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史事]第二次台海危机期间微妙的美台关系
作者:黄文娟

《中外书摘》 2006年 第12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本文为台湾学子黄文娟依据台湾和美国的档案材料撰写,本刊摘选其主要内容,以有助于读者从另一个角度了解1958年台海危机的实况。由于本文作者来自台湾,有些内容引自档案文件,为尊重原文起见,对有些用词习惯未作改动和处理。文中的小标题为本刊编辑另拟。
       中共已经在金门对面原未使用的机场部署战斗机,但无轰炸机,此举可能是要转移注意力,也可能是集结兵力准备行动
       1958年7月,中东局势日益紧张,金马当面解放军也活动频繁,蒋介石即饬“国防部”转令三军提高警觉,自7月17日12时起,进入紧急战备驻防。21日,在蒋介石召集的会谈中,俞大维向包括美国驻台大使庄莱德、驻台协防司令部司令史慕德等与会人员分析,三周之内,解放军必定攻打金门。29日,解放军空军在汕头附近击落国民党两架F-84飞机,开始了第二次台海危机前一连串的小型战斗。
       在发生国民党军飞机遭解放军击落的事件后,俞大维在同史慕德会谈时,强调中国大陆在沿海地区的机场部署米格-17的严重性,这显示解放军即将进攻的意图,他建议美国从心理角度考虑向台湾进驻先进的战斗机群。不过,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依据相关情报判断,中国的增强兵力与军事移防,均不足以显示有采取攻势行动的意图。美国驻台官员获得指示,要求国民党克制,不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认为,部署F-100战斗机确实有心理作用,但不要声张,避免引发紧张。
       7月31日,赫鲁晓夫访问北京。8月1日,在解放军建军周年纪念大会上,“解放台湾”的宣传主题被置于要求美军“滚出中东”之前。2日起,解放军空军部队开始进驻广东澄海、福建龙溪等机场。美国太平洋区总司令部也开始设立危机日志。4日,《人民日报》刊载赫鲁晓夫与毛泽东的会谈公报。同日,蒋介石同庄莱德和史慕德会谈时,强调赫毛会谈的严重性,并要求美国采取进一步的军事行动防卫台湾。5日,俞大维向史慕德要求请艾森豪威尔发表公开声明,宣布在当时形势下对金门或马祖的进攻就是对台湾的威胁,并进行武力示威和运交响尾蛇空对空飞弹;史慕德则表示军事方面将全力而为,但政治事宜则要国民党通过外交渠道进行。6日,台北宣布进入紧急备战状态。7日,国民党侦察机再度与解放军空战;“外交部”部长叶公超正式向庄莱德提出相关要求。21日,国民党更改派叶公超担任驻美大使,专责对美交涉事宜。
       面对台海局势的变化,8月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举行会议,中情局局长杜勒斯在会上指出台海地区的形势“正在升温”,中共已经在金门对面原未使用的机场部署战斗机,但无轰炸机,此举可能是要转移注意力,也可能是集结兵力准备行动。国民党“已经做出强烈反应”,并“为了自己的目的过分夸大局势的发展”。但由于解放军的陆军或海军并未集结,他看不出中国有立即准备入侵的迹象。副国务卿赫特则认为蒋介石的态度很重要,担心他会主动对大陆发动攻击。艾森豪威尔最后总结,按照《台湾决议案》,除非美国认为中国的空中攻击行动是进攻台湾的前奏,否则没有理由去防卫沿海岛屿。
       美国向国民党确认,来自中国大陆机场的大规模进攻将被视为攻击台湾
       8月8日,国务院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劳伯森致杜勒斯一份备忘录,他认为解放军空军进驻汕头和厦门附近的机场,很可能是试探国民党及美国反应的第一个行动。当中国完全进驻这些空军基地后,下一步极有可能夺取台海制空权,封锁沿海岛屿,迫使国民党面临消耗战或撤退。中国也可能企图在沿海岛屿制造危机,以便要求参加大国首脑会议。如果中国成功封锁沿海岛屿,而美国不支援国民党,将严重损害其士气,导致双方关系的极度紧张,也将对美国在远东地区面临共产主义威胁的盟国产生严重的影响。
       8月12日,杜勒斯同艾森豪威尔讨论台海局势。杜勒斯分析,在过去的5年内,国民党已经把沿海岛屿同台湾的防卫紧密联结。他建议美国应考虑把解放军对沿海岛屿的进攻,视同对台湾的攻击。杜勒斯还说,也许中国和苏联一起来试探美国,看看苏联拥有弹道导弹能否削弱美国在全球的决心。因此,丧失台湾将对美国在远东的地位产生致命的打击。艾森豪威尔则认为,金马本身无助于中共对台湾的进攻,因为这种进攻需要舰只运输;但他也相信关键的问题是要分析和评估士气的重要性,因此他同意杜勒斯在记者会时声明:沿海岛屿与台湾密切关联,对其发动攻击不可能不使美国介入。
