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四位笑到现在的女总理
作者:吴东平等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08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西方人常说,面对重重困难,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女人。德国总理安格尔·默克尔、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韩国总理韩明淑、孟加拉国总理卡莉达·齐亚就笑到了最后。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喜欢同居的女人
1954年7月17日,默克尔出生在德国著名的港口城市汉堡。默克尔原名安格拉·多罗特娅·卡斯纳尔,直到她与第一任丈夫结婚后才跟夫姓。
在大学读书期间,默克尔还曾经在一个迪斯科舞厅内当过鸡尾酒女招待。这一点,默克尔本人并不否认。她说,“我的确曾当过女招待。那时卖出一杯酒,就能得到20至30芬尼(德国铜币),而且每周还能得到23马克的提成。在酒吧赚的钱足够支付自己的房租。”
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期间,默克尔认识了与她同在该校读书的。后来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乌尔里希·默克尔,不久他们便同居了。大概在他们同居了一年多的时间后,即在1977年,23岁的默克尔与24岁的乌尔里希正式结为夫妻。婚后,默克尔与丈夫乌尔里希还在莱比锡大学附近租了套一室一厅的公寓。
在研究所工作的这段时间,默克尔不知什么原因对政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而她的丈夫乌尔里希却喜欢安静的生活,更不去关心什么政治。由于二人的生活情趣差异太大,不久他们的婚姻出现了危机。就在1982年的一天,默克尔在家中只收拾了几件自己穿的衣服,就毅然离开了乌尔里希,独自一人搬到另一间公寓去了。就这样默克尔与第一任丈夫的婚姻在维持了5年之后宣告结束。
虽然他们的婚姻破裂了,不过乌尔里希对默克尔一直评价很高,在离婚前他对默克尔曾评价说:“默克尔是一个充满魅力、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的女人。”18年后,乌尔希里·默克尔仍然如此评价他的前妻默克尔。
与乌尔里希离婚后不久,默克尔在东德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中心工作时,又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在这里,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当时同在物理化学研究中心工作的化学教授约阿希姆·绍尔。
绍尔比默克尔大5岁,在量子化学研究领域颇负盛名。绍尔与默克尔相识后曾长期同居达17年之久,因此也引起不少人的议论。人们常说,现任政府中有一位女部长是基督教徒,却过着未婚同居的生活
1991年,默克尔在当选基民盟(基督教民主联盟的简称)副主席之前,她对再婚问题一直是不以为然,仍然坚持与绍尔过着同居生活。
1993年8月,默克尔的行为也受到了大主教阿希姆·迈斯内的批评。不知是出于社会的压力,还是从政的需要,直到1998年底,默克尔与同她在一起生活多年的绍尔突然结婚了。他们的婚礼很简单。婚礼那天,他们也没有通知双方的父母到场。直到婚后的1999年1月2日,他们才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刊登了一则很不起眼的广告,从此才算公布了他们二人结婚的消息。广告是这样写的:“安格拉·默克尔,约阿希姆·绍尔,1998年12月于柏林结婚。”广告仅有烟盒般大小。
默克尔和丈夫两人婚后定居柏林。平时两人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当他们两人休息相聚时,生活倒也幸福和谐。不过他们两人相聚时,多是默克尔滔滔不绝地向绍尔讲她的所见所感,而绍尔在那里总是默不作声,洗耳恭听。周末,他们有时会一起外出散步。冬天,他们还去阿尔卑斯山滑雪。有时幸福的默克尔也会亲自下厨房亲手为家人献上自己的“杰作”——烤鸭和西红柿汤。
默克尔的公寓位于柏林市中心贝加蒙博物馆对面,博物馆顶部安装有一部24小时监控的摄像头。这部摄像头不仅可以拍摄到默克尔与丈夫居住的公寓外观,而且还可以拍到默克尔和丈夫约阿希姆·绍尔的起居室。
该博物馆监视器的管理员向《星期日图片报》记者展示了镜头拍下的内容:黑白显示器上赫然出现默克尔家的客厅的场景,还可以看到默克尔总理的丈夫绍尔教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情形。影像清晰度相当高,特别到了晚上,灯火通明的默克尔公寓通过监视器就看得更加清楚了,因此默克尔的私人领地就这样被秘密地侵犯了多年。
德国安全部门得知此事后,为了总理一家的安全,立即通知贝加蒙博物馆,限制录像头的转动角度,确保不再拍摄到总理默克尔的住宅。
