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趣]镜头里的吃喝
作者:沈嘉禄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就像陈佩斯早期在春晚演小品那样,不少人一直以为,拍电影电视不仅能混个脸熟,还能以艺术的名义大吃大喝。不错,现如今你打开电视,几乎每一部电视剧,没有一场戏不是花前月下,筵开琼林,就连许三多也一不小心吃个火锅,端碗面条咬口蒜什么的。但我提醒大家啊,千万看仔细了,即便是高墙深宫之内,摆开了大理石面的紫檀木做大圆桌,台面上七个碟子八大碗,再烫一壶酒,男男女女闹得欢腾。其实看看各人的筷头,夹住了什么?无非是黄瓜条、西红柿、青菜帮子。大红大绿的效果是出来了,但嚼在嘴里,不吐算你敬业。
       我这个人嘴馋,一家人坐在一起看个电视剧,谁爱谁,谁恨谁,谁又红杏出墙,不关我屁事,我就盯着吃食琢磨,所以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在这里跟有心跻身影视圈的朋友提个醒,事先做好准备,别到时候吃不惯录影棚里的饮食,吐。有个演员朋友相当同意我的观点,他说了一个事实,现在拍片,都实行制片人制度,老板说了算,投下这点儿钱,一开机就盼着早点儿赚回来。一个钢镚恨不得掰成两半花。而往往,掌控财务大权的就是老板娘。遇到这样的铁算盘搭档,纵然是名气大到天边的角儿,纵然一丝不苟的编剧同志在剧本里写到了鱼翅海参,还能指望实打实地“腐败”一次吗?
       没错,那个朋友说,一般而言,在片场里就只能吃老三样:黄瓜、西红柿加土豆,青菜偶尔也会有,水里烫一下,加鸡精加精制油?想都甭想,回家吃去吧。有时候拍片比较顺利,制片人心一软:加一盘炒鸡蛋吧。首先考虑的也是镜头里的色彩,而不是演员的胃。
       有一次,大家在外景拍了一个月的戏,我朋友提出吃一回麻婆豆腐,色彩不错吧,而且符合剧情——那场戏里规定一起吃饭的有一个大腹便便的四川军阀。而让他敢于提这个要求的关键一点是,这玩意儿不贵。制片人很认真地想了一下:这里离市区40公里,开车去买一块豆腐,来回汽油费也划不来。吃麻婆豆腐的愿望就这样化为泡影。有一次,我朋友在一场以水果店为背景的戏里出镜,心想这一回可以吃到苹果或芒果了吧。没想到制片人的想象力比他更丰富,硬是一个苹果梨子也不买,在水果摊上摆了许多中看不中吃的花篮,活生生将剧组里的演员们气疯。
       那以前拍片是不是这样呢?我朋友无比感慨地回忆,30年前他就出道了,那会儿,他拍过的一部电影里,也有吃喝的场面,那可是真吃。所以他最爱演反面角色,可以像梁山好汉那样将脚踩在板凳上海吃海喝。有一次按剧情安排上了北京烤鸭,当时不知足,还嫌烤鸭是冷的,皮不脆,肉不香。现在每当吃老三样时,就深深地怀念烤鸭。
       十多年前我编了一个电视剧《小绍兴传奇》,小绍兴酒家免费提供白斩鸡,煮好后直接送片场,从吕凉、宋忆宁到一班群众演员,个个吃得鼻子孔吹泡。事后都跟我说:沈老师啊,以后遇到饮食题材的片子,叫我一声。后来我又写了一个贺岁片《春风得意梅龙镇》,也有海吃海喝的场面,这回主角请的是港台演员,郎雄、吴倩莲、陈小春都来捧场,场面是够热闹的,但我心里明白,制片人没给他们实质性的美味。想那郎雄,什么没吃过啊,想不到在上海反而吃了个空心大汤团。
       王志伟 摘自2008年3月13日《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