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智]朋友
作者:杨 早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孔夫子训诫后世的中国人说:“不友不如己者。”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不如己”。才强者必做,反过来,才弱者多逊,才强者以气魄胜,才弱者以气度胜。两种人交往,若趣味相近,遭遇相似,往往能够相得益彰。反倒是一山不客二虎,才强者之间疏离、反目者,比比皆是。
       据说李白与王维同居长安多年,却从无交往的记载。反而是比李自小好些年纪的杜甫,上赶着去崇拜李白、思念李白。虽然常常被太自戏谑,两人总算维持着不错的交谊。
       闻一多与朱自清,情形与此颇为相似。
       众所周知,1946年闻一多被刺后,朱自清在义愤与友情的双重驱使下,将余生中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闻一多全集》的编辑工作。他不仅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来搜集遗文,编撰校正,还发动清华中文系全体同仁,分抄分校,连闻一多的一部分遗稿遭了水渍,他也亲自着人揭页,抄写。直到去世前两周内,朱自清还手抄了四篇闻一多的佚文,以补全集之缺。《闻一多全集》出版于1948年8月,出版之时,即是朱自请的长逝之耳。
       但在赞美这伟大友情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相交的毕竟是两个血肉之躯。那些有点晦暗的细节,无损传奇般的交谊,却更能让我们理解当时的心境。
       闻一多是诗人气质的,才华横溢的。而朱自清是内敛的,低调的,内心常带有自卑与焦虑。从演讲风格就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闻一多年轻时口才并不佳,曾因演说成绩不好而降等,自此认为是“大耻奇辱”。苦练演讲。在严寒的冬夜,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成了一位“少有的天才的宣传鼓动家”。朱自清则不然,他在五四运动时期便已加入“平民讲演团”,后从教近30年,上课时仍不免紧张得时时“用手帕揩汗”,一旦说错话,“总不免现出窘迫甚至慌乱的神色”。他上课时不大敢讲自己的观点,总是引述别人居多,曾有学生当面对此提出疑问。为此,他的课经常选的人极少,他也常常为此忧虑。
       闻一多是李白,朱自清是杜甫。十多年中,两人性情相投,两家过从甚密,却也时有龃龉。从留到现在的文字资料看,伤害往往是发生在朱自清一面。
       1942年8月29日。朱自清在日记里写道,“昨日闻太太问一多余任教授是否已十年以上?她想不到回答竟是肯定的。由此可了解闻家对我有什么印象,我将振作起来!”
       有这样一团疙瘩横在胸中,会让人对琐事更加地敏感起来。第二年的9月6日,闻一多的孩子不告而取,从朱自清书桌上拿走了西本书。朱自清显然将这一举动看做闻家对自己的蔑视,“忍之又忍”,并且怀疑闻家孩子“并无全部归还之意”。18日,他的预想确认了,闻的孩子还来了三本书,却设有杰克伦敦的那本。朱自清失望地记道“想来那本书是丢了。”最让他不高兴的,是闻家孩子的态度,他是乘朱自清不在的时候来还书的,而且“只字未提丢书的事”。
       可是,这些伤害并未影响到朱自清对闻一多的佩服,他的日记里照样充满了“晚间听一多演讲,妙极。非常羡慕他”、“一多未能来国文讲评课,甚遗憾”等等对闻一多的赞誉。在对学问的虔诚、对才能的欣羡面前,个人的自尊,似乎总是退居第二位,虽然也不曾忘却。
       闻一多被刺后,朱自清立即致信闻一多夫人,除了表示愤怒和遗稿出版事,他还慨然承诺,“学校方面我已有信去,请厚加抚恤。朋友方面,也总该尽力帮忙,对于您的生活和诸侄的教育费,我们都愿尽力帮忙……”
       一死一生,交情乃见。
       孔夫子还有一句话,是“其贤可及,其愚不可及”。这话后来被人用反了,变成了专骂笨伯的“愚不可及”。读读历史,看看周边。当会明白,闻一多的“贤”是有很多人努力,也会有人达到的境界,朱自涛的“愚”却如清风雅奏,春梦易逝。这才明白为什么《朱自清纪念集》的题名,会是这样六个字,
       最完整的人格。
       杨衫 摘自《随笔》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