       在此期间,美国驻苏联大使被苏联官员告知,美苏迟早要解决台湾问题,因为现存的情况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波兰也传出苏联答应提供中国核子武器的消息。国民党除继续向美国要求军援、敦促美国发表协防金马的声明,及解除对国民党军事攻击中国大陆的限制外,《纽约时报》台湾发出的报道也指出,国民党决定继续从事在大陆上空的侦察飞行,国民党预料解放军将发动攻击,因为中国现行使用的战术与攻击大陈时的战术类似。
       面对日趋紧张的情势,美国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讨论后一致同意,沿海岛屿的丧失将导致对台湾的进攻;参谋长联席会议并规划:一、若解放军封锁沿海岛屿,美国将提供国民党军队空中掩护与海上运输和补给;二、若解放军空军袭击台湾,而台湾空军无法抵御时才可动用美国空军;若解放军轰炸台澎,美国将攻击大陆机场;三、若解放军进攻沿海岛屿,美国除提供海空军保护,以击退进攻外,还将通报联合国;四、若解放军进攻台澎,美国将全力击退进攻。为使美国的介入发挥作用,在上述二至四项,参谋长们均提到动用核武器。
       8月22日,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参谋长联席会议和中情局召开会议,决定指示驻台大使向国民党确认,来自中国大陆机场的大规模进攻将被视为是攻击台湾,按照《防约》的换文,将构成紧急状态,国民党可以进行报复。会议也决定加强国民党的力量,包括:第七舰队增加3艘航空母舰,在沿海岛屿附近水域(不进入台湾海峡)举行演习,增加美国战斗机在台湾地区的巡逻,提供军需装备及物资供应等。杜勒斯表示,美国应继续表现出欢迎进行战斗的姿态,因为这更能起威慑作用。对于是否公开声明美国的立场,则决定藉杜勒斯函复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代理主席摩根的方式进行表述,但就在信函发表的同一天,8月23日,爆发了第二次的台海危机。
       在美国看来,危机的发生,部分是由于国民党利用沿海岛屿作为突击、心战、渗透敌后的基地,使中共受到激怒而挑起军事行动
       在金门炮战初期,国民党方面情报研判,解放军可能于炮击后发动登陆攻击,因此陆军部队特别注重弹药的节约,加上通讯线路多为炮火瘫痪,美方又要求国民党军队自制,致使反炮战的执行较为缓慢。至于运补的问题,在作业初期所使用的坦克登陆舰在炮火下卸载的困难度极高,为避免坐滩时间过长,增加被炮火命中的机会,海军必须选择在低潮时抢滩,高潮时退滩,下卸时间仅约两小时,下卸官兵也需在水深及腰的环境下徒手搬运弹药、军品,一旦炮火猛烈,又须暂停作业,致使运补效益无法满足需求。
       然而,在美国看来,危机的发生,部分是由于国民党利用沿海岛屿作为突击、心战、渗透敌后的基地,使中国受到激怒而挑起军事行动;不但华府高层认为国民党企图将美国卷入军事冲突,并伺机反攻大陆;第一线的驻台官员对蒋介石及国民党官员的作为也有所批评。史慕德指责台北太集中精神于美国没有帮忙,而忽略了自己计划无效,和他们未运用所拥有的装备。庄莱德则指出国民党没有采取行动来显示打开封锁的迫切性,其原因除是有意的保留实力,也可能是希望将美国拉进同中国的军事对抗。
       为维持国民党的士气,避免沿海岛屿丧失可能引发的连锁效应,8月29日的白宫会议仍依据台海局势的发展,做出相应的决策安排,即:第一阶段,在没有证据表明解放军发动夺取主要沿海岛屿的攻击时,美国将提供物资和后勤援助,但不采取直接军事行动;第二阶段,解放军发动意图夺取一个或多个主要岛屿的进攻,美军奉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可直接协防沿海岛屿,包括攻击敌方的炮兵阵地和机场;第三阶段,解放军将战斗扩展到靠近台湾和澎湖的国际水域,美军将根据情况扩大行动,惟原子弹的使用必须得到总统的特别授权。至于美军行动的具体方针,则包括:在国际水域内,如感到军事上需要以及国民党军队不能应付局势时,可提供船只保护和护航;美军在国际水域内所采取的行动,应遵循在台湾海峡地区保证“海上自由”的原则;驻台美军指挥官在同国民党协商后,可在选定的时间承担台湾和澎湖的防空,以便使国民党空军可以防卫沿海岛屿,并为船只提供空中掩护;一旦解放军对金、马实施空中攻击,美国认为国民党有权进行自卫,包括对实施攻击的飞机还击,并有权攻击中国大陆基地上的飞机。美军指挥官虽可通报蒋介石有关艾森豪威尔授权采取的具体行动,但由于对国民党有戒心,因此不得告知国民党有关核武器使用的规划。
