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世界富豪们的奢华婚礼
作者:于 夫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如果你的钱多得数不清,那么,你会为自己操办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呢?《福布斯》评选出了本世纪五场最奢华的婚礼。
       印裔富豪嫁女花掉一架“空中客车”
       本世纪最排场的婚礼发生在2004年6月22日,地点是法国巴黎。排行世界第五的英国首富、印度裔钢铁大亨米塔尔,用一场6000万美元的婚宴,嫁掉了他的掌上明珠,那个幸运的新郎是伦敦银行家阿米特·布哈提亚。
       米塔尔将婚礼地点选在巴黎,仅有1200位宾客有幸收到了请柬。这份装在一个小银盒里的请柬,厚达20页,上面印着许多印度传统的爱情诗。米塔尔包下了巴黎五星级酒店“洲际大饭店”的600个房间,并临时把饭店一层改为一个大型美容厅。
       正式的婚礼仪式是在巴黎东郊的“子爵堡”举行的。这座17世纪的古堡堪称法式园林的杰出代表,据说因为它比凡尔赛宫更漂亮,当时还引起了国王路易十四的嫉妒。整个宴会共喝掉5000多瓶法国名酒——“木桐·罗吉德堡”葡萄酒,仅此一项就花掉150万美元。更让女宾客惊喜的是,婚礼结束时,她们每人都得到了一小袋精美的珠宝。
       这真是一场奢华至极的婚礼,有人估算其成本竟然相当于一架“空中客车”A320客机的价格。印度发行量最大的《展望》杂志以《爸爸,给我买下埃菲尔铁塔吧》为题报道这场婚礼。
       纽约地产大亨“空手套新娘”
       排名第二的奢华婚宴是2005年1月纽约地产大亨特朗普为迎娶第三任妻子而举办的。这场婚礼虽然同样充斥着各类奢侈品,却只耗费了男主人几百万美元。特朗普深谙“交易的艺术”,在操办婚事时充分利用自己的名气“拉赞助”,甚至专门请了三位公关代表,最终办了一场“打折”的实惠婚礼。
       新娘的婚纱是这场婚礼的最大看点。这款婚纱上面镶嵌着1500颗水晶和钻石,拖地长裙有四米长,面纱则长达五米。28位女裁缝用了1000个小时才将它缝制完成,镶钻石又花了550个小时。这件婚纱有27公斤重,售价在15~20万美元之间,特朗普凭借私人交情仅以不到半折的价格就将其拿下。特朗普还送给娇妻一枚15克拉的钻戒,这枚售价150万美元的戒指,也只花了他一半的价钱。
       特朗普把婚礼安排在自己的玛尔拉格俱乐部举行。这个俱乐部占地700多公亩,共有118个房间。它最引以为骄傲的是一个造价高达4500万美元的超豪华舞厅,1000多平方米的地板全部由大理石铺成,装饰线条则是用24K黄金制成,仅此一项就用掉700万美元。包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英国王储查尔斯、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拳王阿里在内的420位社会名流,来到这里参加了特朗普的婚礼。特朗普在无形中为他的玛尔拉格俱乐部做了个免费广告。而特朗普在餐饮业的朋友也积极给他“凑份子”,结果婚宴上的吃喝等开销几乎都是免费的。此外,这对新人还收到了数百份价值不菲的礼物,价值8500美元的瓷果篮儿、4000美元的纯银咖啡壶,如此等等。
       不过,特朗普最大一笔婚礼收入还是他与全球最大图片商签下的一纸合同——他将婚礼照片版权以天价独家卖给了对方。
       这样算下来,特朗普几乎没掏自己的腰包,就赚来了一个新娘。
       “时尚教皇”导演“费加罗的婚礼”
       对于特朗普的精打细算,法国首富、“时尚教皇”、LVMH集团总裁阿尔诺肯定会表示不屑。结婚这般浪漫的事怎能充满“铜臭味”呢?所以八个月之后的2005年9月,阿尔诺为女儿戴尔芬操办了一场堪称“世纪经典”的浪漫婚礼,时尚教皇亲自为特朗普示范了什么叫“格调”。
       阿尔诺将婚礼地点选在法国著名的巴扎斯大教堂,这里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5000枝白玫瑰将大教堂装扮得圣洁而浪漫。阿尔诺的嘉宾名单几乎将时装界的重量级人物“一网打尽”,嘉宾们个个“披挂”着迪奥、Prada、香奈尔等顶级品牌的服装,将婚礼现场变成一场争奇斗艳的时装秀。婚礼的开场仿佛是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一幕。序曲过后,一辆1937年出厂的黑色劳斯莱斯轿车缓缓出现在大家面前,身穿一袭雪白婚纱的新娘戴尔芬迈出车门,款款走进教堂。这件婚纱同样出自迪奥设计师加利亚诺之手,做工耗时1300小时。
       另外的两场婚礼是特朗普儿子小特朗普于2005年11月在玛尔拉格俱乐部迎娶名模范丽莎·海登,以及2005年9月,俄罗斯新贵安德雷·梅尔尼琴科在法国旅游胜地蓝色海岸,与前南小姐科科托维奇举行的婚礼。
       不过据《福布斯》报道,这五场婚礼都没有超过1981年的一场婚礼。当年,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穆罕默德结婚时一共花费了445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亿美元。它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至今仍没有人打破。
        余乐摘自2006年9月5日《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