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趣]小吃通大道
作者:汪 朗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1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中国从古到今,拿吃喝说事儿的很有一些。最著名的就是老子的那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那年头还不懂得把文章抻长了挣稿费,这话说得实在有些苟简,叫人摸不着头脑。后人的解释还明白些。宋代范应元的注解是:“治大国者,譬若烹小鳞。夫烹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原来小鲜是指小鱼。小鱼在锅中煎熬时,不能经常翻动,否则就成了一锅粥。治理大国,也要如此,不可随意干涉人民的行动,也不可常常改换号令,因为国大民多,稍有变动,便会惹起很大的扰乱。这倒是与现在某些的说法暗合,让看不见的手主事儿,政府不要瞎搅和。
       
       不过,老子大约也属于远庖厨的君子,不晓得即便是烹小鲜也不能完全听之任之,无为而治。否则,这鱼一面焦黑了,另一面还是生的,怎么吃?因此,司厨者必要时也得翻腾翻腾,时髦话叫调控。
       中国的厨师虽然没有把自己的行当与治国方略扯在一块,却颇知调控之道。京剧大师兼美食家齐如山当年在家中宴客,席间有一道小吃爆肚儿。齐先生见厨师做毕,不禁问道:“是不是生了点儿?”厨师答道,爆肚出锅后,从厨房到餐厅要走过几进院子,此时正值盛夏,路途之上还能保温催熟,等到上桌时,火候正好。如冬天则不能如此。一道爆肚儿,制作时竟然还要估计天时地利,瞻前顾后,就其运作的精细而言,格林斯潘调控美国经济,恐怕也难如此。
       北京有许多小吃,像熏猪头肉、白水羊头、炒肝儿、卤煮火烧、杂碎汤,都取自下水。经过有心人多年琢磨,精心烹制,这些下脚料居然成为大众美味。其中佼佼者,为爆肚儿。当年梁实秋先生留学美国,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此物。待到他学成回京,居然连家也顾不上回,把行李寄存在车站,先跑到馆子要三份爆肚儿,盐爆、油爆、汤爆各一份,酒足饭饱后才回家。梁先生说这顿饭是“平生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不能忘。”
       盐爆也称芫爆,因在烹制时要加入香菜即芫荽而得名。芫爆与油爆同属爆肚儿系列中的贵族,多在饭馆中制作。平民小吃是汤爆,也称水爆。其制法是将肚子分割加工,放到滚水中滚几下,迅即起锅,蘸作料食之。
       虽说是平民小吃,水爆肚儿在制作上却不容马虎。原料要用当日的鲜肚,不经冷冻,而且以羊肚为上。将鲜肚仔细洗净之后,分割成肚板、肚仁、肚领、食信、散丹、葫芦、蘑菇、蘑菇头等不同部位,然后分而爆之。爆时必须水大火旺,各个部位在滚水之中逗留时间,多则十几秒,少则只有几秒,因此非经多年历练难胜其任。当年爆肚界也有“四大天王”:东安市场的爆肚冯、爆肚王以及前门外门框胡同的爆肚杨、天桥的爆肚石。各靠一技之长,占据一方市场。像爆肚儿冯能把牛羊肚分解成十三样供食客选用,配制的调料绝对不加味精,保证原汁原味。前几年爆肚儿冯的后人在北京东直门里再树招牌时,不少七十多岁的老者赶来重温旧味,用牙床与爆肚儿较劲儿,那股执著精神着实令人感动。
       吃爆肚儿也有讲究,肚子的不同部位食之齿感不同。有的脆,比如肚板、食信,食之齿间嘎嘎有声;有的韧,如肚蘑菇,吃起来像嚼胶皮,只能囫囵吞下;也有的嫩,像散丹、肚仁。吃时应该从粗到精,嚼不烂的在前,细嫩者殿后,如此方能渐入佳境。只选散单、肚仁之类的细货,那是外行吃法。
       从爆肚儿烹制上,确可悟出不少治国之道。不过,如果让精于此术者去当总统,一准儿砸锅。反之亦然。北京有两句话说得透彻:一句是隔行不隔理;另一句,隔行如隔山。
       李宏摘自《衣食大义》中国林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