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世界是个球]街头电话人等
作者:佚名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街头电话人
       霍 文
       凡是来过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人都会发现,手机在这个城市并不十分普及,而街头竟然也没有一个公用电话亭,但是市民外出时打电话依然很方便。这是因为在街头巷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分寒冬酷暑,手里总是拿着一部无线电话机到处走动——这种电话的外型要比一般的固定电话大一些——为行人提供方便。这就是乌兰巴托市独特的“街头电话人”。
       平时都戴大口罩
       “街头电话人”实际上就相当于中国的公用电话营业者,不同的是,这里的“电话人”可以自由流动。乌兰巴托的“街头电话人”使用的是蒙古电信公司的无线网络,使用这种电话打手机和固定电话的费用各自不同,打手机每分钟大约需要一元人民币,打固定电话每分钟则大约只需要七毛钱。电信公司与“电话人”签订的合同规定,打手机收入的50%、打固定电话收入的25%均归后者所有。
       “街头电话人”大多为女人,也有一小部分是青少年。这些女“电话人”的穿戴打扮都很相似,都是用帽子、口罩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冬天还好理解,可是夏天也照裹不误。据说这是因为乌兰巴托的街道不是很洁净,许多破旧的二手车尾气超标严重,这样打扮多少可以躲过一些污染。
       挣的比公务员多
       在乌兰巴托的一些繁华地带,不仅打电话的人络绎不绝,有时甚至还得排队等候。
       许多“电话人”都有一个基本固定的地点,比如有许多人就把自己的“营业范围”选择在商场与超市附近。每天与商场或超市在同一个时间营业,同一个时间关业。
       商场或超市是黄金地段,逛商场的学生或普通市民是“电话人”的主要顾客。虽然辛苦,但收入却相对稳定,月平均收人可达七八百元人民币,最高可达两千元人民币。而乌兰巴托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也仅为100美元,因此许多“电话人”对这份收入都比较满意。
       “街头电话人”除了为别人提供电话服务外,还附带着零售香烟、口香糖和一些花生、松子之类的小商品。有趣的是,在乌兰巴托,像香烟、口香糖这样的商品还可以论“个”卖。香烟每支可卖到人民币大约一毛钱到五毛钱之间,而一块口香糖可卖人民币两毛钱左右。
       乌兰巴托的“街头电话人”大概产生于2000年,最高峰时从业-者超过万人,为许多刚从牧区移居到城市的人提供了数量可观的工作岗位。这些“电话人”的工作条件极其恶劣。乌兰巴托有长达八个月的冬天,最低温度达到零下40摄氏度,而他们只能待在户外。
       于聪 摘自2006年9月22日《平顶山日报》
       汤加人喜欢胖
       程 浩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是目前“全球最肥胖”的国家之一。
       在汤加,男女老幼都“以胖为美”,“以胖为荣”,“以胖为贵”。在汤加人眼里,真正的“美女”应该脖子粗短、四肢浑圆、臀部肥硕。这样的女子被认为能给夫家带来好运而成为男子追求的“主要目标”。
       汤加妇女最大的忌讳就是有人称赞她“身材苗条”,认为这比骂她愚蠢还糟糕。在汤加很难找到以性感苗条的模特做封面的各种女性时尚杂志,电视节目上出现的好莱坞明星也经常被汤加人当成笑话或是丑陋的“反面教材”在茶余饭后调侃一番。
       与此同时,体型魁梧健硕,膀大腰圆的男人才会被看成是当地社会的“中流砥柱”,从而得到人们的尊重。
       刚刚辞世的汤加国王陶法阿豪·图普四世是世界上“块头最大的国王”,国王身高1,83米,体重最高时曾达到419斤。国王凭借自己400多斤的体重,一直被汤加百姓奉为“第一美男子”而受到举国上下的爱戴。
       汤加人的平均睡眠时间高达十个小时以上。不过,世界健康组织研究认为,虽然汤加人的肥胖与睡眠过多,缺乏体育锻炼有关,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当地人的饮食习惯。
       汤加人把淀粉含量最高的薯类作为日常主食,红薯、芋头、土豆等都是他们的“最爱”,高脂肪的猪肉,高热量的椰子,香蕉也是汤加人的重要食品,而油炸则是汤加人做饭的主要手段。汤加人一顿饭的热量常常接近于3000卡路里,远远超过正常人一天需要摄入的最高热量。
       不过,虽然汤加人以胖为美,但肥胖并不是汤加王族的“家庭问题”,而是严重威胁十万汤加人的“社会问题”——平均每十个汤加人当中就有九个体重超标,在过去的20年里,成年汤加妇女的平均体重从144斤骤增到了173,6斤,成年男性的平均体重也突破了200斤。而且,由肥胖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也不断困扰着汤加人,IT型糖尿病在汤加的发病率在过去的2,年里翻了一番多,从7%上升到了15%。
       在美和健康之间如何取舍,就要由汤加人自己来决定了。
       郑霜凝 摘自2006年9月15目《世界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