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者]现代唐僧取什么样的经?
作者:姜龙飞

《青年文摘(彩版)》 2006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无论是过错,还是荣誉,都不可能终生免疫。
       当诚信终于成为举国关切的话题时,很自然地,我们便像神话中的唐僧师徒那般,把求取真经的视野投向了海外(我们一贯总愿意向海外取经)。
       于是,一则流传甚广的故事在媒体上反复亮相—
       故事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并不重要,但身份必须是留学海外的中国学生;学历起码应当是硕士,最好为博士;学业肯定极其出色。
       故事发生的地点可以是欧洲某国,或德国、或法国;亦不妨为北美大陆,美国的自由氛围似乎更适合讲述者发挥想象。
       故事发生的时候,这位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已经毕业,正面临求职的艰辛历程。
       凭着出色的学业,该生当然把简历投向一流的跨国大公司。但很快,他就遭到了拒绝。于是自惭形秽,深责不已。
       退而求其次,第二轮求职时,他把简历投向了中等规模的公司。然而,他仍然遭到拒绝。某生痛定思痛,再次降格以求。
       却不料,当他第三次把简历送往以前他连一眼都不曾睃过的小公司时,遭遇依旧。
       忍无可忍的该生终于爆发了,当着小公司的人事主管暴跳如雷,扬言要投诉。小公司的人事主管见其狼狈不堪的懵懂相,不免恻隐之心大动,于是兜出了底牌:
       据该国的信用档案记载,某生在留学期间,曾经有过3次乘坐公交车逃票被查获的记录。据测算,该国的逃票查获率为万分之一,被查获3次,便意味着某生曾经有过3万次以上的逃票经历,个人品质极其糟糕,求职遭拒乃顺理成章,无论向哪里投诉,都将无济于事。
       犹如醍醐灌顶,该生终于明白了,一个人的信用品质,对于成就其事业是何等的重要啊!而维护一国的信用水准,不能寄望于人的自律,必须要靠制度,尤其离不开严格的责罚。
       故事的本意很好,给予我们的启示也很到位。然而,惊世骇俗的讲述还是给我留下了颇多疑惑:
       既然该生的信用记录如此不堪,各个大小公司均能迅速获知,从而中止其对职位的觊觎,但是,为什么他求学的那所大学却始终木知木觉,没有在其初犯时发出警告呢?此疑惑之一。
       之二,仅凭几次逃票的记录便将一个人的前程一棍子闷死,这样的信用档案是不是已经迹近于老一辈中国人曾经终生难以摆脱的人事档案,稍有污点便桎梏一生,叫你永世不得翻身;或者像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描写的冉阿让,偷了一次东西就要背一辈子黑锅、永远被警察追逐呢?
       带着这样的疑惑,后来我又读到了一则有关美国的报道。
       据介绍,美国人的一档信用记录,不涉人品秉性,也无得失评价,只录下个人自然情况、信贷记录、交易行为、法院判决等4大类公开记录,不仅社会上的公私机构可以索取,也对本人完全公开。
       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档案里记了些什么,他该如何改善自己,又该如何进步呢?
       改过自新者,污点记载将被去除。所有的负面信息超过一定的年限必须删除,其中拖欠付款等不良记录最多保存7年,破产记录稍长,但也不超过10年。10年之后,这种被视为最严重的负面信息必须从消费者的信用档案中删除。
       读到这后一则报道,我有种豁然开朗之慨:也许,这样的海外真经才算完整,才值得今天的唐僧师徒们取来为鉴。
       (阿灵摘自2006年7月8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