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视野]华盛顿国际间谍博物馆
作者:刘爱成

《青年文摘(彩版)》 2006年 第01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在堪称免费博物馆之都的美国华盛顿,与FBI大楼为邻的“国际间谍博物馆”,尽管是唯一一家收费博物馆,门前却常常排起长龙。
       “小心!‘间谍’可能就在您的身边……”刚进门,神秘的“警告”声便在耳际回响,让你不由自主地环顾左右,向拥挤的人群和厅内展品投去审视的目光。
       ——那件衣服上有根头发,不,它是窃听器。
       ——远看那好像是纽扣,小心,你可能已被拍照,不过,它真要拍你,你无法躲藏,它能隔墙拍摄。
       ——一根普通的香烟,内瓤却是“软胶卷”。
       ——一枚小小的钻戒,钻石里有指南针。
       ——一把不大的雨伞,实际是杆枪。
       ——一枚鲜艳的口红,却能射出子弹,名曰“死亡之吻”。
       ——一枝普通的钢笔,可以射出催泪弹。
       ——一堆不堪入目的狗屎,可以无线发报,接收。
       ——一张洁白的纸或手绢,涂上一种液体,便是一份清晰的情报……
       在20多个展厅里,美国、英国、以色列、前苏联、捷克、波兰、前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等间谍使用过的1100多种(件)间谍用品,令人眼花缭乱。
       对那些大名鼎鼎的间谍及他们的活动介绍频频出现在展厅中的电视屏幕、图片和文字说明上。
       乔治·华盛顿时代的一位代号为“355”的美国女间谍,不仅是美国历史上最出色间谍的祖师,还被看成是拯救美国的英雄。
       据说在当时众多间谍中,她最受华盛顿赏识。“独立战争中,她提供了最重要的情报,帮助华盛顿揭开了美军叛变将领本尼狄克·阿诺德的真面目,此人曾妄图以两万英镑的价格将西点要塞出卖给英军。此外,她还单枪匹马擒获了英军情报首脑约翰·安德烈少校,使英军的情报网几乎陷于瘫痪,成功地帮助美国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然而,这么知名的间谍,却无人知晓她的真实姓名”。
       被视为“英雄”的间谍很多,但变节者也不少。
       美国中情局有史以来最大的“鼹鼠”埃姆斯,从其父开始就为中情局效劳。可他为贪得200多万美元,9年中至少向克格勃出卖了30名中情局在前苏联的秘密间谍同行,致使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被处死。
       在美国联邦调查局负责反间谍活动的特工汉森,向俄罗斯出卖情报达15年之久,直到2001年2月才被捕。
       常在河边走,难免不湿鞋。间谍也有败露的时候。
       情报部门这些人早有安排:一是“溜”,二是“死”。美国中情局设计的“直肠工具套件”,全套器具都装在一个药丸大小的胶囊里,可以藏在人身上任何有孔的地方。一旦间谍被抓,想逃命可全指望胶囊里的那些小巧玲珑的特殊工具了。实在逃不了的,最后只能依靠小小的一片“致命药”,它由氰化物或其他剧毒药品制成,据说审讯前服用效果极好。
       参观至此,人们感到当间谍不仅神秘,而且残酷。难道世上非有间谍不可?
       带着沉思刚刚跨出“绝命药”展厅,另一扇门前赫然出现一段摘自《圣经》的话:耶和华让摩西派人去窥探迦南地,看那里的人是强是弱、是多是少,土地是肥是瘠……那意思好像是说搞情报是从上帝那里得到的旨意,天经地义。
       门厅的中央玻璃罩里还摆着一套中国“乾隆御书”的《孙子兵法》竹简,旁边是英文译本。其中有“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名句。
       在这里,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被推崇为“美国间谍活动之父”,“当年他自己出钱建立了间谍网,为美国赢得独立战争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博物馆的创办者马尔茨说,“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间谍对我们及世界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中情局官员出身的馆长更是把谍报工作与国人的生死连在一起,“‘9·11’事件就是最好的说明”。
       在“间谍”电脑前,我在键盘上敲下自己的住址,本宅便在华盛顿众多建筑物中慢慢凸显出来,它越来越大,周围街道、邻舍和环境清晰可见。一个在旁边电脑上操作的年轻人突然叫起来:“原来我对面邻家的后院树丛里还藏了个游泳池,我在他家对面住了这么久都不知道!”原来他把邻居的地址输进了电脑。
       有矛就有盾。知道如何刺探别人,也就知道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博物馆不忘为参观者提供当一回FBI和反间谍特工的机会。在具有培训性质的展厅里,介绍了间谍的各种乔装术:男扮女,女扮男,让人真假难辨。然后看你能否识别间谍。电脑屏幕上出现一美女,提示:据报,女间谍唐娜今天下午到皇家旅馆转交情报,你必须把她抓获。接着摄像机推向旅馆大厅,人群混杂,搜索半天不见唐娜踪影。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竟然成了一个弯腰弓背、手持拐杖、满脸胡须的老翁。
       (周锦鸣摘自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