       对于中美重开大使级会谈,国民党虽有交涉,但未强烈反对
       为充分表达美国的立场,9月4日,杜勒斯在新港(Newport,Rhode Island)发表声明。杜勒斯宣称,美国依条约规定,有义务防卫台湾免于武装攻击,总统也经国会授权使用美军来保护像金门和马祖等有关阵地。美国已完成军事部署,一旦总统做出决定,便可立即、有效地采取行动。与此同时,杜勒斯表示美国并没有放弃和平解决台海问题的希望,并暗示中美大使级会谈是惟一文明和可以接受的方式。6日,周恩来提出准备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的建议,白宫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同意进行会谈。
       对于中美重开大使级会谈,国民党虽有交涉,但未强烈反对。蒋介石向庄莱德表示,他理解美国的立场,不会提出抗议,不过他也提醒美国,同中国进行谈判不会有任何结果,因为“中共非常狡猾,他们在利用谈判寻求进攻中华民国的机会”。然而,由于杜勒斯认为,要解决国民党对沿海岛屿的管辖权,及国民党利用沿海岛屿作为针对大陆的军事和颠覆活动基地的问题,似乎可以考虑在这些岛屿实行某种形式的非军事化,并以此进行相关谈判的规划。国民党在获悉后大感不安,9月16日,副总统兼行政院长陈诚宣示,国民党对于每一寸土地,都要坚守到底,解放军占领任何一个岛,等于将战争扩大到大陆去。他在同庄莱德会谈时,强调国民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撤出金门,也不会接受正式的停火或非军事化的安排。国民党“外交部”更公开声明,华沙会谈中任何涉及国民党金马沿海岛屿中立化或非军事化的决定,均将被视为有损国民党合法权益,任何有损权益的安排,除绝不同意外,亦不准备有任何退让。
       美国中情局局长杜勒斯说,美国并不赞成国民党在金门、马祖驻守重兵,只能默认这一事实
       对于国民党的态度,艾森豪威尔认为不应因蒋介石固执地在这些沿海岛屿投入大量的武装部队和信誉,就要迫使美国承担过多的义务。他向杜勒斯提出向蒋提供协助训练伞兵、两栖登陆,让国民党更具行动能力,以便无须依靠沿海岛屿反攻,来交换国民党撤军的构想。不过杜勒斯对蒋介石是否愿意放弃仅剩的领土抱持怀疑态度。艾森豪威尔无奈地表示,美国必须做些事,否则将会被指责是瓦解同盟,或是引起战争,“这两者都是不可接受的”。
       9月下旬到10月初,华府高层评估,由于运补技术的改善,金门应可固守相当时日;目前守军的士气也甚为高昂。在之后的两三星期将可证明,中共无法以炮击和快艇骚扰运补来达到拖垮守军、夺取金门的目的。在评估台海局势好转之际,9月30日,杜勒斯在记者会中,公开抛出对国民党重兵驻守沿海岛屿成效的质疑。他指出,美国并不赞成国民党在金马驻守重兵,只是默认了这一事实;美国曾要求国民党减少驻军,将沿海岛屿视为前哨站;双方意见虽不相同,但经常密切讨论,若有必要,一定可以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办法。杜勒斯说他不赞成在中共的炮火下撤军,以免严重伤害国民党的士气;但如果“比较可靠”的停火协议生效,继续在金马驻扎这么大规模的军队实在很“愚蠢”。10月1日,艾森豪威尔也向记者表示,“作为一名士兵”,他认为把如此多的军队部署在沿海岛屿上不是一件好事。这些评论不可避免地引发国民党严重的焦虑与恐惧。蒋介石除立即召见庄莱德,以“异常严重的语气”批评杜勒斯的说法对台湾,尤其是对金马守军士气所造成的伤害,还强调“任何外在的压力或武器,甚至核子弹,都无法强迫国民党从沿海岛屿撤退一兵一卒;国军会在沿海岛屿作战到流干最后一滴血为止”。此外,蒋介石还接受美联社记者的访问,声言反对削减沿海岛屿的驻军,并将坚守这些岛屿。他还表示杜勒斯的谈话只是单方面的声明,国民党没有遵守的义务。美国与国民党的矛盾也因此台面化。
       美国宣布停止为国民党军舰护航
       10月6日,中共以没有美国军舰护航运补为条件,宣布暂停炮击7天。蒋介石立即接见史慕德,表示彭德怀的宣布只是为了分裂美国与国民党,他不会理会,也要求美国继续护航;“外交部”部长黄少谷也向庄莱德传达蒋介石的补充意见,其中表明,希望美国不要建议或讨论撤退沿海岛屿的守军,以免台湾军民发生反美行动。华府虽然认为中国声明的目的是在分化美台关系,但只要中国暂停炮击,美国就没有护航的必要,因为美国如不对中国的声明给予相互的回应,将在国内与国际舆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也使美国在原来一再要求停火的目的上失去立场。10月8日,美国宣布停止护航。