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特稿]争论要跳出老框子
作者:刘华杰

《博览群书》 2001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一批特殊中学生写的《全国重点院校免试入学新生作文选》,作者之特殊在于他们似乎凭一篇优秀作文而被推荐上重点大学。
       这里有三件事:一是作文写得如何,二是他们该不该被推荐免试上大学,三是目前对推荐名额有限制,于是涉及高考制度等问题。
       我读了其中的一部分作文,写得有意思,丰富而多样。在我个人眼里,“丰富”和“多样”是极高的价值标准,换言之我认为同学们写作水平很高,至少比我当年要强。高中我也就读于一所省重点中学,也不断写作文,但实话说我没有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新一代中学生在阅历、理解力、文字表达手法上都有进步,特别是他们是自由思想的一代,对此应给予充分肯定。
       该不该推荐上大学?这与最后一个问题连在一起。关键看中国的大学要做什么,如果大学成为普通教育(类似于发达国家),什么人都可以申请读大学,这些学生当然可以优先录取。但目前中国还远未达到这种程度。当前读大学仍然是少数学生的幸运——我很荣幸作为长白山的大山沟里的孩子能够考上大学而且是北京大学。现在高等教育都归教育部管,管得太多太细致高校没有什么主动权,尤其是重点大学,特别是像我们北京大学这样被人注视的大学,校长没有更多权力。管得过多不利于学校自主发展,培养不出个性化的大学。在当前相当长的时间内,放权松绑是主要任务。特别是不要将大学政治化,要重视大学的学术。与此相关的是,大学应有招生的自主权,在完成法定的招生任务(这一块必须有)后,各个大学有权自己决定愿意招收什么样的学生(责任自负),可收费也可不收费,甚至可提供丰厚的奖学金,总之这部分应是学校内部的事,教育部不必多管。比例我看可以一半对一半,既完成国家计划一半,另一半自己决定。凭一篇获奖作文当然也可以上大学,只要有大学愿意录取。
       不过我想说另一点。从现有的报道和争论看,人们容易拿理科获奖后被免试推荐上大学与文科的获奖后免试上大学作对比,并由此得出社会重理轻文的结论,以至呼吁平等操作。不客气地说,这是在旧的框子中争论。文理分科是相当危险的事情,过去也许还有一定的道理和社会必然性,但现在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究竟某些人该不该免试上大学,具体上由各大学决定,但整体上、宏观上学校应当把握一个原则:我们培养的不是单向发展的人才,大学不同于中专和职业技校。当大学越来越普及,它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初级及中级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文理兼通。推荐读大学仍然可以做,但仅凭一技之长恐怕不合适,比如某学生化学一科极好,而其他方面不行,特别是文科素养极差,那么大学就不一定录取他;同样某人作文极好,得过奖,但数理学科不及格,推荐这样的人上大学也不太合适。当然,这只是一般原则,遇到特殊人才,也可以改变规则。总之需要个案处理,由高校自己决定。
       作为高校,招生部门应当清楚,为了长期利益,树立学校的品牌,招收的学生应当是尽可能优秀的。什么是优秀的?掌握一定的知识,知识平衡发展,有较强的能力,思路开阔。现在的高考只能测试出一部分,所以说要改革,那种凭一技之长获推荐,也有缺点。怎么办?我想发达国家有现成的办法,人家搞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为什么不学?我们国家,可以考虑一种综合“水平测试”,包括文理各科内容,但题目不是很刁,主要测试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第二张卷是语文,包括外语和中文,两者合在一起考,要求学生将两者结合起来。它测试的是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两种语言的有机融合能力。当前的语文与英语分开测试缺点极多。第三个方面是有选择地面试,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在面试中很容易测试出来,只是高校是否有能力组织费时费力的面试。至少对于高校将要提供奖学金的少部分学生,可以增加“面试”一项。所有这些入学考试,测试的重点是学生是否有可造就的前景,他们目前掌握了多少知识还是第二位的。
       回到祁又一编的这本书,类似的中学生该不该免试上大学?要作分析,这些人毕竟是少数,如果我是高校的校长,会让招生办组织人马对他们进行面试,或者让他们参加简单的综合水平测试,再作决定。面试和综合水平测试(都可以是口头的)可以判断学生的作文是不是自己写的,也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特别是素质与能力。凭我招收硕士生时面试的经验,我估计用三十分钟口头测试,完全可以当场决定是否录取一名学生。当然,受到如此优待的学生不能太多,高校没有足够的精力。但高校为了自己新鲜血液的素质而下些功夫,是完全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