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纪念专版]安慰人的8大原则
作者:佚名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06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当你面对一个伤痛的人,怎样帮忙才有效?而当朋友痛哭无语时,你该如何按捺内心的不安,聆听并安抚他的苦痛与焦虑?
1.聆听。聆听不是保持沉默,而是用我们的眼、耳和心去听对方的声音。不要因为好奇而发问。不要着急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要刻意去想该说什么、如何响应对方的话。
2.停顿。在对话之间,有时说,有时听;一定要记得,安慰的艺术,在于“在适当的时机,说适当的话”。
3.当朋友不当英雄。帮助别人度过艰难岁月,不等于将他们从痛苦的处境中“拯救”出来。我们应该认同他们的痛苦,让他们去感觉痛苦。最基本的方法是:允许对方哭泣。面对哭泣的人,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即是希望对方停止哭泣,并跟他说:“别哭了,事情一定可以安然解决的!”其实这并不是最适当的反应。当对方啜泣或掉泪时,我们通常会对自己的无助而感到坐立难安。然而,哭泣是人体尝试将情绪毒素排出体外的一种方式,而掉泪则是疗伤的一种过程。
4.勇敢挺身而出。当朋友、家人陷于情绪或身体的痛苦之中时,很多时候,我们为自己不知该说什么而感到困窘,其实没关系,你可以老实地说:“我不知道你的感觉,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但是我真的很关心你。”你可以适当表达自己哀伤的情绪,陪着流泪也无妨。你还可以选择用短信或者书信的方式,来表达你的感觉和想法。
5.提供实用资源。不需要帮别人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可以尽力提供可用资源——别的朋友、专家、朋友的朋友,来帮助他们找到答案。可以为对方打几通电话,连结人脉。也可以找相关的书籍给他们阅读,或是干脆提供一个躲避的空间,让他们得以平静地寻找自己的答案。
6.设身处地、主动帮忙。当我们问:“有没有我可以帮忙的地方?”有时候有答案,有时候他们也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忙。然而,人们有时会对自己真正的需要开不了口。设身处地去考虑人们可能需要的协助,是有效助人的第一步。
7.善用同理心去关怀对方。切记需先耐心听完别人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对方有益?
8.切忌不说的几句话。不说,时间会冲淡一切;不说:不要难过,你要坚强,不说:我了解你的感受。不说:节哀顺变,不说:你还有另一个孩子。切忌不做的几件事:不与对方争论,或企图改变对方的想法;不因为好奇而发问,注重对方隐私,不阻止对方重复诉说灾难状况。
王 凰 摘自2008年5月21日《参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