重的男尊女卑的性别规范
       这类施暴人一般都有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他不尊重女性,坚持家里的事情都要他说了算。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和法律规定中,找到这种夫为妻纲思想的渊源。1949年以后,虽然法律和政策都规定男女平等,但人们脑子里的封建夫权意识仍然根深蒂固。在家庭中,相当一部分人依然遵循男主外女主内和男主女从的性别规范,不允许妻子和自己平起平坐。稍有不从,便拳脚相加,以此确立和保障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极度嫉妒
       人们通常认为,嫉妒是因为爱,没有爱就不会有嫉妒。嫉妒果真是因为爱吗?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治疗专家维雷娜·卡斯特认为,嫉妒是因为害怕被抛弃而产生的焦虑。如果这种焦虑来源于童年体验,嫉妒者会害怕孤独。在成年生活中,虽然还会有机会重建各种亲密的人际关系,但是,如果这种嫉妒中包含着的焦虑所占的比例过大,那么,他就会不断地体验到童年期那种害怕被抛弃的焦虑情绪。
       极度嫉妒的人往往会迅速爱上你,并且恨不得天天跟你粘在一起。但他爱的很可能不是真实的你,而是他心目中想象出来的你。他可能一边表现得非常嫉妒,一边还可能在外面绯闻不断。即便如此,他也不会允许你离开他,因为他的自我价值感,需要从你对他的态度上得到肯定。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嫉妒是一种过于强烈的占有欲。这种过度的占有欲,来自嫉妒者的自卑情结。嫉妒者希望通过各种不正常手段来补偿他自己力量的不足,包括无端和你吵架、哭泣、跟踪你、猜疑你、发脾气来控制你,以确保自己能完全占有你。这样的人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吸引别人的注意和好感,因此不容易建立地久天长的亲密关系。因为通过这种手段获得的,不是爱情关系而是控制关系。爱很难在这种一方控制另一方的关系里生存。
       基于上述原因,尽管人们总是在恋爱中产生嫉妒,但嫉妒与爱其实没有直接关系。嫉妒不是源于爱,而是源于害怕失去的焦虑和占有欲。嫉妒的目的,是迫使被嫉妒者减少社交活动、疏远朋友和同学、甚至原生家庭。极度嫉妒的人很少是心里有爱的人,他们只是特别需要爱的人,因为他们必须从别人身上证明自己是值得爱的和有价值的。因此,特别嫉妒的背后,隐藏的是嫉妒者自我价值感过低的问题。
       施暴人正是这样一些特别嫉妒的人,他自称自己如此爱她,以至于绝不能容忍她对别人产生丝毫的兴趣。即使两人离婚或分手了,她也决不能属于别人。他把她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既然是财产,就有可能被人偷走,所以他要用嫉妒来保护自己的财产,防止“小偷”接近。
       许多施暴男人因此被称为是“嫉妒得发狂”的人,他们经常想象妻子对自己的不忠,并为此而暴跳如雷。他们会无中生有的指责妻子和别的男人有不正当的关系。他们一边打妻子,一边说:只要你承认了,就没事了。可当妻子被迫违心地承认时,他们就会暴跳如雷,把她打得遍体鳞伤,躺在床上起不来,还美其名曰“嫉妒是因为爱你”,“打你是因为你不要脸”。南于过度担心妻子跟别人走了,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限制她的行动自由。当这些男人感到受虐待的妻子越来越不爱自己时,他们的受挫感就会越来越强,对妻子的暴力行为也会越来越严重。尽管他们中间有的人常常在打伤妻子后,感到后悔,真心地向妻子道歉并忏悔,保证绝不再犯,但是,他们愿意道歉和保证下不为例,只是因为当时他们正处在暴力周期中的平静期而已。他们很快就会故态重萌。没有外部的干预,他们是最不遵守自己诺言的人。
       三、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施暴人大多是那些自卑和没有安全感的人。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很低,尽管他们为了掩饰这一点,有时会以白傲的面目出现。但是,如果你与他走得比较近的话,是不难发现他的真面目的。
       为了获得自信和安全感,他们最常见的做法,是严格限制你和异性,有时候甚至是同性朋友的正常交往。他会想方设法控制你的活动范围,要求你随时报告行踪。如果你逛商场或参加社交活动没有按规定的时间回家,他会非常生气。他会时不时打电话问你和谁在一起。他甚至会要求你在选择职业,社会交往、甚至穿衣打扮方面,都要听从他的意见。
       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的真正动机,是以此使你慢慢失去自己的支持系统,完全处十他的控制之下。有朝一日你想摆脱他的控制,自然就找不到可以帮助你的人。
