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企业家读书]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作者:韩俊德

《博览群书》 2001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企业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现在我们常说“两个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其实对于企业来讲,实现这两个转变的关键,又在第三个转变,就是观念的转变。这是陈惠湘的《中国企业批判》要告诉我们的。他采取对照的方法,以犀利的剖析指出了我国现今的企业与美国、日本等国家之间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交织在众多的表象之中,深藏在企业深处,人们不易觉察。阅读此书,有这样一个感觉,与其说是作者在向你宣传某种结论,毋宁说是在向你强调正确思维方法的重要。掩书思索的同时,我想起了已时过一年的’99《财富》全球论坛。
       以“中国:未来50年”为主题的’99《财富》全球论坛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深远的,它传达出的最强烈的信息是:世界关注中国举足轻重的市场,关注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从《财富》老总们独具匠心的创意,跨国巨头们气宇轩昂的神采上,我们体味到的是他们的自信。在三天的论坛中,这些国际著名企业家们谈论最多的一个词是“创新”,在他们身上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无一例外地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竞争意识,我想这就是他们创新的原动力。中国未来50年的发展,国企理应担当重任,而国企与这些跨国公司最大的差距,恰恰就在“创新”。短短三天的《财富》年会,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深沉的。
       我们知道,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管理永远需要创新,需要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观念的创新。企业要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打破过去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要有新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快速前进。面对新世纪,如果我们再用传统思维来运作企业,必然会落后于时代潮流,我们的落后,不仅仅是指金钱上的损失,而是时间的丧失以及所有相关机会的丢失。
       江泽民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在谈到美国近年所以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时,特别强调说:美国目前经济发展中一个显著现象是生产率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率提高的保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创新。
       企业管理发展的规律告诉人们,企业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管理的办法也是不同的,管理与之相适应,才能促进企业的新发展;管理与之不适应,不仅会阻碍企业的成长,甚至会把企业“管死”。企业管理创新,一种是为了今天需要的现实性创新,一种是为了明天需要的储备性创新。
       谈到创新时,作者强调,企业首先必须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才会有创新的动力。作者举了个令他震动很大而我们同样深有感触的例子,这就是日本企业率先提出的“企业再就业工程”。众所周知,日本的企业在二战之后卧薪尝胆,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在七十年代终于有一批类似丰田、索尼、松下这样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登堂入室,取得世界性的成就。当这些企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也就是成为巨人企业以后,事实上一种很难避免的“大企业病”现象也滋生出苗头。企业活力减弱,效率降低,市场反应能力变得缓慢,员工创业意识、危机意识衰退等等。这些现象都曾是美国的大企业经历过的问题。精明的日本人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没等这一天降临到自己头上,而是主动地从八十年代初开始企业的再造工程。他们或者简化自己的工作流程,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或者在企业内部倡导新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管理,尽一切可能降低成本;或者是重新分析世界市场,调整企业的战略规划,等等。日本人的忧患意识在这个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日本企业没有八十年代这场类似于中国搞运动一样做法的再造工程,也许就难以保持自身的持续发展并且取得今天的辉煌。他们将现实性创新和储备性创新完美结合,创造了战后日本飞速崛起的神话。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正是以此为鉴审视企业创新的时候了。管理创新,观念先行。新观念从何而来?这就提到了对企业家素质的要求。中国已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改革发展大环境,但没有一个好的企业家光有大环境也不会有真正成功的企业。其实自1979年中国开放以来,大环境对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但有的企业发展了而有的企业衰败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家的观念问题。办好企业不仅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交叉的综合性科学,必须有一批研究和掌握这门科学的人,才能经营管理好现代企业。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人,还必须博览群书,通晓古今;适应时代,目光高远。以自己的责任感、凝聚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形成一个完全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生存竞争的全新的人文环境。
       历史发展到今天,跨世纪的中国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强劲的竞争。这种新挑战,就是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挑战,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创新的新思路,即管理储备性创新的思路,我认为应是抓好靠具有各自特色的企业文化所形成的一套共同价值观,自主、自觉、自治式的管理。企业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企业也就成了“知识型”企业,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是必须解决好对知识资源的管理,知识资源不像物质资源那样越用越少,相反,而是越用越多。因此,如何选用、积累、更新、创新企业所需要的知识,具体讲就是知识生产者——人才的管理,是必须解决的管理创新的一个课题。纵观当今世界有实力的企业,无一不是靠一大批高素质的优秀管理人才、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及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手段来创造经济效益的。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实际上是人的差距。从制造“美国企业史上最著名的东山再起传奇”的IBM首席执行官露易斯·郭士纳,到“使老牌巨人返老还童”的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威尔奇,再到使可口可乐“一飞冲天”的可口可乐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高兹耶达,都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一个企业兴衰的关键。世界知名企业非常重视人才,重视人才培养,把舍得花钱培养优秀员工作为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做到惟才是举,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IBM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经营最好、管理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关键在于他们重视人才;日本索尼尊重并鼓励个人才智的发挥,人人适才任用,将潜能发挥到极点,这就是索尼最大的力量。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管理储备性创新尤为重要。
       ’99《财富》全球论坛的确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期望,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一种清醒,它告诉了我们: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级经济大国的路还有多远。而作为担当中国未来50年发展重任的国企,面对冲击、面对差距,就需要从企业管理创新入手,脚踏实地,认清自己,奋发图强,发展自己,这才是硬道理。我想,这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
       (本文作者系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漳村煤矿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