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审美]回到古代去
作者:陈 漠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04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人物
       这个游戏一开始会要求你选择一个角色,就像所有的网络游戏一样,你要么成为武士,要么成为巫师,或者游吟诗人。在这里,我们有这样几个角色。
       首先是匠人。
       在较为成熟的明清时期的江南,纺织业、稻米加工、酿造业、建筑业和金融交换都相当发达,在这些行业里,你大可成为千千万万个工匠中的一个。
       最发达的还是纺织业,乾隆时期,南京拥有3万张织机、苏州则拥有1.5万张,城市中的劳动力市场也很兴旺,找工作难的呼声并不比如今的大学生更强。如果被雇用,可以订立长期合同,也可以短期,或者逐日支付工资。
       从这时候开始,你应该感觉到被规则摆布不是那么愉快了,不过也有好消息,这个行业的报酬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怜。
       有一位清朝官员曾描述说,年仅七岁的女孩子可以靠纺棉纱养活一个成年人。也有记载说,有两位寡妇是致富能手,不仅养活了自己,偿还了债务,还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如果你聚集了一定的财富,那么,你也许可以选择做一个小手工业主,或者说机户。你从大商号那里得到原料,生产后再打上大商号的商标,然后,按件计酬,获得挣利润的快感。
       再往上爬,你就成为大商人了。苏州拥有巨大的商品市场,到处都是酒馆、茶楼、店铺,1688年,苏州至少有132家木材商店,1710年苏州有79家首饰珠宝店,1820年连卖蜡烛的商店就超过了100家。
       一个叫朱佑明的织工家庭出身的人,通过投机倒把成为了巨富;一个叫孙春阳的人,最初开了个小食品店,最后发展成连锁店,连清政府都向他发订单。
       或者,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士人。
       这是一种奇怪的职业,明清时代的江南人士要么放浪形骸,要么弃学从商,或者干脆混迹草民当中;这是一个拥有很高道德威望,却经常被卷入政治风波的职业。
       生活
       选定了职业,你就要开始城里的生活了。
       那么,你先要找个地方住。那时候的苏州,官员们居住在西南角;精英们居住在西北阊门内。这两个地方别说住,你就是想去逛两圈都是奢望。
       阊门外是商业区,倒也适合你。不过,你或许也会考虑在东边的贫民区找个地方落脚。
       在城里住,有一些麻烦。苏州有一套复杂的巡夜制度,要召平民参与。因此,你工作一整天后,晚上回到家,又要去参加这个义务巡夜队搞上一整夜,这也许会令你崩溃。
       而且,你还发现,你自己家里压根儿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入小偷的眼,富人们花了钱,不用义务巡逻,那么,你有什么热情熬通宵来保卫他们的财产呢?
       好吧,你最终接受了这些,那么住下来。租房或买房都有可能带来莫名其妙的负担。
       比如,在杭州有一种叫“间架税”的说法,就是说每多少间房要出一个劳役,官员和富人可以用钱来抵挡过去,而百姓则需要服劳役。请记住,你有可能就是那郁闷的老百姓之一。
       在嘉兴,还有一种叫“门摊”的税,按住宅估价的比例来征收。租房住的人,大都是流动人口——你有可能也是“流动”的,征税是个大问题。即使收到了,你也不高兴。而官员、富人和房东总能想办法逃脱,最后负担就都压在贫民身上了。再次请你注意,你有可能就是那贫民。你可能每天都怨气沸腾。
       组织
       如果没有这种烦人的事,城市生活倒也是美妙的。不过,生活永远不会风平浪静。
       1582年,杭州发生了一件打乱城市规则的事情。一个叫丁仕卿的读书人不满间架税,煽动市民跑到权贵的住宅放火,拒绝与当局和谈。当然,最后的结果谁都知道,暴乱被镇压,老丁等一批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随之而来的是,间架税取消了。
       1601年,苏州因为新设立了税收,招致市民反对,发生了大学生示威活动,无人去工作,无人去上学,府学的生员——大学生的参与,使活动变得更有组织性。
       由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大量的外地人和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中有不少人到了城里后还是失业者,屡屡被置于生活破灭的边缘。
       外来人口向来得不到本地居民的信任。流动的人们于是自发形成了各种组织,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比如踹布匠,一种专门用石块压碾棉布的职业,形成了团体。他们加工一匹布可得到一文钱,但一个月他们要支出36文钱用于生活。他们被当地居民歧视,在枫泾镇曾发生这样的事件,当地人纠集起来屠杀了数百个踹布匠……
       至于你呢,到了这里,你也许觉得游戏结束了,其实远未结束……
       当然,我之所以描述这些,是希望把这些游戏片段、资料串起来,希望大家看到城市生活的复杂面——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小宇宙,而每个城市里的人都在被背后的规则所控制,不由自主地生存。
       于丰丰摘自《新周刊》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