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屋脊上的
“候鸟”市场

每到春天,成千上万的内地个体户带着各种商品,攀上世界屋脊,摆摊售货。当高原下过第一场雪之后,他们又陆续回到内地过冬。
西藏地广人稀,与世隔绝,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两人,历史上很少有外界商品进入。
今天,这些“候鸟”们打开了高原封闭已久的大门,带来了内地的服装、日用百货、瓜果蔬菜。在这里,“候鸟”们表现了近乎探险者的勇敢。湖南青年李来生,把孩子托付给父母,与妻子踏上了高原。他们忍着干燥和头疼难熬的缺氧,在日喀则租了一间土房,商品一摆就开始营业了。
个体户们像“候鸟”一样,哪里没有商业网点、哪里封闭就飞向哪里,甚至在藏北无人区,也有他们的足迹。
(1987年11月1日《西藏日报》)
青藏铁路
带来了什么?
火车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2006年7月1日建成的青藏铁路,预计75%的进出藏货运将转由它承担,从此,肩挑背扛牦牛驮的日子就远去了。雪域高原拥有260余万人口,85%以上的生活和生产物资均来自内地。1978年到2000年,内地共向西藏运输物资703万吨,摊到每个西藏人头上有2~3吨。
由此不难理解西藏从官方到民众对青藏铁路的寄望。铁路能给他们带来的最直接的东西就是新鲜而丰富的货品,以及更低廉的价格。据统计,西藏的物价比内地贵一半,不仅价格差距大,多数商品质量与内地也有明显差别。拉萨人有这样一个笑话:到了北京后发现用1个纸杯装水感到很诧异,因为在拉萨通常要用3个杯子套在一起装水,才不会漏水。
(2006年7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
共和国第一套
人民币

1948年,中国革命战争相继取得局部胜利,中央决定将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定为12月1日。
第一套人民币以反映解放区生产建设图景作为图案的设计原则,董必武题写了券面文字。这套人民币共有12种面额,62个版别。为了防伪的需要,一些版别图案中隐入暗记,如“解放”、“自力更生”、“革命胜利”等。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张1949年发行的200元钞票。难能可贵的是,第一套人民币还有6张分别用蒙文和维吾尔文标明的版别,体现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泱泱大国。
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带有浓厚的过渡性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即着手进行货币改革。
1955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收回第一套人民币,从此,第一套人民币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货币流通领域。
(1999年9月21日《金融时报》)
第一套人民币
市价160万元
1998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第一套人民币拍卖成交价为28万元。而今这个价格超过了160万元,且难寻踪迹。
人民币收藏价值的高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判断,一为珍贵度,二为稀缺度。
第一套人民币以暗记形式刻有“解放全中国”、“拥护毛主席和平条件”两条口号,是十分珍贵的革命文物。而年号和冠号也标志着珍贵度。
例如:第一套第一张人民币“伍拾圆水车矿车票券”第00000001号,被誉为“稀世之宝”。
而稀缺度是以票券存世量评定的。
第一,人民币发行年代越早越稀缺。
第二,高面值人民币存世量少。例如:“伍万圆新华门”票券,是发行时间最晚、流通时间最短的票券之一,目前的市场价格至少在30万元以上。
第三,人民币冠号位数越多其发行数量越多,存世量也就越多。
第四,人民币一般采取两种收回方式:一种是只收不付,另一种是限期收回。第一套人民币采用限期收回方式。
(2006年6月15日中国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