       因为自卑和缺乏安全感,他的内心很脆弱,并在心理上过于依赖
       你。他会觉得自己不如你有能力(尽管有时候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总担心失去你。但是,这种脆弱不符合他心日中关于男性的传统性别规范。他羞于承认,也不愿意自己这么“不男人”。你成了让他意识到自己脆弱心理的“罪魁祸首”,也因此成了他的愤怒指向的对象。正是因为施暴人的这种不安全感,使得同居关系、恋爱关系、分居或离婚诉讼中的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发生率,远远超过了婚姻关系中的暴力发生率。
       如果你想和一个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的施暴人分手,即使多次明确表示,他仍很可能会死乞白赖地缠住你不放,甚至不惜以戏剧化方式,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有多爱你,让你因感动而妥协,或让你为自己拒绝他产生内疚,并因此接受他。心理学家把这种行为称为感情敲诈。这样的人心里的感情其实没有表现出来的那么深。恋爱本来是很私密的事。把原本很私密的事戏剧性地公开给别人看,背后一定有别的目的。这很可能是因为你的拒绝,打击了他的自尊心。他可能觉得:我要追就要追到手,否则,我就很丢脸。但是,一旦他把你追到手,他又会想:你让我吃了这么多苦,受了那么多委屈。现在你跑不了了,看我怎么调教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有这样经历的年轻女性发现,在和男友同居或婚后,自己一心一意爱他时,却突然发现他已“从奴隶到将军”了。
       四、在人前自虐或自杀
       为了控制你,他一方面百般刁难虐待你,一旦你要离开他,他又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痛哭流涕,下跪求饶、威胁自杀,都是常见的手段。
       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伤害你,还是当着你的面自虐或自杀,不管目的是为了不让你离开他,还是为了逼你离开他(有的人施暴,是因为她不同意分手),目的都是为了控制你。
       一个威胁要自杀的人,真正自杀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否则他不会提前告诉你,他的行为,充其量是一种表演,可以称为“自杀秀”以自杀相威胁的唯一目的,是利用你的善良,使你于心不忍而妥协,达到他的目的——控制你。
       如果你的男友或丈夫以自虐,自杀的方式恳求你不要离开她,你要知道,他的行为,不是出于爱你,而是出于焦虑和占有欲。他是想利用你的善良,在你心中制造内疚,达到重新控制你的目的。爱你,就要尊重你,给你所需要的自由,让你去寻找你的幸福。从心理学意义来说,这种人不仅不爱你,他连自己都不爱。他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要控制你,以摆脱自己可能被抛弃的恐惧心理。他的这种恐惧心理与你的行为无关,这是他从小的成长环境造成的。事实上,用自虐或自杀威胁要求你不要离开他的人,其自虐或自杀行为总是在你面前发生的。你一离开,他的自虐行为马上就会停止。意识到这一点,如果以后再发生,你直接走开好了。你走开了,他就不会再秀下去。即使他真的选择了不归路,那也是他自己的事情,一个成年人应该而且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根本不用感到内疚。
       如果你的男友有以上任何一项表现,又不愿意接受专业心理治疗,上上策是忍痛割爱,尽快跟他分手。
       五、总是推卸施暴责任
       这种人没有责任感,打人还要找替罪羊。这样的人常把自己施暴的原因归于外部因素。他们说:如果我的压力没有了、如果我戒酒了、如果我戒毒了,那么,一切都会好的。
       我们知道,压力有三种:压力过高、压力过低和适度压力。只有适度压力是对人有益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过高的压力没有了,压力过低就会成为新的压力源。如果丁作压力消失了,生活压力也会取而代之,让我们烦躁、无聊。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跟各种压力作斗争,压力当然不可能消失。
       对他来说,戒酒也是不可能的事。酒有可能会使施暴人下手更重,但是酒不是引起家庭暴力的原因,而只是施暴人为自己打人寻找的借口。研究显示,酗酒的人中,只有部分人会打家人,而没有酒瘾的人中,却有70%的人会打家人。因此,为了能拿酒做借口打你,他不可能主动戒酒。如果戒了酒,他要再打你时,拿什么做借口呢?