据德国媒体报道,默克尔总理是一个个性保守,不苟言笑的人。欧洲几家报纸曾这样描述说,“她的笑容好像是硬挤出来的”。一直以深黄色短发和深色裤装作为自己招牌的默克尔的形象,也使她成了政敌攻击的理由。他们指责默克尔“发型古板、举止不雅”,“像一个农妇,跟不上时代”。甚至有人还建议她“去美容院接受美容”。对社会上的种种谈论,默克尔听到后总是淡淡一笑,说:“政治归政治,我不会为了政治改变自己原本的容貌。”不过,在德国巴伐利亚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瓦格纳音乐会上,人们却可以看到默克尔的另一种装扮风格,她身穿艳丽的红色低胸露肩晚礼服,和丈夫手挽手走进会场。
新西兰总理海伦·克拉克:永攀高峰
海伦·克拉克1950年2月26日出生在新西兰的密尔顿市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在家中克拉克是四姐妹中最小的一个。
还在克拉克很小的时候,父亲便把她送进了离家很远的寄宿学校读书,让她从小过着独立的生活。克拉克后来说,她刚进入寄宿学校时,见到同学们还非常害羞。说话时声音都怕说大了,胆子很小。一段时间后,似乎改变了许多,尤其是胆子变大了,还能在班上参加演讲。就这样,克拉克一直在寄宿学校里读到高中毕业,并以良好的成绩顺利考入奥克兰大学就读。在奥克兰大学,克拉克攻读政治学,兼修文学,在这里获得了政治学学士学位后,开始攻读文学硕士,并且获取文学硕士学位。因为成绩优异,克拉克被留在奥克兰大学任教。时间长达8年之久。
克拉克是在担任讲师期间开始步入政坛的。虽然克拉克的父亲思想保守,并不同意女儿去从政,但是克拉克从政的决心已定。她不顾父亲的反对,一心去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
克拉克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人,与丈夫彼得·戴维斯结婚后,按照西方人的传统,女人都要从夫姓,她却没有这样做。一直保持自己原来的姓氏。克拉克为了她喜爱的事业,居然至今都没有要孩子。出于对妻子的爱,她的丈夫彼得也乐意如此。
克拉克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引起煤体的强烈兴趣,她手上总是喜欢拎着个黑色大提包,看上去倒像一个女教师。对此,媒体曾多加关注。
同样被媒体寄予了浓厚兴趣的还有克拉克的学者丈夫彼得·戴维斯。有传闻说,彼得擅长走总理府的“后门”。有媒体说彼得曾向妻子克拉克的高级私人秘书推荐自己的好友担任政府官员。对此克托克总理当即辟谣,并严厉斥责那些对
她的家庭进行恶意诽谤的人。她还为丈夫辩白说,彼得是个学者,他心里没有政治,更没有什么政治阴谋。对于妻子,彼得总是感激不尽。彼得也为自己有一个这样好的妻子而倍感自豪。
一般来说,政治女性中婚姻幸福的人本来就很少,像克拉克这样爱护丈夫,大胆体现妻子对丈夫的忠诚与温柔的女性就更少。
克拉克不仅有着自己成功的事业,更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她是一位非常热情的球迷。2005年7月17日,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之间共同举办的“布雷的斯罗杯”橄榄球比赛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举行,身为球迷的克拉克当然不会放弃亲临现场去观看这场球赛的机会。
那天,当比赛快要开始时,克拉克还身处远离惠灵顿南岛的瓦伊梅特镇,为此她特别叮嘱手下准备好专机,迅速飞回首都惠灵顿来看这场球。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汽车在前往瓦伊梅特镇飞机场的途中遭遇交通堵塞。致使她无法坐专机飞回惠灵顿。在比赛现场,新西兰的土著人已经开始在开幕式上扮成澳洲袋鼠表演节目了,这一消息让克拉克急了。
此时,负责克拉克总理车队安全的警察护卫队长临时决定,采取高速飞车冲向克顿斯特彻奇镇去坐飞机,飞回惠灵顿,从而保证总理及时赶到比赛现场。于是护卫队长让克拉克乘坐的小汽车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狂奔,在短短的1个小时里赶完了去克顿斯特彻奇镇的206公里长的路,然后从克顿斯特彻奇镇乘飞机前往惠灵顿,终于看上了比赛。更令克拉克高兴的是,这次新西兰球队不负众望,在比赛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根据新西兰的交通法规定,在不是全封闭的道路上,汽车的行驶车速只能为50至100公里。事后,新西兰警方的一位女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承认:“那时的确是有人建议我们让总理的车队超速行驶。”
克拉克的车队在高速公路超速行驶的一幕,也被设在公路两边的速度监测器,把她的车队超速的全过程记录了下来。不久,这桩超速案就被送交到惠灵顿一家法庭,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取证,11月12日,法院向车队司机和5位警察护卫队成员发出传票,要求他们12月14日出席听证会。结果,克拉克总理本人没有遭到指控,但是她手下的司机和警官护卫队成员都受到了高额罚款。
