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思想着]我们今天的文化菜单
作者:冯骥才

《青年文摘(彩版)》 2006年 第03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文化菜单,各不相同。
       当代大众的文化食品主要来自两个巨型的“供应商”:报纸和电视,全是媒体,当然也包括网络。当今是媒体指导生活的时代,也是媒体文化的时代。当代人文化菜单上的主菜是媒体给你的。
       那么媒体文化的本质是什么呢?
       首先你得明白,媒体是企业。它得赚钱养活自己,还得和同行竞争,那么它就必须有卖点。对于媒体来说,一切意外的、刺激的、新奇的、有趣的和独家的都是它的卖点;媒体的内容不崇尚永久性,只追求“最新的效应”。因此说,媒体文化是商业化的、快餐性的、消费性的。
       我们用不着去责怪报纸上的社会新闻寻奇说怪,埋怨电视剧故弄玄虚,谴责明星作秀和节目制作人炒作。媒体不能被动地等待知音,而必须主动地去招徕看客。倘若不去起哄、炒作、造势,不温不火,没人来看,谁还会在媒体上做广告,媒体怎么活?
       但是这种媒体文化到底有多少文化养分?
       在这种光怪陆离的媒体文化的菜单里,有两样最常见的“看家菜”:名人和时尚。这两样都是媒体卖点中的卖点。
       名人们的行踪、轶闻、笑话、婚姻、绯闻、出丑等等,自然都为媒体所关注。媒体还要设法包装、炒作、升温名人,只有把名人哄抬得貌似伟人,他们摔掉门牙才能成为一条勾人的新闻。古代的名人靠的是“功夫在诗中”,现代的名人靠的是“功夫在诗外”。有些聪明人悟得此道,为好事的媒体送上“猛料”,以此赚得名气。没有人会去追究这些名人到底有几个货真价实,因为今天的名人只不过是一种社会看点,一种消费或消遣而已。
       再说时尚。历史上的时尚是一种流行的风尚,比如唐代女人尚胖,其他朝代或尚穿胡服,或尚骑射,但后边都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商品化时代,时尚却是无由而生,一哄而起,层出不穷。从生活方式、度假方式、娱乐方式,都随时会有一种新时尚冒出来。媒体自然要拿它炒作,作为自己的卖点。
       名人是媒体制造的,时尚是商家制造的。
       有时,名人和时尚还可以联手,比如贝克汉姆的发型和张曼玉的旗袍等等。一旦时尚由名人领衔,就一定有人大发其财。
       除此之外,当代人还会从媒体之外获得文化食品,比如偶尔去看一场电影,买几本书或杂志。
       但是,我国电影在好莱坞称霸的电影市场已经很难分一勺羹。美国人的影片大多数看到底不过是幼稚的故事加上高科技的大制作,没有多少思想与艺术含量,基本上是卖钱的商品。
       谈到图书,大众难免又会掉入商家的“畅销书排行榜”的迷阵中。如今严肃的纯文学基本上是在作家自己的圈子里转来转去,相互阅读,相互看好,失去了起码的社会影响。它们已经被当代人的文化菜单排除在外了。
       大众的文化食品基本是被动的。“小众”的文化食品才是主动的,比如上网。我认为网络是当代人一种较好的精神文化方式。上网可以交流、深入,视野没有限定。但如今网络只存在于知识层,还远远没有进入中国大众的文化菜单。
       鉴定一下当代大众的文化菜单,我看基本是快餐式的、消费性的、粗鄙化的,而且带着很大的商品的制作性。
       可以说,当代人的文化食品不是纯自然的绿色食品,而是一种商品性的制品。我们就像产业化喂养的鸡鸭和鱼虾一样,天天用这种食品把肚子塞得鼓鼓的,精神里没有多少真正的东西。
       (白澄月摘自《思想者独行》,花山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