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童话
作者:梁 晴

《青年文摘(彩版)》 2008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女儿读初中的时候,我和她有一次闲聊,聊到了丹麦童话。
       我对她说:“你小的时候听《海的女儿》,听得眼泪都下来了。那是小公主变成泡沫的时候吧?”女儿说:“才不呢,是小公主不忍心杀王子,把刀子丢到海里去的时候。”
       我有点意外。听这个故事时她才两三岁,那时她已经知道故事的什么地方最具悲剧性了吗?
       女儿仿佛憋了十几年的抱怨,此刻得以迸发:“童话怎么可以这样教育小孩子呢?怎么可以要人这样委屈自己呢?”
       
       我非常吃惊。“可是,你总不至于认为应该杀了王子,好让小公主做回小人鱼去吧?”
       她执拗地说:“我当然不会主张杀王子。但是一个好女孩就一定得让她承受悲剧的结局吗?”
       “那倒不一定。灰姑娘不是就得到了一个喜剧的结局吗?”
       “灰姑娘是另一种悲剧。她的资质高于现状,她的精神世界优越于现状,而实际上她又是心甘情愿地屈从于现状的一个女孩。如果没有上天制造的机遇,她不就得一直是个灰姑娘吗?”
       我又一次无言以对。
       “灰姑娘为什么要在后母和后母的两个女儿面前自甘卑微?难道她不是家里的主人吗?她爸爸又不是对她不好。爸爸到城里去,问大家要什么礼物,后母的两个女儿都要珠宝,偏偏她什么都不要,只要爸爸途中森林里的一截树枝。”
       我说,正因为灰姑娘清纯而活泼,所以打动了王子,使她在他面前充满了非同凡俗的光彩。女儿笑起来,“王子第一次见到灰姑娘的时候,她恰恰是一身盛装,连鞋都是水晶的嘛。”
       不错,她还乘了一辆金碧辉煌的马车,虽然马车是南瓜变的,但我不得不承认,灰姑娘并非是靠本色的魅力赢得了王子的青睐。
       既然灰姑娘也需要世人瞩目的幸福,她的确没有必要在以前的岁月里,故意扮演一个与红尘无关的角色。
       女儿说:“《灰姑娘》其实比《海的女儿》悲剧色彩更浓。《海的女儿》结局虽然悲壮,毕竟颂扬了人性的美;《灰姑娘》以喜剧的形式收场,宣扬的却是人生的消极和伪善。”
       “那么卖火柴的小女孩呢?你有没有为她一掬同情之泪?”
       “一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悲的,也就罢了。”
       “《皇帝的新衣》从头到尾都很可笑,是不是也不值得一说?”
       女儿说:“那不同的。这个故事虽然表面上可笑,实际上很令人悲哀的。”
       “你可怜皇帝落到了那样一个不堪的境地里,是吧?”
       女儿点点头,说:“我这么多年一直在替他想,总不至于真的全裸吧?裤衩总还是会穿的吧。”
       “裁缝怎么可能漏掉这最关键的一件?他们不是从里到外都给他换上了‘新’的吗?”
       女儿激烈地反驳:“怎么会呢?那么高贵的绸料做裤衩?多不合常理呀,再说也不舒服嘛!”
       我禁不住大笑。一直高举批判武器的女儿,此刻终于掩藏不住她的童心和稚气,还有她拼命要抵挡住的一件东西—善良。
       从那一次的闲聊之后,我一直学习用另外一种眼光重新阅读童话,同时不得不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给孩子们讲童话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真正地有所估计吗?
       我真的不再敢居高临下。
        付正//摘自2007年7月26日《黑龙江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