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特稿]免试亦难行
作者:郑也夫

《博览群书》 2001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为选拔人才之手段的高考,在残酷的博弈中代价越来越大,改革势在必行。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中学生免试进入一些重点大学中文系。一年以后这批免试生的文集出版了。文章写得挺不错。
       于是议论开始了:这种录取是不是已告成功,值得推广呢?笔者大不以为然。原因有三。
       其一、偶然的成功同制度的成功,是不同的事物,二者几乎没有可比性。录取方式不能一年一变。而一旦一种录取方式固定下来,成为制度,人们同它博弈的过程就开始了。偶然测试的对象对此没有经验,没有应试上的长期准备。而制度化测试的对象是有备而来的,他们深通这种“考试学”,他们年复一年、心无旁顾地为着适应这种试验方式而发育着。偶然考一次作文,可能收到奇效。但如果报考中文系只考作文,那不就是现代八股了吗?而八股难道比现代高考高明吗?
       其二、大概不是所有应届生都参加了“新概念作文大赛”。那么参赛的资格是什么呢?我猜想是推荐吧。很多人希望“推荐”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一次性考试。我不怀疑其动机之纯正:多年的测试和观察难道不胜过一次性考核。在国外“推荐”确实是一直在实行,且行之有效的录取参考手段。但国情的不同使我们无法依赖“推荐”。我们的国情是什么?说出来难听,却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社会上相当广泛存在的腐败,令我们不能不担忧:只要“推荐”全面实行,大多数考生都可以拿到全世界最好的、千人一面的评语。在其后面,是一轮新的寻租与行贿的展开。
       其三、如果获奖同升学挂钩,并成为一种制度,腐败就必将进入到评奖中。我们费尽心建立的独一无二的高考制度,尚且有舞弊进入,岂敢奢望无数种与升学挂钩的竞赛都能干干净净。
       反对“免试”、“推荐”或以获奖代替考试,并不意味着反对者就一定有一套成熟的改革策略。我只是想说,考试与选拔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它要经受亿万人博弈的考验,需在博弈中不断改进。不会有一个简单的手段可以了结这一难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