       戒毒更是谈何容易。一朝染毒,终身戒毒。
       如果压力、酒精或毒品不能替他承担责任,他就会把自己所有的失误或过错,都归咎于别人,而这个别人,在很多情况下,是做妻子的你。如果他做买卖失败了,那是因为娶了你这种倒霉的女人;如果他事业受挫,那是因为你没尽到贤内助的职责;如果孩子学习不好,那是因为你不是个好母亲。他们即使为自己给你造成的伤害道歉,也会说:要不是你顶嘴……,要不是你没把饭做好……,要不是你没把屋子收拾好…… ,下次你不要……如果你不……,我就不会打你了,等等。他们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打了人还总是要让受害人为自己挨打负责任。
       这些施暴人实际上知道自己打人是不对的。他故意放大受害人的“过错”,以此来减轻或摆脱自己的内疚感,使自己的暴力行为在自己和在别人的心理上都能接受。心理学称之为“合理化”。
       合理化是人的一种防御机制,具有这种应对方式的人往往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些理由,使自己能够接受自己的行为。虽然适度的合理化能够使人更好的应对外界的生活,保护自己不受潜意识太多的侵扰。但是,这种方式过分使用后,当事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是在合理化自已的问题,而变成根本否认存在的问题,认为自己的信念和说法就是真实的。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2005年对关押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顺义区和丰台区984名女性犯罪嫌疑人进行的面对面访谈调查,尽管严重暴力给绝大多数女性犯罪嫌疑人造成伤害后果,有的甚至危及生命,但是,超过50%的施暴人并不觉得自己该为这样的后果负责。
       请你牢牢记住:如果他要你为他的暴力行为负责,他是决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样一来,暴力行为就与他无关了。既然他打你,是因为你的言行举止招惹的,那么,理所当然,要改变的是你,不是他。
       六、自我中心
       施暴人绝大多数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一个自我中心的人,考虑一切事情都要从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出发。他没有能力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也无法体会别人的感受。常听年轻姑娘说:男友很爱自己,自己也觉得他不错,但还没到与男友发生性关系的程度。可是男友说,如果不肯和他发生性关系,就是不爱他,就要断交。身体的亲密接触一定是两厢情愿的事。如果他强求你满足他的需要,说明他极端地自我中心。这样的人没有把你当作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需要尊重的人。他的思维逻辑是:我爱你,所以你要听我的,满足我的一切要求。他会认为自己有权利,以他认为适当的方式“调教”你,无论用舌头还是用拳头,否则他就不像一个男人。这样的人把你当作自己的财产,可以随意处置。作为财产的主人,当你们的利益冲突时,他当然可以要求你无条件地牺牲你的利益,而且永远不得要求补偿。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男人,有权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对男人来说,爱是索取。对女人来说,爱是奉献。你是女人,你就应该以他为中心。
       七、屡悔屡犯
       相当一部分施暴人的暴力行为是周期性发作的:发火时摔东西,或打你,过后真诚(或不真诚)地道歉,保证下不为例,但屡悔屡犯,坚决不改,且下手越来越严重,两个暴力周期之间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不管施暴人的道歉和忏悔,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道歉和忏悔,对他来说,和暴力手段一样,都是为了满足他继续控制你的需要,是他的控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