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智]积分卡还是脖颈绳?
作者:老 猫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患有一点儿轻微的强迫症。比如说,有人走在路上就会想,我这一辈子走了多少里地了啊?能走多少里地啊?其实他就是去楼下小商店买个汽水,来回不到300米,但他有一种满足感,觉得在自己的公里数上又添了一点儿。
       
       除加法外,还有人喜欢减法。比如像我这样的房奴,总爱拿个白纸记账,上个月的房款总数加利息是多少,减去这个月上的供,又是多少。尽管离还清贷款还有着相当遥远的距离,但每次算账心里都会多一丝丝宽慰,那基数又减了一点儿啊,明天会比今天欠得更少啊……脑子里充满着减负的快感,觉着日子还有些奔头。
       这样的症状是焦虑的表现,但也是人的本性。可能很多人从小就厌倦数学课,但一到了这样的时候,都会对数学乐此不疲。这毛病商业社会可以充分利用,比如航空公司总是说,如果能把飞行里程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获得优惠,甚至能得到免费旅行的奖励。尽管那是个空中飞人才能完成的数字,但人们总是被这个里程数激励着,算计着自己飞行了多少,自觉不自觉地去买它的票。
       还有一家饭店,说在本店消费达到8000块钱就能打八折。其实谁都明白,那打掉的两成利润在8000块钱里早就找补回来了,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希望能获得这个优惠。我的朋友,就把大小饭局甚至单位聚会都拉到那个饭馆里,结果神奇地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拿到了八折资格,连饭店里的服务员都认识她了。
       由利用强迫症而发展出的“积分卡”经济,是培养忠诚客户相当有效的手段。看看吧,国际足联、排联、羽联、乒联、田联……都拿积分说事儿,那是一种人为设定的荣誉,更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目标。有了种种的目标,人生才变得更有意义。所以,酒店、商场、餐饮店甚至家具店都能发出自己的积分卡,把自己的客户称为VIP。VIP这个名字听上去应该很爽的吧?
       比如,有一次我想买一套像样的西服,去了某著名男装品牌店,咬牙切齿地买下我迄今为止最贵的一套西服。这个时候我被告知,我只要多花一块钱,就能获得一张VIP卡,拿着这张卡,可以在全国该品牌连锁店中打九折。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啊,因为这家店对外从来不打折的。而且,在此基础上积累下去,我还有获得更大折扣的可能。于是我表示愿意多花一块钱。可是,人家拒绝多收这一块钱,而是建议我再买一件商品。买什么呢?西装以下,最便宜的就是袜子了,也要50元一双。要搁平时,我连五块钱一双的袜子都不会买,我一般只买十块钱三双的。但那天我着了VIP的魔,一咬牙把袜子买了。
       这件事情的后果是,我再也没有去那家店买过东西,因为实在是太贵了。而那双袜子,是一双最不经穿的袜子,只穿了一次便破了大洞,使我意识到袜子的确不是该品牌的长项。到现在,我还经常能收到该品牌寄来的新产品介绍,唤起我对往昔沉痛的回忆。
       这就是VIP的待遇。
       我相信,许多人都和我一样,钱包里、抽屉里、书包里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积分卡。闲暇的时候不妨拿出来清点一番,看看自己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所以,我建议过我们楼下卖杂货的小店主,做个积分卡,比如积分到了1000分,就可以奖励一卷卫生纸,或者一包方便面什么的。他居然问我:“这样有用吗?”我就把我的各种积分卡亮给他看,说明这么做的确是有用的。
       可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因为有一张红色的卡,他也有。那是离我们最近的一家大超市的积分卡。每次在那里交钱的时候,收款员总会问一句:“您有积分卡吗?”
       他认为积分卡没用,就是缘于这张红色的卡。他说,他用这张卡在那家超市买过很多东西,可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好处。我一想也是,我用这张卡两年了,怎么也没印象有卡能打折呢?
       我留了心眼,下次去那家超市时特意问收款员:“这分积到哪儿算一站啊?比如有了10000分,是不是有赠品,或者能打折?”她很茫然地摇摇头说:“我也不知道。可能优惠正在制定中。”
       我恍然大悟,这卡就是利用我们的强迫症啊。多少次我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来着?我们辛辛苦苦积了那么多分,原来人家考虑了两年,还没考虑好给我们什么优惠呢。也许再过两年,也不会考虑出来。
       出门就想把那张卡扔了,可转念一想,多可惜啊,已经攒了两年了,而且人家每次结账都会问:“是会员吗?”尽管这问题问得假惺惺的。回头想来,这积分卡其实就像一条脖颈绳,把你轻轻拴着,不用看守你就乖乖地待着。
       什么叫不仗义?得便宜卖乖,给你一个积分的念想,却不给你优惠,就是不仗义。
       李念摘自《科学投资》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