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黄妈妈送子应征 等
作者:佚名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07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黄妈妈送子应征
       1954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黄继光烈士的母亲邓芳芝,听到征集补充兵员的消息后,就曾多次想起继光儿的英雄形象。她想:为了保家卫国,为了解放台湾,我应当把小儿子继恕送去参军。
       1月,黄妈妈从省里开会刚回到家,得知继恕已在全县青年民兵代表会上写了应征申请书,高兴地说:“好孩子!你若没申请,我还要替你抢个先哩!”
       后来黄妈妈又在继光乡青年团员大会上向大家讲了送继恕应征入伍的决心。继恕也立刻在会上报了名。这时,会场上响起了一片“我报名!”“我报名!”的喊声。在英雄的母亲和弟弟的带动下,继光乡有近百分之八十的适龄青年都报名应征了。
       在继恕离开家乡的前夜,黄妈妈用慈爱的眼光望着儿子说:“你哥哥为人民立了功,你要向哥哥学习,记住,你是英雄的弟弟。”继恕激动地说:“我想到继光哥哥时,什么困难都不会怕。我一定要学习他的英勇精神。”黄妈妈还和即将走上保卫祖国岗位的儿子互相定下了勉励的条约。
       第二天,黄妈妈亲自把儿子送到区上,并亲手给儿子戴上了两朵大红花。
       1955年3月15日《陕西日报》
       黄继光遗照之谜
       黄继光用身体堵枪口的故事,好几代中国人耳熟能详。近日,一位当年与黄继光同在一个部队服役的谢万丁老人,公布了黄继光的五张遗照,其中四张的背面写有“黄继光堵枪口照片”的字样,有两张为正面全身和半身照,照片中人靠在树上,胸膛被子弹完全打烂,呈蜂窝状,能看出此人长着圆脸。第五张照片上是两位女卫生员正在给遗体包裹白布,照片的背面写着:“护士为黄继光烈士穿衣。”
       为确定此组照片的真实性,记者找到了当年给黄继光收殓遗体的女卫生员王清珍和官义芝。王清珍回忆说,黄继光遗体抬下来时,她只看了一眼就忙工作去了,究竟给没给黄继光拍照她已不记得了。她觉得照片上的人很像黄继光,但不能肯定。她认定,照片不是在堵枪眼的战场上拍的,而是在卫生所附近拍的。因为卫生所附近有树有草,还有一条小沟,而战场上没有树木。
       记者又找到了官义芝。官义芝说:黄继光遗体是在上甘岭战役结束后的一天上午运到卫生所的,一个男同志为黄继光拍了很多张照片,有趴着的、立起来的、穿好军服的,还有装进棺木的。
       记者拿出黄继光照片请她辨认,官义芝肯定地说,就是这几张!
       谢万丁愿意将照片捐赠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以激励后人。
       2007年4月28日新浪网
       “邮”来的小姑娘
       1956年5月6日,守卫在祖国南方的人民解放军某部营房里,忽然来了一位戴红领巾、穿花衣服的小姑娘。她进了营房就找她的爸爸林吉相。当她知道爸爸已经调动工作时,急得说不出话来。
       接待她的助理员在她的书包里,发现了几封信:
       “林吉相同志:关于你的小女孩去部队的问题,我们可以介绍给安东—北京间的乘务员,求他们协助照顾。你的小女孩没有旅行过,必须对她进行安全教育。但这些都由我们负责,不必挂念。安东站客运室”
       “安东开十四次车长同志:部队林吉相的小女孩(十周岁多)由安东去樟木头,她是乡下小孩,家住辽宁省庄河县一区大堡集体农庄,没出过门,希望您将她安置一下。她带旅费八十元,由安东购票,剩下四十三元七角八分。安东站客运室。5月1日”
       “5月4日,一零三次列车交下小女孩一名,并有人民币三十四元二分。汉口站客运室经手人李寿。”
       “希望六一三次车长代购樟木头至惠阳汽车票,樟木头站长代办一切乘坐汽车的手续。到达惠阳以后,希望惠阳汽车站负责同志将小女孩转送当地驻军军人招待所。附:人民币二十九元八角三分。广州站客运室”
       助理员高兴地说:“原来小姑娘是从东北来的啊!”周围同志听说“邮”来个小姑娘,都跑来争着看。都说:“八千多里呀,小姑娘跑了大半个中国!这里出了个小旅行家。”小姑娘也和同志们笑个不住。
       经过部队几个总机的接转,电话终于打给了少尉助理军医林吉相。
       原来林吉相1945年冬从家乡参军以后,只和女儿见了一面。后来他爱人也来到部队,由于他们常挂念孩子,林吉相便鼓起勇气给安东车站客运室写去了一封信。
       1956年6月9日《解放军报》
       秦岭深处的邮递人
       马小军是周至县板房子邮政所的,全所就他一个人,负责板房子乡和厚畛子镇全部邮件的送递工作。那里夏天多毒蛇,春冬时节下山的野兽多,村民居住又很分散,但马小军坚持将每一份邮件都尽可能快地传递到乡亲手中。而最远的投递点当数老县城,有一百多公里,尽管有时只有一份,马小军也照样去。
       从1996年起,上班十年,马小军的摩托车实在烂得骑不成了,只好买新的,花了四千多元,是他月工资的七八倍。而摩托车一个月光油钱就要一百五六十元,都得他自己掏钱。待遇低,马小军也动过离开的念头,但他想来想去,还是舍不得,这些年,他几乎认识所有在邮区生活的人。
       2006年12月17 日《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