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非常知识]永远有用的漂流瓶
作者:勇 鸣

《青年文摘(彩版)》 2007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一种古老的联系方式——漂流瓶,在今天又开始了它的新使命。它不再是被遭遇船舶失事的海员用来求救,而是被科学家用来研究海洋水流。
       科学证实,在研究世界海洋时,普通的细颈玻璃瓶有时比精确的仪器还管用。
       在海洋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研究它表面的水流。在科学家编制的完整的海流方向、速度和功率的地图册上,至今还有许多空白点。而能对科学家提供帮助的,就是既简单又有效的漂流瓶。
       第一位把漂流瓶用做科研的是法国气象学家拉根叶尔。1763年,他从海地岛的圣多明戈返回时,把14只装有便条的瓶子投放大海,利用自由漂流物体开始一项关于海洋水流的研究。在事隔200年后,又有科学家利用了这一手段。
       1970年,苏联科考船库尔恰托夫号在泽廖内角群岛海区进行一项研究时,年轻的海洋学家鲁道夫·阿布拉莫夫决定冒一次险。当时,他仔细测量了船舷外沉入大海的声纳浮标,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最简单和最合适的方法就是使用漂流瓶,因为玻璃瓶本身就是一种浮标,只是没有无线电信号罢了。于是,他拿来几只空酒瓶,把相同内容的英文便条装了进去。同时装入的还有两张邮票,方便捡到的人把它们寄回来。他还把所有便条都编号登记在册,以便日后查对。
       为了这次实验,阿布拉莫夫投入海洋的便条多达600多张。
       1971年2月10日,按照所提供的地址,阿布拉莫夫收到第一次回答。查过编号后,他明白,这是1970年9月13日投入大海的。后来,回复越来越多,直到1993年还有陆续回复的。
       但是便条被寄回的只是少数,没有寄回的原因很多,例如玻璃瓶被岸边的岩石撞碎、灌进沙子而没被人发现。还有许多瓶子漂流到荒岛,在岸边很可能一躺就是几十年。发信的地点也很重要,例如有1/5的瓶子是扔入黑海、地中海、波罗的海、里海、日本海这些内海水域,这些瓶子基本上都能到达彼岸。但是,扔入大洋里的情况就有点不同了,找到漂流瓶的几率很低。
       阿布拉莫夫有一次同时收到两封回信,一封来自多米尼加岛,另一封来自佛罗里达岸边。经他查明,两只瓶子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扔进大海的。但是,不清楚的是,为什么便条被相隔遥远的两地的不同收信人收到呢?
       阿布拉莫夫在研究后认为:在大面积的旋风作用下,海洋里形成环流:一只瓶子被小安德列斯群岛的北流卷走,到了多米尼加岛;另一只被大西洋流冲走,经墨西哥湾来到佛罗里达岸边。
       即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漂流瓶仍在为现代科学服务。比如,美国军方还在利用瓶子收集潮汐与海流的资料,而追踪海上漏油的方向也常常会使用瓶子等等。并且,这种独特的自然现象也帮助印度尼西亚两个小岛的居民交往:利用与外界隔绝的环流,他们把信件装人瓶子投入大海寄给对方。经过一天一夜,信件就到达另一个小岛。而当地的邮船每周只有一次。
       温晚 摘自《世界文化》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