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百家书话]清凉能疗疾
作者:冯保善

《博览群书》 2000年 第10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陈美林先生是我国知名学者,他的学术论文,我素所爱读,不少篇目,甚至读过多遍。然而,在得到他新近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选集《清凉文集》后,仍不禁满怀欣喜,用了不长的时间,又重新捧读一过。
       《清凉文集》凡八十余万言,选编文史论文七十三篇。从其所收篇目,也即从作者的治学范围,便能感受到著者学问的渊博。书中除小说戏曲的探研外 , 又论及山水旅游诗、比较文学、文学史学、儒学对文学的影响、武则天与唐代儒释道之争的关系等,再从唐代诗人杜甫、晚明学者张岱到清代八股大家刘子壮、学者程廷祚、翻译家辜鸿鸣,也都有列论,做了深入细致的研讨。仅此,已可见出其文史哲诸学科的融会贯通,而与画地为牢者迥异。
       陈先生以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研究蜚声海内外,为学界交口赞誉,《清凉文集》收录该方面论文38篇,从作家家世生平考订,思想渊源探讨,到《儒林外史》思想艺术的阐发评析,钩稽排比,烛幽索隐,慧眼独具,见解精到,更令人叹服心折。如其考订吴敬梓家世生平,从吴敬梓诗中所称“阿翁”病逝与吴霖起去世时间不合,吴霖起去世与吴敬梓考取秀才丧父相左,吴敬梓自称“吾鲜兄弟”及有伯兄仲兄矛盾,以及文献记载的遗产之争,旁征博引,考出吴霖起为其嗣父,吴雯延乃其生父,就既显示出其心细如发,别具只眼,也体现了他学养的深厚。再如探讨吴敬梓与科学技术,与六朝风尚和文学,与佛教异端,与经学,与颜元李的学说,与鲁迅的异同等等,更非有博恰之学不办。
       富于创造,新见叠出,多有发现,则是《清凉文集》学术生命力的所在,也是奠定陈先生今天学术地位的重要方面。
       在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研究中,陈先生提出了吴敬梓生父嗣父说、十八岁进学说,考证出吴家失袭之“转弟”为吴凤,吴敬梓第三子蘅叔名吴,发现康熙《全椒志》并从中觅到吴敬梓的先世资料,最早具体阐发论述吴敬梓与颜李学说、与六朝风尚文学、与经学、与科学技术之关系,首先阐发《儒林外史》是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长篇小说等,而多方位有系统的研究,才形成了他自己的《儒林外史》研究体系。
       此外,如其提出董、王《西厢记》的产生在于当时相对的“太平多暇”;从说唱文艺的诉诸听觉探讨董解元《西厢记》的艺术个性;发现并论述沈嵊的《息宰河》传奇;考辨南京图书馆藏《秣陵秋传奇》非庄逵吉所作,不产生在清乾隆朝,而为他人所作,时代在道光朝;发现《水浒传》又名《宋元春秋》并评介刘子壮其人及其《宋元春秋序》等等。无新不作,可以说是陈先生撰文突出的特点,正因为锐意求新,在他的文章中,便鲜见因袭或撮合,其每篇文章,也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宏观大论如《重视对文学史著作的研究工作》、《试论儒学对文学之影响》、《中国传统戏曲简述》等固然显示了陈先生的宏通与高屋建瓴,即如微观论题,他也总是将其放置在历史或哲学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审视与关照,如谈吴敬梓的经学思想,从经学的递嬗、汉宋学之争、吴氏友人的观点等多方面比较中,指出其具体内涵;如探索吴敬梓的思想渊源,从思想史、科学史、文化史乃至其家族传统等,多角度阐析。而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宏恰,使得其研究具有了不同一般的力度。
       早在1980年,陈先生就发表了《也谈比较文学史》,既强调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也做出了具体的研究实践。在他的研究中,比较研究的运用非常普遍,也驾轻就熟。专题做比较研究的,如《鲁迅与吴敬梓》、《试论〈金瓶梅〉对〈儒林外史〉和〈歧路灯〉的影响》、《试论元杂剧对明清杂剧的影响》、《试论杂剧〈女贞观〉和传奇〈玉簪记〉》、《试论儒学对文学之影响》等,或阐发其影响,或比较其异同,都是专门的比较研究论著。而一些具体单方面的文章,也往往引进比较的方法,如《试论〈儒林外史〉的结构艺术》,既征引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的理论,又以萨克雷《名利场》、契诃夫《我的朋友们的生活故事》的写作实践,批驳了所谓《儒林外史》结构乃非有机结构之说,在比较中,找到了强有力的依据。
       《清凉文集跋》中说:“读书作文,只能‘凉’作,不宜‘热’炒。”又说:“此编中的文字当然不是华星秋月之章,但也确实是从‘清凉’中得来,如果目迷五色,心有旁骛,怕连如此不经之文字,亦无从写就。”读先生语,诚令我辈晚生后学惊悚,如服清凉散,心中的些许轻狂,几缕浮躁,都如烟散尽。在学界疾呼学风浮躁并强烈呼吁重整学风的时候,多些像《清凉文集》这样的真学问真文章,当能为疗治病态学风,产生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