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观点]脆弱的中国环境,拿什么来保护你
作者:且 东

《中外书摘》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类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够延续和健康地发展。而中国的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社会发展阶段等,决定了其生态环境状况跟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然有一段距离,具有其脆弱的一面。
       中国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和丘陵,国土面积的33%是干旱区或荒漠区,国土面积的70%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是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国家,国土面积的55%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国土面积的35%正遭受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影响,而国土面积中只有14%是种植耕地。这些自身拥有的自然结构和地理特征,显示出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不足。
       2005年1月27日,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瑞士达沃斯正式对外发布。芬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中,名列第一位,第二到第五名的国家分别是挪威、乌拉圭、瑞典和冰岛。而倒数前5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朝鲜、中国台湾、土库曼斯坦、伊拉克和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位于133位,全球倒数第14位。
       目前,中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十分突出。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大面积水土流失的危害,已经逐渐扩散到全国耕地面积的1 / 3,基本上所有的湖泊和500多条主河道,都受到面积达82%以上的污染。另外,城市空气中悬浮的微粒造成的污浊空气,日平均值比国际标准高出了10倍以上。而被称作“母亲河”的黄河下游,一年中至少有200天应该改名为“母亲沙滩”。
       长城从丹东虎山到嘉峪关全长是7000多公里,但是多数的地段都已经被流沙埋在地下了,如今只有1 / 3残破不全,还有1 / 3早就不复存在。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但是,目前也只剩下83个湖泊,就连江汉平原的湿地面积也减少到了原来的75%,蓄洪的能力降低到了原来的80%。天然的渔业资源减少超过50%,捕捞量仅为60年代的1 / 3,大型经济鱼类基本上已经绝迹了,而整个长江中下游,因为围垦而消失的湖泊多达1000多个。
       2004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那天,中央电视台报道渤海的渔民正面临着无鱼可捕的局面。如果对这样的情况不予以治理,那么在十年之后,渤海将会变成“死海”。就在这一天《南方日报》还报道了围海造田、无序采沙、人工排污、人工养殖,越来越多的人为活动正在对珠江口的环境进行着破坏,致使珠江口海域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严重的污染区。
       珠三角滨海环境的问题不容乐观,有专家根据目前珠江口海水淤积的程度预测,照这种情况下去,60年后的珠江河道将无法通航,假如不及早对其进行治理,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另外,根据央视的报道,全国人大环资委组织了新华社的记者,对淮河流域的污染状况和防治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淮河的污染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反弹,淮河流域的1.7亿人口,守着这条淮河却没有水喝。算来淮河治理也有十年,投入的资金也有几百个亿,但似乎收效甚微。
       1990年到1999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显示:中国近海累计发现赤潮200余起,平均每年20起。2000年发现赤潮29起,2001年77次,2002年79次,2003年119次。而2003年“中国近海海域环境质量公报”显示:营口、盘锦、上海、嘉兴等近海海域的污染都是比较严重的,全部为劣四类水质,而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水质也同样较差,也均为劣四类水质。
       2005年全国20多个省市区开始实行拉闸限电的行动,这警示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能源瓶颈的现实。资源、能源、环境三方面的限制正全面地向人类逼近。
       在能耗的三大领域里,工业方面,耗能大户包括建材、有色金属、电力、石化、合成氨等。从钢铁工业上看,欧洲吨钢能耗是750公斤标煤,而中国却高达897公斤。在交通方面,中国的汽车技术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油耗更是高出20%以上。
       在建筑方面,中国目前房屋的建筑规模是世界第一的,但是截止至2002年时,中国的节能型建筑面积仅为2.3亿平方米。大约只占了总面积的3%左右,而其他的97%都是属于高耗能的建筑。和在同一纬度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冬天要更寒冷,夏天气候则湿热,而房屋的保温隔热性能却很差,墙体、屋顶和门窗的单位面积传热量要高出别的国家2—5倍,采暖能耗要高出3倍。也就是说,中国每吨能源产出效率相当于美国的28.6%,日本的10.3%。同时,中国也是高排放地区,现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位于世界第二而且还在加快速度,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高度关注。
       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稀缺的国家,在目前发达的国家中,人均原油消费水平是1吨,日本的人均原油消费水平是2吨,美国是4吨。如果按照人均1吨的数据来计算,在2015年中国的人口达到14亿的时候,年原油消费量将是14亿吨,但到那时中国国内的原油生产量则是2亿吨,全球的可贸易原油量是16亿吨,而让全世界将3/4的原油分给中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30%的煤炭,取得了全球4%的GDP。新中国成立的50多年来,GDP增长了将近10倍多,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一万元GDP增长需要5万元的投资。
       2004年,亚洲第一大沙漠水库——甘肃红崖山水库枯竭。依赖此水生存的“沙漠楔子”、“沙海之舟”、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的天然屏障——民勤绿洲陷入生死边缘。
       传说因为大禹治水而形成绿洲的民勤,如今放眼望去,那一亩亩的良田变成了荒漠,那一个个的村落变成了废墟,还有那些背井离乡的生态难民。一些专家预言,十几年之后民勤绿洲就会消失,而这里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之后,北方的巴丹吉林、腾格里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将会连成一片。这个中华民族的北方发源地,将成为沙的前沿和沙的海洋。
