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未来战场
作者:叶恩发 叶向东

《青年文摘(彩版)》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随着军事纳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以往的武器将有向小型化、轻量化和效率化过渡的趋势。
       一般来说,能放在手掌上或手指上的小型机器都可以称为“微型机器”,而比它更小的超小型机器则可以称为“纳米机器”,纳米机器是独立的人工智能机器。在制造机器昆虫探测敌方情报方面,纳米技术已被广泛应用。
       早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就曾用飞机把臭虫撒在北越的丛林中,用它来探测北越军队的行踪。臭虫对人体的汗味特别敏感,而且特别能忍饥挨饿,在寒冷的季节,臭虫能忍受6~7个月以上的饥饿,一旦天气暖和,臭虫嗅到人的气味,便爬到人的身上吸血。美军撒放的这些身背超微型发射器的臭虫,一旦爬到越军官兵身上吸血时,它背上的发射器便发出信号,引导美军的轰炸机向发出信号的地区进行轰炸。
       1972年春,美国发动了“后卫-1”号战役,对越南北方进行猛烈空袭,其目的之一就是“封锁交通网,阻止北越向老挝和南越输送人员与物资”。在这次著名的战役中,许多携带超微型无线电发射器的“臭虫探测兵”被“空降”到北越。
       越南军队的运输队为了给南方的战友送去弹药,艰难地跋涉在丛林小道上。这条丛林小道是著名的“胡志明小道”,很隐蔽。
       正当他们走累了,坐下来休息时,一名队员突然觉得背上奇痒,伸手摸索着,抓到一只臭虫。这名队员也就没有特别在意。可是,就在臭虫的尖刺扎入这名运输队员的血管时,臭虫背上的发射器已经向美国空军指挥部发出了信号……
       他们听到了马达声。
       “飞机!”他们不约而同地惊叫,并迅速散开。然而,就在这时,炸弹从天而降。
       而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还曾用苍蝇运用窃听器进行谍报活动。他们把一种安装在硅片上小如针头的微型集成电路,做成超微型的窃听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听到20米以内的对话,并能将其传送到1.6千米外的接收站),粘在苍蝇背上,由苍蝇飞进戒备森严的办公室或会议室,去执行窃听任务。
       苍蝇出发之前,让它吸一口能在预定时间内发挥效力的神经毒气,苍蝇到达窃听目标后,就很快会毒发而死,跌落在墙角桌旁,而它所带着的窃听装置就不致受到苍蝇翅膀振动颤音的干扰而影响窃听效果,从而使房间里的声音点滴不漏地被收录下来、传送出去。
       当年,苏联的克格勃也使用过这种负有“特殊使命”的苍蝇。
       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流传很广泛的真实故事,最能说明苍蝇窃听的妙用。
       美国驻某国领事馆的一项重要情报被外国间谍窃去了。中央情报局大为恼火,忙派高级特工约翰逊率员来到该领事馆。听取了情况介绍之后,约翰逊断定情报失密原因是通过窃听方式传出的。但几经调查,始终未能发现窃听器安放何处。更为严重的是,连派遣约翰逊侦破此案的行动情报也被窃走了。
       一天,约翰逊叼着雪茄坐在沙发上一边苦思冥想,一边打开专门侦察窃听器用的电子测量仪。这时几只苍蝇从半开的窗户飞了进来。“讨厌的东西!”约翰逊骂了一声,打算关上仪器到户外吹吹风。
       正当这时,仪器的蜂鸣器发出了“嘟……”的警报声。
       “有窃听!”约翰逊赶紧拧动旋纽,测定方位。但信号忽高忽低,很不稳定。老练的约翰逊知道,这是一部正在流动的窃听装置。从讯号的强弱来判断,窃听器距测量仪不超过5米。他环顾四周,除了几只乱飞的苍蝇,再没有别的什么活动的东西。
       窃听器难道就在苍蝇身上?约翰逊把窗子关好,打死了落在办公桌上的苍蝇。这时讯号骤然增大。约翰逊大喊一声:“来人,捉拿间谍!”几名特工如临大敌,举着手枪蹿进室内。但特工们顺着约翰逊手指的方向看去,只看见几只苍蝇,于是,都莫名其妙地问:“间谍在哪?”
       “放下枪,快把这几个苍蝇消灭掉。”约翰逊向迷惑不解的特工们发布命令。于是,经过一场乒乒乓乓的特殊战斗之后,苍蝇全被歼灭。
       剥开蝇腹,他们都惊呆了:原来某国特务机关利用苍蝇喜欢钻进室内的特点,把微型电台植在它们的内脏中。这种间谍苍蝇即使死去,电台也照样会把窃听到的情报发回去。而且即使被发现也不会负什么责任,因为—苍蝇是没有国籍的。
       约翰逊突然生出一种人身安全也受到威胁的感觉,因为他知道,苍蝇还可以被训练成杀手,只要收集暗杀对象的体味,并培养苍蝇的嗅觉,苍蝇便会自动找到这种特殊体味的人,然后,以附着在苍蝇脚上、身上的剧毒,将暗杀对象毒死。
       由于纳米技术在制造机器昆虫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机器昆虫的成本将极为低廉,预计每只机器昆虫的造价将不超过10美元,而且使用时可以同时投放1000~10000个,可以预见,到那时候,未来战场将是机器昆虫的天下。
       (祝青遥摘自《蓝色军事》,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