克拉克总理热爱登山运动,她曾先后于1991年和2001年登上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峰和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克拉克总理甚至还称:“总有一天,我会去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因此有人评论克拉克说:“她不仅是一位在仕途上永攀高峰的人,也是一位在生活中永攀高峰的人。”
韩国总理韩明淑:韩国现代“大长今”
韩明淑1944年3月24日出生在朝鲜的首都平壤。
1962年2月韩明淑在梨花女子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韩神大学攻读神学,并取得神学硕士学位。那还是她在大学三年级的一天,当时担任梨花女子大学学生会会长的韩明淑与时任首尔大学学生会会长的朴圣焌邂逅,爱情的烈火将这一对恋人熔化,从此两人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在经历了漫长的3年相恋之后,韩明淑和朴圣焌于1967年结婚了。
20世纪60年代,韩国反对朴正熙军人独裁政府的民主运动的潮流正在朝鲜半岛南半部分的韩国大地上涌动,朴圣焌这个热血青年也卷入到了这场反独裁的斗争之中。受这场民主运动思潮的影响,加之婚后的韩明淑又受到丈夫的影响,于是她也投身到这场反独裁统治的斗争之中。
从此,他们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妻也就开始了他们婚后的曲折人生。那时婚后只有6个月的朴圣焌就遭到军人独裁政府的追捕,不久便被投进了监狱,并被判了15年的刑期。后来韩明淑回忆起这段生活时说:丈夫留给我的只有6个月的新婚记忆。此后他便离开了我。心爱的丈夫离开了我,我们那狭小的新房从此变得就像西伯利亚的原野一样空旷,一样寒冷。
韩明淑于1974年加入韩国基督教学会,不久便担任该会的干事。基督教学会是韩国的一家民间教育机构,其宗旨就在于推动民众投身到韩国的民主化运动中去。那时韩明淑一面利用这个平台从事女权运动,一面还要照顾狱中的丈夫。她每周都要给狱中的丈夫写信,每月还要去探望狱中的丈夫。
而让韩明淑始料未及的是。1979年她也被当局投入到牢房里。韩明淑被捕入狱一事,那时在韩国被称为“基督教学会事件”,并且轰动一时。从此,他们夫妻双双深陷囹圄之中。
1981年,当韩明淑出狱时,已年满37岁,此时他们夫妻仍然没有孩子。直到4年后,她已经是40岁“高龄”之时,韩明淑才意外怀孕,1985年她的儿子出生。
孩子出生后,由于韩明淑忙于政务,照顾孩子和家庭的时间就少了许多。对此,那时正在大学当教授的朴圣焌对妻子的所作所为十分担心,总是怕工作累坏了妻子的身体。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身为教授的朴圣焌自然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家务活。朴圣焌的这一行动在而今仍然延续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的韩国实属罕见。
韩明淑儿子的出生,对于一直在争取男女平等的她来说自然是十分高兴的大喜事。那时韩明淑和丈夫朴圣焌首先考虑的是给孩子取一个名字,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给孩子取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名字,叫朴韩吉,即复姓“朴韩”,单名叫“吉”。
孩子的名字是取了,可令他们夫妻没有料到的是当孩子的这个名字一传出去之后,犹如一颗炸弹,几乎炸响了男尊女卑的韩国,人们对此很新鲜。孩子的名字中的“朴”是丈夫的姓,“韩”则是韩明淑自己的姓。从此,韩明淑在韩国开创了让子女共同使用父母姓氏的先例,韩明淑就是想借此表明,子女有一半血缘来自妈妈,从而借以表现男女平等的思想。
令他们夫妻没想到的是,孩子在登记户籍时,的确遇到了麻烦。户籍事务所的办事员不肯接受这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复姓,虽然他们夫妻反复向办事员表白了自己的这个想法,孩子的这个名字最终还是没有被户籍事务所接受。无奈之际韩明淑夫妇采取了一个两可的做法,以搪塞这位办事员。于是他们对办事员说,那我们儿子的姓仍然还是单姓“朴”,名字叫“韩吉”吧,这样他们儿子的出生就不是复姓“朴韩”了。办事员觉得韩明淑夫妇的解释也有道理,也就让他们的孩子以朴韩吉的名字登记了。其实在韩明淑和世人的心目中,他们的孩子仍然是复姓“朴韩”单名叫“吉”。
韩明淑没有想到,10多年后,她当年的这一惊世骇俗的举动竟然在韩国流行起来,受其影响,1997年,在韩国有170名女权人士发起了一项“父母姓氏共用运动”。这一运动,除了主张孩子共用父母的姓外。还要求取消户主制度。在韩国,由于存在“户主制”,户主必
须由男性担任。这一明显的歧视妇女的规定,使得女性的家庭地位和财产分配不能够得到充分保证。好在韩明淑的孩子长大后,知道父母为他取姓名的用意,儿子朴韩吉每次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名字时,总是理直气壮地说自己姓“朴韩”,单名一个“吉”字。
孟加拉国总理卡莉达·齐亚:成功的事业,不幸的家庭
