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本刊特稿]精英与整体
作者:刘 兵

《博览群书》 2001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也许是自己过于孤陋寡闻,知道国内曾有一个很有影响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还是因为韩寒的走红,但直到读到这本《全国重点院校免试入学新生作文选》之后,才知此大赛还有另一个“功能”,即使得一些参赛的获奖者获得了免试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平心而论,从这本书中十七位因参加此次作文大赛而免试入读于北大、清华、复旦、北师大、华东师大、南开、南京大学、武大和厦门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同学的文章来看,他们无疑是文科领域中的佼佼者,其作品,也无愧于该书简介中的评语:“体现出当前我国高中作文写作的最高水准。”由此说来,他们能够被允许免试进入重点大学读书,自然是合理的,当然,也是幸运的。
       说到幸运,则是因为就在他们之后,国家又取消了这种“特权”,而将高校招收保送生的总数严加控制,除很有限制的外语生之外,只将保送生的范围限于省优秀学生、全国中学生科奥竞赛获奖者和国家理科试验班的优秀毕业生。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关于这一决定是否有重理轻文倾向等等的热烈讨论。
       不过,我却觉得,虽然像这样的讨论本身也很有意义,能够提醒我们社会上对于人文学科的轻视在今天依然存在,但如果仅仅就事论事地把讨论局限于此,也很可能反而会让人只看到表面上的一些问题,而忽略了在我国高等学校入学选拔制度背后更新层次也更加本质的重要问题。
       有人认为,取消像“新概念”论文大赛获奖者免试入学资格,不利于对有文学特长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不利于我国“文科”的发展,这种观点确实有些道理。毕竟人与人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全面发展”的人未必就是特定领域中最出色的人。也有人曾谈到,当今国内各高校缺少决定本校学生入学资格的权力,这当然也是问题。但说到底,免试入学毕竟只是涉及到少数精英人才的问题,而高等教育却应是面向所有希望进一步学习深造者的。精英人才的选拔是重要的,但它远远不是高等教育目前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其实,当面向整体的机制问题解决之后,对精英人才的选拔问题也自然就不再是问题了。
       关于目前国内高考制度、考核方式等,批评意见已经不少了。其弊端,尤其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影响或者说破坏,也是有目共识的。人们关注免试入学,也正是寻找为了逃避这些弊端一种方式,尽管这种有限的改良只能限于少数人受益,尽管在现有的机制下,各种免试入学的方法也同样难以摆脱各种可能的腐败。有人曾提出,虽然目前高考的方式有各种问题,但与社会上其它常见的各种腐败相比,高考依然几乎是最为公平的竞争。此话确实有些道理。只是这种竞争过于残酷,使学生无法不按应试教育的模式来学习,使我们天天挂在口头上的素质教育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和一种幻想。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只能说是如今社会上可以提供的高等教育的资源太少太少了,使得人们别无选择。当面对如此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和如此激烈的竞争,如果你选择了提高素质的教育方式,就意味着在与擅长于应试的竞争者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可能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众多其它领域逐步走向市场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几乎是很少见的拥有极大潜在市场却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的领域了。众多的家长希望为其子女受高等教育投资却因有限的入学人数限制而花不出去钱,还有多少领域能拥有这样大的潜在市场呢?为什么我们的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如此艰难?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才是根本性的。人们不难想象,如果对绝大多数希望能受高等教育的人都能有机会进入高校,除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文化素质可以得到普遍提高之外,高考也将不再是狭窄的独木桥,应试教育才可能会得到根除,素质教育才可能会成为现实。到那时,像特殊人才的选拔,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也就不会再是一个如此有争议的话题了。
       那么,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和普及的为什么依然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恐怕就只有去问负责决策的教育管理部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