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幕后]学校凶猛
作者:万 一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看到一个知识问答类的电视节目,形式和王小丫的“你确定吗”类似,不同的是所出的题目全部来自小学的内容,选手都是比较有成就的成年人,有些还号称小学六年全是三好学生。我兴致勃勃地看了两场,结果这些选手全都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甚至有十分过分的,竟然四个问题一个也不会,直接被淘汰。为了增加羞辱的程度,旁边还搞了一批小学生同时答题,他们的答案往往全部正确。
       这些参加知识问答的选手可都是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结果却是这样,让人难以接受。
       后来我老婆一句话道破天机:因为我们上学时学的尽是些用不上的东西。比如,节目里有一道语文题,让参赛者写出“纸鸢”的“鸢”字,你一辈子有几次机会写这个字呢,况且那东西我们早就改叫风筝了;另一道题是让参赛者写出“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这种传说中的植物你可能根本没见过,估计以后也不会见到。有一道数学题是这样的:103是哪两个质数的和。自从离开学校,我还没有使用过一次质数的概念呢。历史题有一道“烽火戏诸侯的是谁”,我在夏桀王、殷纣王、周幽王之间徘徊了半天,这三个王八蛋好像都是能干出这种事的人。最不可思议的是有一题问“比”字的第四划是什么,太高科技了……总而言之,如果你不是恰好有个上小学的孩子要经常辅导,还真不太容易过关。
       遥想我们念书的时候,学习基本上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试之后,就立刻用光速将之遗忘。因为95%的所学在未来的日子都不会用上,尤其碰上我这种出了校门就改行的。前几天,翻出大学毕业论文,除了对标题还有点印象,其他的就完全和我无关了。那篇论文是对中国润滑油市场做的一个调研,当时壳牌还没有进入中国,我的导师从德国接的这个活,现在看起来,其实就是个很简单的事儿,基本上是体力活。在导师的英明指导下,我把这点小屁事写成了数万字宏大叙事具有史诗格局的毕业论文,后来德国人来了,只拿走了其中两千字不到的数据。
       参加电视节目跟小学生PK是一件自取其辱的事,去除掉制作者为了追求难度、搞奇巧淫技的成分,它倒是从另一面用事实教育了我们:不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认识三千个汉字、会四则运算、大致搞清楚古装电视剧里的朝代、知道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是基础教育留下的仅有成果了,你存身立命的本事大多不可能在学校里学到。
       李红兵摘自《新世纪周刊》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