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到繁體中文

您的位置 : 首页 > 报刊   

[审美]椰子树与平等
作者:王小波

《青年文摘(彩版)》 2005年 第09期

  多个检索词,请用空格间隔。
       据说,在三国以前,云南到处都是椰子。
       忽一日诸葛亮南征到此。他要教化当地人,让他们干我们的活,穿我们的衣服,服从我们的制度。
       这事起初不大成功,当地人没看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优越之处。
       首先,秋收春种,活得很累,起码比摘椰子要累;其次,汉族人的衣着在当地也不适用。
       就以诸葛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只能捂汗捂痱子;那顶道冠,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至于政治制度,对当地人来说,又太过烦琐。
       诸葛先生不觉得自己的道理不对,把账算在了椰子树上:一夜之间就把云南的椰树砍个精光,免得这些蛮夷之人听不进圣贤的道理。
       没了这些树,他说话就有人听了——
       对此,我的解释是,诸葛亮他老人家南征,可不是一个人去的,砍树用的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的人手够用,刀斧也够用。
       我这种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诸葛亮乃贤人,不会这样威胁别人,所以,我也不想坚持这种观点。
       对于此事,野史上是这么解释的:蛮夷之人,有些稀奇之物,就此轻狂,胆敢藐视天朝大邦。
       我觉得这种说法有点惊世骇俗。人家有几样好东西,心情也好一点,就是轻狂;非得把好东西毁了,让人家心情沉痛,这就是不轻狂——
       我以为这是野史作者的意见,诸葛先生不是这样的人。
       野史是不能当真的,但云南现在确实没有椰子,而过去是有的。所以这些椰树可能是诸葛亮砍的。
       我觉得诸葛亮砍椰树时,可能是这么想的:人人理应生来平等,但现在不平等了,四川不长椰树,那里的人要靠农耕为生;云南长满了椰树,这里的人就活得很舒服。
       让四川也长满椰树,这是一种达到公平的方法,但是限于自然条件,很难做到。所以,必须把云南的椰树砍掉,这样才公平。
       假如有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可以拉平:
       一种是向上拉平,这是最好的,但实行起来有困难。比如,有些人生来四肢健全,有些人则生有残疾,一种平等之道是把所有的残疾人都治成正常人,这可不容易做到。另一种是向下拉平,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
       诸葛先生采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结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
       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
       人人理应生来平等,这一点人人都同意。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而且最大的不平等不是有人有椰子树,有人没有椰子树。
       如罗素先生所说,最大的不平等是知识的差异——有人聪明有人笨,这就是问题之所在。
       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幸福能力的差异。
       有些作品,有些人能欣赏,有些人就看不懂,这就是说,有些人的幸福能力较为优越。
       这种优越最招人嫉妒。
       消除这种优越的方法之一就是给聪明人头上一闷棍,把他打笨些。但打轻了不管用,打重了会把脑子打出来,这又不是我们的本意。
       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
       这种法子现在正用着呢。
       (亦明摘自《我的精神家园——王小波杂文自选集》)