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学术之窗]吴宓研究的新突破
作者:王泉根

《博览群书》 2000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吴宓研究是九十年代的一个小小热点。这一热点的形成,大概与九十年代日渐热络的中国近现代学术史、思想史研究,与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有关;同时,也与不断升温的“钱钟书热”、“陈寅恪热”有关,因为吴宓是钱钟书的师辈,又是陈寅恪的挚友,有此一层关系,人们自然会对吴宓产生兴趣。再次,九十年代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拓展,也不时唤起学界对吴宓的记忆与尊重,人们惊讶地发现,吴宓还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奠基者。此外还有另一个意外的原因,此即1997年书市忽然流传的一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书,书名叫做《心香泪酒祭吴宓》,学界对此书精心设计的假冒伪劣现象作了严肃考察与批判,其中最深刻的批判文章是哲学家兼散文家周国平写的《一本沉渣泛起的伪劣书》,这就更激起了人们了解吴宓及其学术真相的欲望。
       穿过九十年代的时光隧道,吴宓终于从“黑箱”人物角色中走了出来,吴宓及其学术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九十年代学术界对吴宓研究的热情与成果,集中体现在1990、1992、1994年在西安召开的三届吴宓学术研讨会以及1998年在重庆召开的“吴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大会暨吴宓学术研讨会”。此四次会议不但联络了国内外一大批吴宓弟子与研究者,使有机会互通声气,交流研究成果,而且先后出版了会议论文集,集中展示了九十年代吴宓研究的最新成果与现状。九十年代国内出版的吴宓著作则有《文学与人生》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牘、《会通派如是说:吴宓集》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牘、《吴宓自编年谱》(三联书店1995年版)、《吴宓日记》十卷本(三联书店1997—1999年版)、《空轩诗话》(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吴宓诗及其诗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追忆吴宓先生的书籍有《吴宓与陈寅恪》(吴学昭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回忆吴宓先生》(黄世坦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吴宓曾是“学衡派”的主将,主编《学衡》十一年,故论吴宓必涉学衡,论学衡必言吴宓。九十年代国内出版的数种学衡研究专著与文献,如《回眸“学衡派”》(沈卫威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学衡〉序言按语辑注》(阎淑侠、许军娥编注,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国故新知论:学衡派文化论著辑要》(孙尚扬、郭兰芳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等,则从一个更为开阔的文化视角了望吴宓,逼近吴宓的学术堂奥。此外,清华大学徐葆耕著《释古与清华学派》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牘也对吴宓学术作了精深研究。
       吴宓研究虽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世纪之交却遇到了一个难以逾越的“瓶颈”,此即吴宓生前散佚的著作而且是一些特别重要的著作,至今仍难以搜集出版。据吴学昭在《〈文学与人生〉后记》中说:《文学与人生》的原稿讲义由吴宓在“文革”中交给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1965年毕业的“一位学生保管,没想到这位学生后来竟不肯归还”,所以现在由清华出版的《文学与人生》只是这部书的讲授提纲而非全稿。“文革”结束已经二十多年,二十世纪也已划上句号,不知这位“学生”保存吴宓文稿有何用意牽既不肯归还吴宓子女,自己又不作研究,九泉之下的吴宓先生能瞑目吗牽又据有关资料,吴宓晚年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任教期间,曾编写过《世界通史》、《中国文学史大纲》、《外国文学讲义》、《简明英文文法》、《法文文法》、《拉丁文文法》、《中国汉字字形、字音沿革简表》等多种讲义、教材,至今也散佚难觅。有鉴于此,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由于吴宓的不少论著,尤其是最重要的《文学与人生》原稿迄今还未面世,因之世人对吴宓的学术思想还不能作最后的评说。”
