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智]热爱中国的李约瑟
作者:小 贝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1764年,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写道:“4000年以前,当我们还不会阅读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所有我们今天引以为豪的有用的东西。”而今天的西方人之所以承认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位英国人——李约瑟,是他使西方认识到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他发起的“科学和中国文明”项目迄今已经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24卷,计1.5万页、6D0多万字,最后一卷出版于2004年。
       美国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西蒙·温彻斯特(Simon Winchester)在《热爱中国的人》中记述了李约瑟的故事,温彻斯特说,李约瑟“戴眼镜,貌似猫头鹰,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天体主义者、狂野的莫里斯舞爱好者,不停抽烟,经常去教堂做礼拜”。李约瑟一生都很多情。
       1987年,他91岁的妻子李大斐去世,两年后,88岁的李约瑟与85岁的鲁桂珍结婚。两午后鲁桂珍去世.后来李约瑟又向他20年前的恋人、前加拿大国家美术馆馆长时学颜求婚。
       1900年生的李约瑟,就读剑桥大学时就以聪明绝顶及特立独行著称。这位原本极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娶了生化专家同行李大斐为妻,但1937年由中国赴剑桥深造的鲁桂珍改变了他的一生。李约瑟不由自主爱上了她,被她的祖国深深地吸引。鲁桂珍教李约瑟的第一个中文词语是“香烟”,由此李约瑟感到中文非常神奇,此后放下手头的研究工作,开始集中精力跟鲁桂珍学习中文。1992年他穿着一件中式黑色丝织长袍去自金汉宫接受女王颁发的“御前顾问”勋章。
       1942年,李约瑟受英国政府委派到重庆访问,看中国科学家需要什么帮助。在该书中,温彻斯特生动地再现了李约瑟当年的感受:到达重庆时,“空气中混杂着各种气味,烧的香、汽车废气、炒菜的油烟、呛鼻的胡椒、汗味、夹竹桃和茉莉的芬芳”。他找当地的裁缝做了一件中式蓝色长袍,整天穿着。但李约瑟没有在重庆待很久,他大部分时间冒着日军的炮火在中国四处旅行,在糟糕的道路上以漏了气的车胎远征11次,行程近5000公里。他对外宣称的任务是给战时中国的科研人员运送物资,私下里他还想搞清楚,为什么一般意义上的科学并没有在中国兴起。旅行期间,他搜集古代中国做出杰出发明的证据,他还在敦煌发现中国比古腾堡早好多个世纪就开始印书。
       “冷战”期间,李约瑟回剑桥整理收集的史料,将余生全数献给了把中国科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介绍给西方世界的事业上,几乎独立完成17巨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西方人惊奇地得知了中国人的伟大发明——吊桥、印刷术、指南针,开始思考“李约瑟难题”:既然古代的中国对人类科技发展有众多重大贡献,为何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不是在近代中国发生?
       《明报·大家大讲堂》中收有3篇对李约瑟的访谈。对于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诞生,李约瑟回答说原因有很多。首先应考虑智性的因素。在17世纪,科学刚刚形成的时候,不少科学家认真地相信由神的规律引申而来的自然律,而中国人没有造物主的观念。其次,中国人认为时间是循环的,希伯来圣经、基督教的时间观是直线的。最后,中国人对自然界的事物兴趣不大,他们比较喜欢追求其他的价值,如文学和诗。
       李约瑟认为中国的道家有科学精神,对此,台湾地区的哲学教授徐复观提出质疑。他说《庄子》里面有一个故事证明道家是反机械的:子贡看到一位老翁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就告诉老翁用桔槔会很省力、很高效。但老翁说他不是不知道有这种机械,只是羞于用之,因为“有机械者必在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李约瑟承认这种反技术情结的合理性:“今天人受制于各种科学技术,在某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已到了令人吃惊的不正常状态。道家反对以技术制人的观点,他们重技术和反技术的态度是对的。”
       张反文//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2008年第20期,刘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