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家书话]自将磨洗认前朝
作者:孔庆东

《博览群书》 2001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这几年经常听陈平原老师念叨《点石斋画报》,他到韩国去开个短会,也不忘了钻进图书馆去探询孤本。我陪他在汉城大学的善本室搜了一大圈,竟无所获。陈老师搞的这些劳什子,在我看来经常是吃力不讨好,然而一旦吭哧吭哧搞出来,则每每有满座捻须、一室叹服之效。这次列入贵州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首批的《点石斋画报选》,一问世便又是一番让人爱不释手。
       这书首先是印得漂亮,摸着舒服,令人颇有把玩之快感。我小时每回用省下的冰棍钱买来革命文艺连环画后,都要摩挲一番,接着分开书页,连鼻子带嘴埋进去,深深地去闻那油墨的香味。味道越香,书必越好。我曾以为这是自己独有的变态恋书癖,后来才知道许多文豪雅士都有同好,而且蒲松龄老爷爷早就发明了凭味道辨别书籍档次的高招。这本《点石斋画报选》的装帧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贵州蜡染的层次深厚感,摸上去却又细腻而不油滑,封衬均雅致而大方,特别是作为一本以图为主的书,一百八十多幅画都印得清晰而干净,连密麾细鳞、蚊足小字亦了了可辨,洵为难得。我接连数日展玩此书,嗅其墨香,赏其图文,只觉如此高质量的图书,我不见它,仿佛足有二十多年矣。
       书印制得好,主要是出版社的功劳。此书更重要的价值是选编者写在前面的洋洋数万言的导读,曰《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学界历来对《点石斋画报》评语甚高,而陈平原拨草寻蛇,独以这一视角看待这本中国画报的“始祖”,可谓是百年之后的再次“点石成金”。陈平原治学,素来重视“眼”的问题,什么“以新眼读旧书,以旧眼读新书”之类。在这篇导读中,他不仅让读者去看晚清时代涌入的西学,更着重于引导读者去看“晚清人为什么这么看西学”。也就是说,读者可以将一百八十多幅画看成一百八十多面镜子,从这一百八十多面镜子中,看到了晚清人圆睁在世界面前的眼睛。
       如此,这本《点石斋画报选》便有了多重的欣赏价值。从中能够看到当年真实的饮食起居、社交娱乐等社会风俗,又能够看到国人对西方文化欣羡、猎奇、恐惧、隔膜、蔑视等多种态度。我们今天自以为比一百年前准确地了解西方,其实再过一百年后,看看我们今天影视作品中的西方,或许更加可笑。正如这套丛书的总序所云:“其蕴涵的酸甜苦辣,都将成为后人咀嚼回味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遗产’。”
       正本清源、提纲挈领以外,导读者以犀利的洞察,分析了《点石斋画报》图与文之间的叙述缝隙,实际上是指出了作品的复调结构。这一解读方法,具有相当的学术示范作用。我想起五十至七十年代的连环画,图与文之间的叙述缝隙就比较小,或者说是互相加强。而八十年代以后,张力则开始加大。而如今一些画报,甚至故意追求图与文的反讽乃至背道而驰。这些因素,在《点石斋画报》时代就已经不同程度地凸显了。由单独地剖析文字和图画,到将二者合并考察,这是又一个超越雅俗苑囿的突破性尝试。
       仅从美术史角度来看,《点石斋画报》也可圈可点甚多。除了导读指出的石印和时事画的重要性之外,诸如透视问题,比例问题,工笔与写意问题,其实都渗透着对待西学的意识。画面上何处用中、何处用西,亦皆饶有趣味。近半个世纪以来,《点石斋画报》的选本已经有十来种,但大多没有标明“选本”,而且编排草率,特别是没有一篇以深入研究为根底的导读。世上的事就是这样,不肯做“吭哧吭哧”苦役的人,也就拿不出“铿锵铿锵”的货色。陈平原多年经营的这个选本也是如他所说,“希望能展现我心目中的晚清人对于西方文明的接纳”,并不能全面涵盖美术史、文学史、科学史、宗教史、社会史等所有角度。从研究的深度和选图的眼力来说,这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出色的一本。作为专业收藏也好,闲情读物也好,一册《点石斋画报选》在手,遥想一百年前国人的精神生活,确有几分“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味道也。
       《点石斋画报选》,陈平原选编/导读,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