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读史随笔纽约传真]菲利浦·罗思期求诺贝尔奖
作者:董鼎山

《博览群书》 2000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在1997年一月号本刊发表过"菲利普·罗思患有虐待女性狂"一文。他的情妇克莱尔·布鲁姆在回忆录"离开玩偶屋"一书中揭露了这位名作家的隐私。由于布鲁姆是位著名英籍影剧双栖明星,她的自述显然伤害了罗思的声名。可是多产作家仍在继续出书,即将于初夏出版的新作《人性污点》(THE HUMAN STAIN)正引起美国文坛一阵骚动,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罗思终于可以期望获得下届的诺贝尔文学奖。
       罗思的著作一向被人目为"犹太味太重","性描写太多","笔调过分打诨取笑",不能与约翰·厄普代克、汤麦斯、品钦等作家的严肃文学相比。可是在过去十年,别的作家渐渐失去光彩,而罗思仍有能力不断出书,自从1991年以来,他一共出书六种,而且获得五个重要文学奖,包括受文艺界重视的普利策奖。《人性污点》的出世,令他成为很有希望的诺贝尔奖候选人。
       古根汉文学基金会会长康纳罗这么说:"十年之前,我以为美国作家中能够获诺贝尔奖者不是厄普代克便是罗思。今日我相信罗思是最有希望的一个。我把他与贝娄、海明威、费兹杰罗、福克纳并列。也许我说得过分一些,可是无论在创作数量与质量二方面,今日无人可与他相比"。罗思朋友《苏菲的抉择》作者威廉·斯泰隆说:"他尽力写作,好似入了迷"。著名学者哈罗·布鲁姆对他的创作能力十分惊异,一部小说刚完成,第二部就立即开始,(据说他又已完成一篇长达一百二十页的中篇小说),布鲁姆把他比作创作速度犹如莎士比亚的天才。他说美国当代作家中有品钦、有狄里洛,"但是就小说的结构与创新而言,我以为罗思是今日美国作家中的佼佼者。"
       这些赞誉连诺贝尔奖得主贝娄也同意。二十年前罗思在《鬼影作家》中把影射贝娄的角色讽绘为一位高傲自大、衣饰华丽的"超级明星"作家。贝娄后来在一电视讨论节目中谈及罗思著作,轻蔑地道:"罗思有些什么?"但是今日他也改念,认为罗思确有一手,"完成一部小说后,立即开始第二部,态度严肃,结构完整。"
       80年代期间,没有人会对他如此称扬,也不会预言罗思竟会于1998年获得克林顿总统授予的国家文艺勋章。在颂辞中,克林顿把罗思相比于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与美国南方乡村的威廉·福克纳;罗思代表了北方城市的犹太作家。也没有人想到他在国会图书馆成立二百周年纪念会中会被称颂与提琴家艾萨克·斯德恩(ISAAC STERN)相并的文化大师。
       在多部小说中,罗思所用主角之名是朱克门,其实是他自己充满犹太自觉感的影子。1992年他出了一本"OPERATION SHYLOCK",未受重视,评论家对他的朱克门角色生厌,厄普代克在《纽约客》杂志一篇书评中说,"有些读者以为菲利普·罗思近来的书中太多菲利普·罗思。"这样的批评给他很大打击,几个月后他就进了精神病疗养院(克莱尔·布鲁姆在《离开玩偶屋》中有所述及),告医生称他有自杀意向。住院痊愈后,他努力写作,于1995年出了《安息日的剧院》(SABBATHSTHEATER)而获国家图书奖。1997年他出了《美国田国诗》(AMERICAN PASTORAL),获该年普利策文艺奖。1998年他出了《我嫁给共产党员》,二十个月后,他完成了《人性污点》。
       许多朋友与同行都认为这本新作是他整个著作生涯最佳、最大胆无畏的作品,故事叙述一位大学教授因为校园中的"政治上正确"气氛而被毁誉的经过。书中一个重要角色是黑人。这就引致著名黑人评论家史丹莱·克劳邱(STANLEY CROUCH)的称扬:"他终于打破了美国小说中的种族隔离。你知道,黑人常连篇三番的写黑人,犹太人写犹太人。现在罗思决定爬过篱笆。这不但对他是个好征兆,对美国虚构写作也是。"
       罗思既已赢得这么多的各类文学奖,惟一尚未能得手的是诺贝尔奖。但他没有如当年德莱塞一样的自我展开竞选运动。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欲望。两年前他与一位朋友在偶然谈话中透露这种怅然失望:"刚在无线电广播上听到诺贝尔奖的宣布,再一次,没有我的份。"威廉·斯泰隆也说:"他常耿耿于怀,以为诺贝尔奖有时颁给不值得奖的人。"
       问题似在瑞典皇家学会会员的顽固。这些人对多元文化与女权主义,特别有所顾虑,选奖过程就不免政治化(亚非地区、有色人种、女性都是考虑的因素)。哈罗·布鲁姆叹道:"我曾向诺贝尔奖负责人员提过意见,不知有没有效用。罗思并不是十分的政治上正确,而他们是。"
       不过罗思有一有利条件:他在欧洲的声名!罗思的欧洲书迷经常在传媒上讨论罗思获诺贝尔奖的可能性。他是英国的荣誉公民,因为他曾以伦敦为家十余年(当时与克莱尔·布鲁姆同居)。法国、英国、德国电视台都曾摄有罗思纪录片。去年10月,法国曾举行历时四天的罗思作品的研讨会,参加者来自欧陆各地,其中也有瑞典作家。此外,左拉画廊曾展出罗思故乡纽瓦克摄影展览,画廊所在地的小城到处布满罗思照片。
       下届诺贝尔奖的颁布尚要等到10月,罗思性急也没有用,不过新作的畅销似无问题。出版《人性污点》的霍顿·米夫林书局准备初版十万册,并将大作宣传。
       罗思的创作风格于1989年经过心脏病手术后即起变化。突然想到生命的短促,他乃往过去历史中找寻小说资料背景: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40年代的世界大战,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60年代的越战等等。他的小说有时好似报告文学。在创作上他脱离了狭隘的朱克门樊笼,在生活上,他自从于1993年与克莱尔离异后即单身独处,能够专心写作。他喜爱他的孤独自处生活,《人性污点》就是在这样环境下写成(我尚没有机会阅读)。他能不能因而获得诺贝尔奖?且待今年10月便知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