卡莉达是孟加拉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也是孟加拉历史上第一个三次连任总理的政治家。
卡莉达·齐亚1945年8月15日出生在孟加拉国迪拉杰布尔县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成功的建筑承包商。卡莉达在她的兄弟姐妹五个孩子中,排行第三。1960年8月,还不满15岁的卡莉达中学毕业后,便考入苏伦德拉纳特学院,就在这里读书期间,她在父母的安排下,同正担任巴基斯坦陆军上尉的齐亚·拉赫曼结婚,并过早地当上了母亲。
婚后的卡莉达一边当母亲,一边当学生,于是再度进入苏伦德拉纳特学院,继续自己的学业。直到1965年,卡莉达大学毕业后才到巴基斯坦(当时的孟加拉国还没有从巴基斯坦分割出来)与丈夫团聚,开始了她那军官太太的优裕生活。
齐亚·拉赫曼,职业军人出身,早年曾被派往联邦德国接受军事训练,后来又到英国考察学习过军事。1971年3月,齐亚·拉赫曼在当时的东巴基斯坦(即现在的孟加拉国)的吉大港地区,率部起义,并以孟加拉国解放军总司令的名义领导了一场反抗巴基斯坦的统治,争取东巴基斯坦独立的斗争。随后齐亚·拉赫曼宣布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成立独立的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并推举当时还在监狱中的穆吉布·拉赫曼担任孟加拉国临时政府总统。从此,齐亚·拉赫曼就以为孟加拉国争取独立与解放的英雄出现在民众面前。
1972年1月,孟加拉周正式成立之后,齐亚·拉赫曼得到了穆吉布·拉赫曼的重用。不久,一场军事政变将穆吉布·拉赫曼政府推翻,齐亚·拉赫曼在新政府中担任孟加拉国陆军参谋长的要职。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政府部门的其他几个关键部的部长职务。1977年4月,齐亚·拉赫曼作为军队中的实权派人物接任孟加拉国总统。
当了总统后的齐亚·拉赫曼,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于1978年9月1日宣布成立孟加拉民族主义党,并出任该党主席。齐亚·拉赫曼上台后对内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在对外事务中奉行独立和不结盟政策,特别重视加强同邻国及其他穆斯林国家的关系,并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建立起友好合作与贸易关系,从而使孟加拉国的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国际地位也有了提高。
然而,正当齐亚·拉赫曼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之中时,一场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
1981年5月29日这一天晚上,去吉大港视察的齐亚·托赫曼正下榻在吉大港政府宾馆。30日凌晨5点钟,天还没亮,宾馆内突然枪声四起,火炮齐鸣,惊醒了熟睡中的齐亚·拉赫曼总统。当他听到这异常的枪声,急忙翻身下床,正欲伸手打开房门准备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时,一伙全副武装的军人冲了上来,用枪对着他进行扫射,从此,齐亚·拉赫曼倒在了血泊中,就再也没有醒来了。随着丈夫的倒下,卡莉达·齐亚的美满婚姻也就过早地宣告结束了。
作为妻子的卡莉达·齐亚原本是一位性格温柔且又十分腼腆的女子,婚后的她更是乐于持家。一向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卡莉达,当丈夫不在家中时常常喜欢一个人果在家里,精心抚养自己的两个儿子,辅导他们做功课。闲暇无事之时,喜欢看书养花,或亲自下厨房做几个自己的拿手好菜。此时的卡莉达,从不过问丈夫所从事的政治,一心致力于自己的贤妻良母的工作。
丈夫的不幸遇难,使她悲痛欲绝,也使她的精神受到了极度的摧残。面对失去丈夫的残酷现实,卡莉达·齐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从而在内心深处萌发了一定要为丈夫雪耻报仇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报仇欲更加强烈。卡莉达也十分清楚,报仇的最好途径就是走出家门去从政,从而将丈夫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齐亚·拉赫曼的生前同事也多次劝说卡莉达·齐亚从悲痛的阴影中走出来,走上政坛,去继承丈夫齐亚·拉赫曼未竟的事业,从而也好借此机会去为丈夫报一剑之仇。
在各种因素的诱导下,卡莉达终于下定决心,走出家门,投身到险恶的政治斗争之中去。
当齐亚·拉赫曼遇难后,他生前所在的民族主义党的副主席卜杜斯·萨塔尔出任该党的代理主席和孟加拉国的代总统,而民族主义党的副主席一职出现空缺。在民族主义党的同仁的反复劝导下,刚走出家门的卡莉达·齐亚接受了民族主义党的副主席一职。自此卡莉达·齐亚开始了她职业政治家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