       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条件是资料的完备与准确。吴宓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一方面需要呼唤有关人士的良心发现与道义觉悟(做人最起码的道义),尽快将至今还“保管”着的吴宓文稿公之于世(或归还吴宓子女);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真正的研究者来做深入细致的文献工作,努力厘清吴宓著述译作的整体情况,发掘整理散佚文稿,以求《吴宓全集》的早日问世。学界只有有了完整准确的《吴宓全集》,吴宓研究才会有新的突破与创见。
       令人欣慰的是,尽管时下红尘滚滚学风浮躁,但学界还是大有“素心人”在。他们孜孜,不计功利,默默劳作,甘为学术研究作最基础最烦琐的文献整理铺路工作。咸阳师范专科学校的许军娥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位。
       或许是出生于陕西泾阳与吴宓同乡的缘故吧,许军娥对吴宓文献的整理工作格外投入、用心,似有一种为同乡张扬的责任感。还在1994年,她就编写了内容详赡的《〈学衡〉杂志目录索引》(刊于《第二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深得李赋宁、吴汉骧、蔡恒等前辈的好评。以后,她又与阎淑侠女士合作,经数年辛苦伏案,完成了《〈学衡〉序言按语辑注》一书。此书的出版鼓励许军娥再接再厉,埋头苦干,又终于完成了《吴宓著译系年目录辑存》。光看书名,我们就可想见这又是一件何等枯燥乏味的冷板凳工作!我常想,愿做此类文献工作的,应当是学界中安于青灯黄卷自守寂寞的夫子,而许军娥却是一位女子,而且正当充满人生梦幻的年轻岁月。如此枯燥乏味的文献整理工作却由一位青春靓丽的女子来完成,令人慨叹。但小许却是默默地承担了,而且又是做得那么投入、到位,实在让人敬佩!
       许军娥的这部新书,其重要特色与意义在于:第一次系统准确地整理出了现在能够找到的吴宓一生的著作与译作,为世人研究吴宓学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此一书在手,人们不但对吴宓一生的著译情况有了全局性的了解与把握,更可以按图索骥,从容展开各专题的深入研究。从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出,吴宓涉及的领域是何其广阔,学养又是何其丰厚。吴宓一生的研究兴趣与领域主要有:中西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孔子和儒学研究;《红楼梦》研究;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诗学与诗艺研究;高等教育研究;译介新人文主义;译介西方文化与文学等。吴宓不但是一位学者,还是一位怀抱“雪莱情志少陵心”的杰出诗人,本书介绍的吴宓在诗歌、小说、戏剧创作方面的实绩,使世人对吴宓有了更完整的认识。许军娥在书前所写的长篇文章《关于吴宓著译情况的系统分析》,详细描述了吴宓一生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方面的特色、成就与需要继续加以探讨的问题。阅读是书,既能让人们具体而微地体识到吴宓著译的丰富多彩与博大深邃,也让人们看到吴宓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有心人有志者去探索、垦辟。
       时下风气,浮躁者多,急功近利者多,老老实实下苦功夫,尤其是老老实实做文献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季羡林先生在《我的学术总结》中,特别列出一条“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季老回忆自己一生的学术甘苦经验,语重心长地告诫后来者:“对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来说,资料是最重要的。……不管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决不能偷懒,决不能偷工减料,形象的说法就是要有竭泽而渔的魄力。……我们至少也必须做到广征博引,巨细不遗,尽可能地把能搜集到的资料都搜集在一起。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什么捷径,一靠勤奋,二靠个人的天赋,而前者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学者的大忌是仅靠手边一点搜集到的资料,就贸然做出重大的结论。”许军娥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以竭泽而渔的气魄,下了竭泽而渔的功夫这才完成的。当然,由于吴宓文稿的散佚,肯定还会有“漏网之鱼”,但她的辛勤劳动,她的默默工作,已经为跨世纪的吴宓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人们有理由对这种执着近现代文献整理工作、甘为人梯的精神表示由衷的感谢与敬意。有了这种精神与竭泽而渔的功夫,我相信,吴宓研究与近现代学术文化研究必将取得新的突破。
       (《吴宓著译系年目录辑存》,许军娥编,新疆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