       面对曾经采取的“保护长江万里行”的活动,一些专家在考察后直言不讳地说:“长江水系已陷入深度危机,若不及时拯救,10年之内,长江水系生态将濒临崩溃。”在长江流域里,人为的因素是尤为突出的,企业想要取得“污染权”几乎不费吹灰之力,这当中也是地方保护和环境腐败在作祟。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引进的各种项目,基本上都是污染严重的工业,可以形容成“企业林立,排污口密布且大都直排入江”。
       数据显示:2003年的长江流域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年排放量已经高达250多亿吨,其中90%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到长江中的,导致长江水的自洁、自调功能逐渐丧失,长江里珍稀的动物逐渐灭绝,沿江的居民饮用水开始恶化,而且在污染严重的沿江城乡里癌症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人们身上。
       2005年黄河的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了断流,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地区的湖泊干涸,湿地出现严重的退化。最近几年来沼泽地大面积的消失,冰川融化,“千湖之县”玛多县境内的众多湖泊水位逐渐下降甚至干涸。猖撅的鼠害造成了大面积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这就是“中华水塔”三江源的现状。专家认为,三江源生态的恶化,对“两江一河”中下游地区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湖区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湖泊数量最多、面积最大的内陆高原湖区,它的面积占了全国湖泊面积的一半。近年来青藏高原有30%以上的湖泊干化成盐湖、干盐湖,仅就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青海湖来说,最高一级古湖堤高出现在水面约100米左右。
       对于青藏铁路、三峡等重大工程来说,青藏高原水循环的变化对其具有很大影响。这些工程还不可避免地对有关水资源,如两江一河,甚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水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根据气候专家的分析,青藏高原的水变化对东亚的气候变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有一天,中国的百姓再也吃不到本国产的黄鱼,或者听说中国近海已经不产鱼时,不知道人们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觉?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大惊小怪,可是,事实上人们现在基本上已经吃不到渤海一带的带鱼了。近岸的海域水质严重污染,最近几年赤潮现象频繁发生,沿海的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已经消失,海洋的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摆在眼前的事实了。
       而使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海上过度的开采和捕捞。有专家认为中国90%的海洋污染物是来源自陆地和陆上的人。
       而在陆源污染中,生活和农业的污水已经超过了工业排出的废水,变成了海洋的第一大污染源。其中最严重的是大江大河污染物的注入,如海河、淮河、辽河、珠江甚至是黄河和长江。这样,治理海洋污染就与治理河流污染归结在了一起,治污呈现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状。中国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至少有200多处,其中渤海和黄海的沿岸就有100多处,其他的则是分布在东海、南海沿岸。虽然,能够保护渤海的法律法规就有70多种,可是现实中的情况却依然在不断地恶化。
       水利部专家曾经发出警告:如果不对这些现象加以有效防治的话,黑土层很有可能在50年之内消失,黑土地也将成为另一个黄土高原区。
       人为的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制约,使黑土地的水土流失现象日益严重。根据测算,照这样的水土流失速度,黑土地现有的耕地黑土层,将会在40—50年内全部被剥蚀。而东北的黑土区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就是因为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的肥沃黑土区。但是,东北的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也已经达到了4万多平方公里,占黑土区总面积的40%。最初六七十厘米厚的黑土层,现在也就只有二三十厘米厚了,有些地方的黑土干脆消失殆尽,只剩下黄土,连生产的能力都丧失了。如此严重的水土流失,还导致了东北的水旱和风沙等灾害的频繁发生。
       川西的森林区,由于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了气候的异常,致使四川盆地伏旱三年两遇,而且频繁出现暴雨、冰雹等灾害。长白山的森林更是逐渐减少,引起了区域性的气候失调,水土严重流失,大兴安岭森林的破坏导致了呼伦贝尔草原气候恶化。
       还有那场发生在1998年的特大洪灾,一些专家始终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森林环境大规模被破坏导致的。
       贵州省再次将45万的生态难民搬迁,其中的原因就是“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根据报道,贵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了35920平方公里,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20.39%,其中有85个县的石漠化现象“非常”严重。更可怕的是,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继续扩展。石漠化是喀斯特生态和人相互作用而产生出来的,严重的地方会寸草不生。而贵州就正面临着无地可耕的局面。中国目前的土地上再也没有任何一块地方,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了。
       政府和一些专家觉得,南水北调的成败关键就是治理水污染问题。现在离2007年东线通水还有一段时间,北方的几个缺水城市都已经开始提前“堵水”,不要东线水。
       如果不去考虑工程中会涉及的沿线污染问题,那么南水北调的工程无疑是沿线经济发展的一个良机。不过,随着沿线的农用水、工用水的逐渐增多,污染源也将会迅速的增加。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从地方上的表态来看,大家都对“清水走廊”的未来前景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南水北调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和缓解北方生态的恶化,没有人希望事与愿违、引来污染。而国家提出的“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又会被如何贯彻下去,这同样是一个未知数。
       生态危机正在一步步紧逼人类,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进一步关注和治理无可置疑地是未来发展的大事之一。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念,逐渐地恢复生态环境的自身调节功能,将人为的破坏减少到最低限度,也许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