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也决定采取行动,将美国决策高层的注意力转向沿海岛屿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他向杜勒斯建议研究以蒋介石“应保全实力,以待机反攻”的说辞,搭配提供两栖登陆的装备与训练,保持蒋的反攻希望,交换撤出沿海岛屿军队的可行性。对于艾森豪威尔的建议,10月10日,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与中情局举行的联合会议中,参谋长联席会议提出对于沿海岛屿前途的四种规划:维持现状;要求国民党撤出2 / 3的军队,将沿海岛屿变成一个前哨站;国民党宣布放弃以武力作为重返大陆的手段;国民党完全撤离沿海岛屿,让联合国托管。基本上,军方反对从沿海岛屿撤军,但主张加以适度削减;杜勒斯和军方也一致认为,台海地区的持久停火是实施任何削减沿海岛屿驻军方案的先决条件;但对于可以提供给国民党作为交换沿海岛屿减防的“诱因”,会议中并未做成决定。稍早,杜勒斯已向叶公超表示愿赴台北同蒋介石探讨如何处理沿海岛屿情势。在中国第二度宣布停止炮击后,叶公超向杜勒斯表示,中国此举是在讨好台湾和美国的舆论。杜勒斯说,中国正准备采取政治攻势,美国和国民党现在面临对付政治而非军事的问题。他表示当大陆发生起义时,国民党可以起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金门驻军并不利于达到这个目的,但他不愿因到台北而使人觉得美国在向国民党施压。叶公超反对减少沿海岛屿的驻军,也希望在未来两周内不要再讨论减少或撤出驻军的问题,以免打击国民党的士气。他还转达蒋介石的想法,在杜勒斯访台后,应有简单的《公报》声明双方在政策上有协议,但不能有美国迫使国民党减少驻军或消除挑衅的印象。
       杜勒斯提出赴台访问的计划后,也开始构思如何劝导国民党从冷战的国际形势来考虑沿海岛屿的问题。在与幕僚研究后,他决定以要国民党代表的“自由中国”扮演“中国文化的捍卫者”,争取包括中国大陆在内华人的民心,藉由精神而非武力重返大陆,再伺机重掌政权,作为谈判的说辞。
       一个各取所需的声明
       10月21日起,杜勒斯和蒋介石等进行数次会谈,23日,双方正式向新闻界公布《联合公报》。其重点包括:一、双方认为,在当前的情况下,金门、马祖与台湾、澎湖在防卫上有密切关联;二、美台团结一致,中国的侵略行动与宣传攻势,并未如所预期分化美台,反而使双方合作更臻密切;三、美国确认中华民国为自由的中国的真正代表,并为亿万中国人民之希望与意愿的真正代表;四、鉴于美台现正履行的条约属于防御性质,中华民国政府认为恢复大陆人民之自由为其神圣使命,并相信此一使命的基础,建立在中国人民之人心,而达成此一使命的主要途径,为实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非凭借武力。
       这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视为各取所需的声明,由于:一、美台对“实质”重点的看法不同——台湾重视的是政权正统性的再获确认,以及金、马纳入台、澎的防卫;美国重视的是“不凭借武力”宣示,等于公开承诺不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二、媒体的解读,多认为国民党决定放弃对大陆使用武力;三、文本的用词争议,包括:中文本的“非凭借武力”,英文本用词却是“not the useof force”,直译成中文反为“非使用武力”;中文本的“自由的中国”,英文本用词“Free China”,“Free”的“F”未小写,反成为专有名词“自由中国”,造成“两个中国”的印象。国民党认为《公报》的意涵已被扭曲,除要求美国更正,叶公超也告诉劳伯森,海外华文报纸对《公报》的反应不佳,他要到全美各地访问,澄清《公报》的用词。但美国认为,此举会凸显双方歧见,反而削弱《公报》的效果,因此国务院不仅劝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宋美龄与叶公超在对华侨解释时,不要说出有损《公报》权威性的话,也指示庄莱德以口头回答国民党,说美方同意国民党的解释;不过,试图以换文或其他方式修改或解释《公报》,将招致反效果。国民党只能吞下这个结果。
       11月17日,美台达成协议:美国答应强化金马的机动化配备,而国民党则同意从金门撤走一个步兵师及预备师总数不少于15000人的兵力,在1959年6月30日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